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錢緊”的緊張情緒伴隨時間的推移逐漸得到平復。普益財富披露的理財產品數據顯示,當月共有53款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大于或等于6%,涉及了15家發行銀行。
進入7月,央行開始調控流動性,前兩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幅下滑;后兩周,受月末效應影響,產品收益率又有所反彈。
8月以來,各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再度回落,大多降至5%以下,并逐步回歸理性。但業內人士分析稱,理財產品收益率會一直持續偏高,只是季度和年度節算會更明顯一些。也就是說,當下平穩回落的趨勢是暫時的。9月末銀行業即將面臨“季考”,新一輪的“搶錢”大戰勢在必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會再度上行。
收益率回落至5%以下
近日,《投資者報》記者通過各大銀行網站詳閱了其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情況,多數理財產品收益率回落至5%以下。收益率超過5%的理財產品數量較少,且投資期限多為一年以上。
對此,普益財富周報的統計數據顯示,8月10日到16日一周,人民幣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54%;外幣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1.3%;組合投資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82%;融資類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85%;結構性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34%。
銀行高級經理人、中國首批金融理財師嵇磊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6月本身屬于各行年度中期考核期,加上央行又沒有釋放流動性,所以造成資金進一步緊張,銀行資金成本提高,只有靠高價發行理財產品救急。后來,央行逐步釋放流動性,市場資金才得到緩解,加之6月‘錢荒’對銀行產生了警示作用,其在后來的表外業務操作和資金錯配問題上更加趨于謹慎,所以促使資金價格逐步趨于平穩。”
9月或再打“搶錢大戰”
“中考”已過,但三季度“季考”將至,所以,新一輪“搶錢大戰”將繼續打響——一些業內專家對此深信不疑。
“為了應付監管要求,不少銀行在季末、月末等統計時點前后,采取理財項目轉存、攬儲、賣貸款等措施解決存貸比問題,三季度末銀行理財產品的價格戰可能還會很激烈,理財產品近兩年一直擔負著攬儲的重任。”獨立財經評論人周彥武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從效果來看,即使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量價齊升,存貸比仍然飆高,這顯示銀行業整體攬存的壓力相當大。由于6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多為3個月以下期限,大多在今年9月底前到期,因此三季度末理財產品攬儲的任務仍然艱巨,價格戰自然很難避免。”
周彥武還提到,銀行最需要錢的時候還是12月底,所以央行必然要留足“子彈”。9月末,央行不會動用太多“子彈”,但收益率也至少會達到6%~7%。
不過,嵇磊對此有不同看法。“根據目前的市場情況,9月末收益率不會大幅走高,季度末沖業績是可能的,但是資金成本走高應該是在季度末前,要有提前量。各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可能會在9月初就開始走高。三季度末,各家銀行的經營指標已成定局,在四季度主要是結構性調整和明年的業務準備,對資金需求不會那么迫切,而且很多銀行都已申請發債。
中資信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高級金融分析師郭浩告訴《投資者報》記者,9月和10月,拋去季末因素,一般也都是投資市場的旺季,銀行大多會出臺相關措施,發售高收益理財產品來吸引投資者、吸收存款。這是市場的需求,近年來幾乎已成為客觀規律。
不要放棄長期投資
針對當下趨勢,業內專家建議投資者將目光轉向中短期理財投資的同時,也不要放棄長期理財投資。
“流動性偏緊,理財產品收益率較高會一直持續。只是季度和年度節算會更明顯一些,攬存款已經變為常態了。”廣州譽融理財顧問公司總經理、知名金融理財教育專家曾勇告訴《投資者報》記者,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雖有起伏,但總體比較高。首先,實際收益率和預期年化收益率是有區別的,所以,投資者如果只看重中短期理財投資,而放棄長期理財投資的話,實際上收益并不會很高;其次,投資者必須確定其投資標的是什么,不同的投資標的涉及到的投資收益和投資風險都不同,根據自身實際需求選擇,才是最穩妥的。
他還認為,理財產品和存款不同,存款可以抵押,可以轉為活期,但理財產品流動性并不是很好。投資者應該合理配置資產,一部分錢投向流動性高的產品,另一部分投向收益率高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