《商周刊》公益觀調查問卷
Q:
1 企業都做過哪些公益
2 是否有公益的未來規劃
3 最認可的公益行為
4 最不認可的公益行為
5 企業(或個人)是否遭遇“被慈善”、“被公盞”
6 公眾往往以捐款數額來衡量一個企業,你認為衡量一個企業公益行為的標準是什么
7 怎樣看待陳光標式的高調慈善
8 企業公益的出發點是什么(為了宣傳企業?)
A:
被訪者:青島國際版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安波
1 雅安地震捐款捐物、新市民兒童之家捐款捐物、配合報社組織的“六一”活動與兒童道德品質教育等公益活動
2 每年的“六一”會為新市民兒童之家的孩子們做一些事情以及組織一些免費的知識產權普及知識的講座
3 實實在在,落到實處
4 嘩眾取寵,博取眼球
5 否
6 自身是否真的具備社會責任感,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7 高調慈善比假慈善好得多。雖然對他的一些做法不認同,但還是佩服他身體力行地行善,而且將善款善物直接發至災民手中,建議盡量減少被救助人信息的曝光
8 做公益事業是—個企業的責任,我們從未感覺被綁架,我們非常樂意。公司成立至今,我們一直在行動,每年多次參與,我們企業中的每一個人都很享受做公益本身的這個過程,它不僅可以給被幫助的群體帶來切實的好處,還可以給我們帶來一種主動、樂觀、積極生活的態度
被訪者:青島坤如瑪麗婦產醫院總經理陳征
1 醫院通過青島慈善總會成立郁金香基金,為青島女性提供免費兩癌(宮頸癌和乳腺癌)普查活動,并對確診的兩癌患者提供醫療援助金,為她們安排婦產科權威專家親自進行手術,同時提供免費的術后復診、術后指導。為貧困家庭女性提供醫療援助,幫扶貧困家庭
2 將一直致力于與女性健康有關的公益活動
3 可以對一個社會產生良性影響的公益活動,比如諾基亞公司對貧困山區孩子的教育捐款
4 以公益活動為名收取錢財的偽慈善
5 否
6 是否能夠利用自己的力量切實解決貧困家庭的困難
7 這種所謂的高調慈善,是在炒作自己還是真像陳光標說的那樣為了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的隊伍中來?但不管怎樣,慈善行為應該是得到肯定的,只要是真行善,為需要幫助的人群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都應給予支持
8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時要通過公益活動使企業品牌形象得到提升,來創造—個友好的社會環境,更好地贏得自身發展
被訪者:利客來集團業務營運策劃部部長王好武
1 設立600萬元“利客來慈善基金”支持慈善事業;組織員工一次無償獻血30970毫升;到困難菜農的田間地頭收購愛心白菜、蘿卜、生姜等蔬果,解決“賣難,買難”問題,為困難家庭提供節日物資;贊助李滄區職工運動會;舉辦“利客來”杯首屆青島戲曲票友電視大獎賽等
2 暫無長遠的公益規劃,但每年對員工進行職業道德和公益的培訓教育,每年企業都會根據不同情況盡企業微薄之力,積極支持公益事業的發展
3 設立慈善基金,幫助那些急需幫助的弱勢群體
4 大嘴巴、“大V”式的捐助和透明度不高的公益行為
5 否
6 單純從捐款數額來衡量—個企業的愛心是片面的。企業性質不同,規模不同、所在行業不同,盈利能力不同、千差萬別。我們認為衡量一個企業公益行為的標準,首要的是看這個企業是不是積極主動的,捐助的真正動機和價值取向是什么。在同規模的前提下,是否具有行業的代表性
7 做慈善、宣傳慈善是必要的,無可厚非。但作秀的慈善老百姓會甄別的。慈善事業非一朝一夕之事,任重道遠。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鋒精神,在當今時代仍需深思和弘揚
8 承擔一個優秀民族企業的社會責任,回報社會,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被訪者:青島英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初殿松
1 青島愛基金,汶川地震,青島電視臺春節前的溫暖進家,大學生就業公益,青島市知識分子聯誼會就業公益,兒童福利院活動,民政部防震救災全國公益活動等
2 做大“小職了全國大學生就業公益平臺”
3 就業公益
4 無
5 有
6 提供社會最優良的產品和服務
7 值得肯定和表揚
8 人之常情,企業宣傳
A:
被訪者:青島海韻時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呈祥
1 提供各類免費服務
2 無
3 愛心直達。不經過任何機構轉手
4 大張旗鼓、高調“捐助”,用來做捐助儀式所花掉的錢遠多于捐款
5 無
6 量力而為,真實奉獻
7 為了善款的安全,為了企業和個人的“安全”
8 首先是社會責任。即便是為了宣傳企業也無可厚非
被訪者:不具名
1 捐款、助學、助教等做了很多,每年年底讓公司管理人員提交困難家庭職工名單,在年前,用兩個周時間,走訪80多家困難職工家庭,帶點錢、帶點禮品去與這些員工的父母、親人聊一聊
2 將成立“發展救助基金”,用風險金來解決突發事件,如農村醫療、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等
3 一對一幫扶,對幫扶對象做可持續發展規劃,幫助他們擺脫困境
4 直接捐款給受助人,不考慮對方感受的簡單、粗暴的公益行為
5 有些事情不想做,像“慈善一日捐”,但是會有人來做你的思想工作,“你這么有錢,怎么能不捐點錢呢?”最后沒辦法,不得不捐
6 不要用數額衡量企業公益,量力而為,盡心就行。在你沒有很大能力時,管好自己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等到有能力去做一些事了,幫助農民、解決三農問題,讓更多的人擺脫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7 陳光標的公益行為一定要肯定,但也不得不說陳光標有幾點做得不妥的地方,一是捐款形式太過簡單化,捐款方和受助方雙方人格不平等,踐踏對方的人格;二是,出發點很功利;三是,陳光標可以給別人一頓飯或幾頓飯的幫助,但是這種幫助對受助人到底有多大用處,這肯定幫不了別人一輩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8 在自身能力許可范圍內,讓更多的人擺脫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幫扶
被訪者:不具名
1 救孤助殘送溫暖;敬老院、孤兒院慰問;為災區捐款;兒童節捐助學校
2 有
3 只要是能為社會帶來福利、解決特殊群體的難題、為政府分憂的都是被社會認可的
4 作秀性質的假慈善、假公益
5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曾經遇見過
6 標準是為多少人真正解決了困難,帶來了多大的帶動效應和影響力
7 可能有很多人認為是高調慈善,但是讓其他企業家也拿出這么多的真金白銀來高調一下,又有誰敢,又有誰步其后塵
8 企業的真正公益出發點如果真是簡單的宣傳企業,那么這個企業在社會中也就真的快到盡頭了。—個企業的公益應該是社會責任的彰顯,更是一個企業反哺社會的真實體現
被訪者:青島“帝一銘”海參董事長孫成煒
1 給臨沂蒼山—個貧困村捐助15萬安裝太陽能路燈;資助“背父上學”的大學生張剛;資助被燒傷母子等
2 想有定向的資助一些貧困大學生上學
3 由心而發的
4 無
5 無。“被慈善”的做法讓慈善變味了。強制別人做公益,不是發自內心的,就沒有意義
6 做企業掙錢不是只為了個人享受,這是其一;其二,發展中的企業,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善事,如果企業發展好了,會對社會做更大的貢獻,所以要看企業有沒有這顆善心,而不是看捐助了多少
7 很佩服他,也許對陳光標來講是“名利雙收”,但同時他的確為社會做了貢獻。有些人在旁邊指手畫腳,你也有錢,甚至有比他還多的,但為什么不拿出來
8 我這個人比較情緒化,比較感性,看到新聞有一些人悲慘的境遇我就受不了,就想馬上去為這些人做點什么
A:
被訪者:青島量谷無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回文剛
1 捐助3名貧困大學生,支持民間藝術家
2 想資助一些貧困大學生
3 做慈善做公益要理智
4 無
5 沒有遇到過,但是覺得如果不是自愿的,那就失去意義了
6 沒有標準,做力所能及的事。行善,就是真實、理智、樸素。做慈善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是說捐的少做的少就是你沒有責任心,而是你的社會地位和環境就決定了你能做多少事
7 如果陳光標來青島,我很想見見他,跟他交流一下。雖然他做的是高調慈善,這和中國傳統的東西有所抵觸,但是能行善就證明他出了力。現在,我們對于慈善的思維方式是需要有所改善的
8 沒有圖企業的利益。就是想要在人家困難的時候,幫他一把
被訪者:浩豐(青島)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馬鐵民
1 捐款10萬余元參與修建青島母親河大沽河的捐贈活動;資助春蕾女童和多所學校貧困學生;多次參加敬老愛幼、贊助孤寡老人活動,捐款7萬余元;組織雅安抗震救災捐款2萬余元,捐助馬連莊腦瘤患者和見義勇為基金3萬余元等
2 依托每個基地,幫助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戶等生活困難的老人。已經堅持做了七八年,會繼續做下去
3 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并把捐助現場送到他們手中,少做形式
4 造勢、作秀但沒有多少實質內容的公益行為,搞形式主義,落實情況無人監督。也不太贊成捐給相關機構,因為缺乏透明
5 無
6 如果以捐款數額來衡量—個企業的愛心,就變味了。每家企業情況不同,只要有主動幫助別人的意識、建立相應機制,并身體力行去做,就是好的。而且,做公益,不一定非得出錢
7 個人不太習慣。宣傳無可厚非,但做得太過分了,就偏激了。不喜歡這種作秀的吸引眼球的公益行為。當然,他確實做了不少公益,這個值得肯定
8 我們把公益作為正面激勵員工、團結隊伍、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大部分企業不會為了純粹商業目的去做公益,大的出發點還是為了幫助別人、回饋社會
被訪者:亨達股份副總經理單玉萍
1 開辦中華傳統文化夏令營;建“德孝學堂”;開辦幸福人生講座,原始點培訓班,傳統文化大講堂;成立“王吉萬愛心基金”;每銷售一雙孝親鞋,為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捐贈5元
2 辦女德班;繼續做好中華傳統文化夏令營,并舉辦寒假班
3 主要做教育和培訓,但也采用其他方式
4 無
5 無
6 做公益做慈善,不在于通過什么方式,只要肯獻出愛心就好。如果全社會的人都去獻愛心,整個社會肯定會向好
7 無論是高調還是低調的公益行為都是好事,需要發掘正面積極的力量,不應該彼此相互攻擊
8 通過教育和培訓,在孩子們犯錯誤之前引導他們少走彎路,讓孩子們成為能夠堅守住道德底線的人
被訪者:陽光百貨股份有限公司
1 春蕾計劃、救助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新年第一槌、共享陽光慈善基金、援助地震災區、參與“一幫一”災后重建計劃、慈善一日捐、愛心競拍等
2 繼續已經持續十年的春蕾計劃,增強“共享陽光慈善基金”的品牌效應,感召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
3 春蕾計劃。已經持續十年,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已有受助女童成功邁入了大學校門
4 無
5 無
6 能否行使自己企業作為社會責任承擔者的職責,能真正關心、尊重受助的弱勢群體
7 慈善,無高調低調之分;慈善只要是發自內心的,能為弱勢群體帶來幫助的,高調和低調就不重要
8 擔負自己的社會責任,傳遞愛心的生活態度,促進城市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