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的秋拍中,一尊明永樂鑄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以1.166億港元的價格被廈門藏家蔡銘超競得,上億元的價格在當時引起了轟動效應,也帶動了中國金銅造像拍賣市場的第一波熱潮。時隔8年之后,還是香港蘇富比,還是在秋拍之中,更巧合的是連拍品的名字都一樣:都是“明永樂鑄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不過,這次的買家換成了廣東藏家鄭華星,價格也比上次翻了一番,達到了2.36億港元。
相似的藏品 不同的命運
2013年注定是佛像收藏市場的“大年”。在今年的香港秋拍中,不論是永樂宮廷風格的造像,還是中國中原地區(qū)高古佛教藝術作品,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也令沉寂許久的佛像市場又出現了新的生機,2.36億元刷新的不僅是永樂宮廷造像的成交紀錄,也再次將人們對于佛像收藏的疑問拋到了臺前:2億元買佛像,到底值不值?
北京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濤認為,佛像畢竟屬于工藝品,這樣的天價,挺出人意料的。而這尊佛像的買家鄭華星則表示,與他之前收藏的上百尊佛像相比,單從美學角度分析,這尊佛像確實不見得更高超,他所看重的是其背后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大明永樂皇帝造像不單是為了供奉,更是為了與西藏的高僧大德和信眾之間建立聯系,具有民族團結、文化融合的意義。所以,永樂造像非常用心,他召集尼泊爾、西藏、蒙古和漢族地區(qū)的能工巧匠,共同打造金銅佛像,在工藝上空前絕后,今天已無法復制。”
無獨有偶,創(chuàng)下上一個永樂宮廷佛像拍賣紀錄的蔡銘超也持相同觀點:“1.166億港幣在佛像拍賣史上可能是大價錢,但對于這尊佛像本身來說,這個價格不算高,就價格來說它沒有任何參考系數,不需要去談高或低。另外,它是金身佛像,里面藏有20多卷經文,而且經文是從未開封的,因此十分珍貴,除了歷史、藝術價值外,還代表著一種虔誠的信仰,信仰無價。”
在2013年11月8日北京首都博物館的“佛韻—造像藝術集粹展”中,這尊久未露面的1.166億成交的佛像終于再度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而展覽現場的特殊布置也給足了這尊重要佛像面子,觀眾將通過一段中空的樹干去凝視佛像的莊嚴,而樹干上一圈圈的年輪,表示的是佛像藝術給予信徒們無限的信仰延伸。而在展覽前人們普遍期待的兩尊重要永樂宮廷造像現場“合璧”的愿望,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沒有成行。在展覽現場,2.36億元佛像的買家鄭華星也對此表示了遺憾,不過很快人們又將會在北京目睹這尊佛像,鄭華星將為這件佛像舉行全國重要巡回展覽,第一站便定在了北京。同樣為“明永樂鑄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的兩尊佛像卻有著兩種不同的命運,蔡銘超競得的這一尊,深居簡出多年,由供養(yǎng)人供養(yǎng);而鄭華星競得的這一尊的命運卻十分不同。最新的消息是,這尊佛像將在全國巡展之后,永駐香山(今中山、珠海、澳門地區(qū))的某個博物館或寺廟之中,供公眾瞻仰。正如北京尚仕雅集(國際)文化藝術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一西平措所說:“兩尊佛像,不同命運,代表著的是供養(yǎng)人對于佛法的不同境界。”
精品佛像無人接盤的往事
明清宮廷造像之所以受青睞,具有3個原因:一是沾有“皇家”血統(tǒng)—凡與宮廷有關系的古董價值與價格都較高;二是明清兩個時代離今天較近,文化傳承和審美趣味尚有共同性,這一時期的金銅佛像,特別是藏傳佛像,外表鎏金,氣勢輝煌,工藝精美絕倫;三是明清兩代佛像存世量相對較多,可供選擇的余地較大。明清的宮廷造像也稱“北京造像”,這兩代皇室重視藏傳佛像的制作,一方面是皇帝信奉,另一方面出于安撫和籠絡西藏、蒙古地區(qū)的目的。明代宮廷造像鑄造集中于永樂、宣德兩朝,而2006年香港蘇富比的“佛華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銅佛收藏專拍”代表了這一時期的最高水平。
在當年的這場專拍之前,這批佛像的擁有者—英國古董商斯比爾曼(Speelman)曾想向收藏家整體轉讓這批佛像,當時中國收藏家們也有很多人詢問,但都是想挑選購買,沒有人愿意整體接盤。坊間有兩個版本:最早的版本是以6,000萬元人民幣尋找買家,另一個版本是欲以1,000萬英鎊向藏家轉手。最終這批被業(yè)內稱為“頂級水準”的專場拍賣13件拍品成交,創(chuàng)下了3.2434億港元的總成交額紀錄,也令不少不敢“伸手”的國內藏家懊悔不已。
為什么當時沒有藏家愿意接盤?原因無他,首先當時國內佛像藏家對于佛像的系統(tǒng)收藏還處于起步階段,今天很多已經成名的佛像藏家在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都表示那時還沒有意識到這批佛像的真正價值。作為眾多佛像藏家的購買顧問,一西平措當年曾游說了很多企業(yè)家希望可以接手這批珍貴的藝術品,但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在“忽悠”,今天的一西在回憶當年的情景時仍舊遺憾不已:“中國收藏家此次感受到的何止是震憾,更是一次棒喝!”
第二個原因是價格,自1993年中國大陸文物藝術品拍賣興起以來,佛像零星現身拍場,只是數量尚構不成規(guī)模,價格偏低。1998年,天津文物公司以及遼寧的拍賣公司才開始拍賣佛像。直到2004年開始,北京的瀚海和嘉德同時推出了佛像專場,才成為佛像收藏市場升溫的開始,眾多在今天已經成型的大買家,也是在這一年開始介入的。而2006年以永樂鎏金釋迦牟尼佛像的天價成交為標志,佛像收藏方才正式進入了大眾視野。以上的時間推移,直接造成了中國買家對于精品佛像價格的認知,在2006年香港蘇富比的這場專拍之前,很多大陸收藏家甚至不知道收藏頂級佛像精品的概念是什么。更為可怕的是,今天這種現象在很多藏家身上仍舊重復發(fā)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