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香山的紅葉,欣賞過加拿大的楓葉,就是沒有見過遼寧本溪的楓葉。
如今,站在本溪的楓葉大道上,天高云淡,清風徐徐,吹得楓葉之鄉千葉紅,這是一年里最讓人心動、最有詩意的季節。
走進本溪,可謂無處不是風景,無處不成畫卷,楓葉大道兩旁,不時有攝影人在拍攝。楓葉織成的這幅美景,就這樣懸掛在山巒之上,展示著大自然的魅力繽紛。面對這幅連綿的畫卷,我搜刮著腦海里的詞匯,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紅葉依依……然而,沒有一個詞匯能夠概括我眼前楓葉的美麗,楓葉如火,楓葉如丹,楓葉情深,把自己的瑰麗奉獻給人間。那在風中鮮紅跳躍的楓葉,給了人們無盡的遐思和感嘆。
被本溪人津津樂道的楓樹,樹上的秋葉呈紅色,紫紅色。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為葉片泛紅期,漸呈紅、黃之艷,及至深秋正是紅葉滿谷,嬌艷如錦之際。
與著名的北京香山紅葉比,這里的楓葉規模更大、數量更多,是東北地區不可多得的植物季節性景觀。每到9月,本溪關門山一帶,漫山遍野的楓葉紅了山,紅了水。紅了天。
一條狹長的山谷,兩側滿是密密麻麻的樹木,樹上長滿了火紅的紅葉,間或一些金黃、黃色或者綠色的葉子,襯托的紅葉格外靚麗。兩山谷之間,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順著山勢蜿蜒流淌,小溪里的水清澈見底,清涼宜人,或緩慢細流,或勢成瀑布,氣勢磅礴,噴涌而下。
山谷間有條羊腸小路供游人行走,不方便走路的地方,或有小橋連接,或修有木棧道供游人方便游覽。游人完全行進在山林溪澗,拋卻了世間的繁華與浮躁,留戀在青山紅葉綠水間,身心都得到了凈化和陶醉。
我用鏡頭細細打量楓葉,楓葉真是太美了,一葉一葉,一樹一樹,一片一片……
當越野車駛離本溪向著桓仁滿族自治縣進發的時候,眼下兩旁的山巒楓葉翩躚,五花山迷離了所有游客的雙眼,成片的紅葉連綿不絕,讓人賞心悅目。
每年的本溪楓葉節,都有從四面八方趕到本溪觀賞萬山紅遍的游客。我想,本溪紅葉能有如今的“楓情萬種”,來自于本溪人的發掘與推介。東北人實在,一旦他們瞅準的事情,肯定就能干出個模樣,這點,我的判斷是準確的。在遼沈大地短短的幾天時間,我發現東北人特別善于做資源利用的文章,靠四兩撥千斤,收獲了不盡的喜悅。這不,本溪市就把楓葉開發的文章做大了,他們將本(本溪)一桓(桓仁)公路打造成了中華楓葉之路。
“中華楓葉之路”在東北人的精心經營下,已經打造成了集旅行、觀光、休閑為一體的綠色通道,促進了本溪市旅游接續產業的快速發展。過去,本溪雖然紅葉依依,但是鮮有外地人光顧,紅葉紅了凋謝,凋謝了再紅,急切地等待著知音的前來尋覓。為了讓本溪紅葉走出閨閣,本溪人精心策劃,強力宣傳。自1998年以來,本溪市以楓葉為媒先后成功舉辦了七屆“楓葉節”,以此提高城市的知名度,開發建設秀美的楓葉旅游城。在本溪的支柱產業中,旅游業緊跟鋼鐵業和藥業,排名第三。在被稱為“鋼鐵之城”和“北方藥谷”之后,本溪又烙上了“楓葉之都”的彩色印記。2009年,隨著“楓葉節”升格為國家級的旅游節慶活動,本溪的楓葉也由此走向了全國。
楓葉,成為本溪一張火紅的名片,改變了這座昔日的“煤鐵之城”,催生出城市經濟騰飛的新思路,也成為本溪走向全國乃至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