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記得2011年“杭州跨年展·醒墨”,6位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藝術家用灰砸、用火燒、用水潑……以各種“另類”的方式在杭州掀起一陣當代的水墨熱潮。那時,許江對“醒墨”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醒墨’在這里是一種眼光,一種境界,中國有人文氣息的藝術家們在建立一種屬于自己的世界,具有強烈的江南文人氣息,并且更加接近藝術創作的本源?!?/p>
2013年,“杭州跨年展”再度開啟,來自世界各地的60位藝術家的作品匯集一堂,Open Books(開放的冊頁),這一次以冊頁的方式來討論全球化語境下的冊頁文化。
每個藝術家都有件中國冊頁
正如近期在網絡上盛行的每個家庭都會有一件的“國民床單”、“國民水壺”。當一個展覽開始啟動的時候,策展人發現:原來,每個藝術家都會有一件中國冊頁作品,無論讓他聞名天下的方式是水墨、油畫、影像、裝置還是行為藝術。策展人之一朱春杭說:“真的,無一例外?!?/p>
一次中國冊頁為主題的跨年展,緣起卻是外國藝術家的偶然發現。2004-2005年,英國藝術家瑪麗·赫斯特在香港生活,她深深地被中國藝術家所使用的折疊冊頁吸引?;貒臅r候,她帶了一些冊頁,并且開始在上面創作。朋友們來訪的時候,她會送一兩本給他們,并經常談起有關不同藝術家使用這樣相同的冊頁來做一個展覽的想法,并且開始付諸實踐,Open Books(開放的冊頁)就此誕生。
“今年年初,通過香港中文大學周晉教授的介紹,我們知道了這個項目。除了邀請這個展覽來到杭州之外,我們更希望以主人的身份,邀請中國的藝術家來參與到這個項目當中。”朱春杭說:“從冊頁這個誕生于中國的物質載體來說,中國的藝術家也會有屬于自己的創作模式;從作品來說,我們更希望通過這個展覽,以近乎‘命題作文’的方式,讓中國的、世界的藝術家的作品能夠一起展示,從而體現出冊頁在全球化環境當中所能夠發揮出的魅力。這里沒有文化的隔閡,也沒有正確和錯誤的方法,只有多元文化的參與,以及屬于不同個人的理解。”
三尚的策展人與不同的藝術家、策展人聊起這個事情的時候,大家都會饒有興趣的參與進來,最終,這個展覽從一個單純的展覽引進,變成了一個宏大的項目??偛哒谷?、三尚當代藝術館藝術總監陳子勁說:“我們現在的展覽陣容,放在任何一個美術館都會熠熠生輝?!?/p>
從徐冰、谷文達、丁乙、張恩利這些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領軍人物,到薛峰、邵文歡這樣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本土當代藝術新生力量;從韋一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研究學部主任)這樣研究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到純粹以西方眼光來審視中國冊頁的西方藝術家們……各式各樣的藝術創作就被這樣的收納到了一個展覽當中。
開放 最自由的命題作文
這是一次以冊頁作為唯一約束力的命題作文, “今年的展覽相比上一屆的跨年展來說,我們又跨出了很大的一步。上一屆的展覽是以當代的視角來觀察水墨畫,但還是相對的集中在材料和繪畫方式的領域當中,這一次我們僅僅將展覽的材料限定在冊頁這個載體之上,除此之外對于藝術家沒有任何限制?!标愖觿耪f:“我們邀請藝術家的時候很多人都很吃驚,因為沒有了諸多限制之后,反而顯得有些摸不著方向?!?/p>
從展覽的冊頁內容、藝術家們各自的表現方式來說,也可謂是五花八門:徐冰用中文結構來書寫英文的《徐氏新英文書法》;谷文達的《碑林·唐詩后著》這些都是已經被載入美術史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張恩利、丁乙繪制在冊頁上的創作手稿則可以看出他們現在創作大型作品的發展軌跡;以寫大字而聞名的王冬齡則洋洋灑灑地抄寫了5000多字的《老子》,讓大家再次從案頭領略書法的魅力;王勁松、邵文歡兩位藝術家則是以攝影作品參展,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闡述自己對于冊頁的理解;以抽象水墨而聞名的張浩則做出了小型的裝置……在展覽的幾個月時間里,將會以類似于“冊頁百科”的方式存在。
展示 邏輯的平鋪
2011年“醒墨”展的時候,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推手張頌仁就曾經對展覽的展出方式和布置大加贊賞,稱之為“在現代美術館空間改造和功能拓展的方面,是一個非常好的范例”。而集中展示60位藝術家作品的“Open Books”無疑又讓觀眾們吃上一驚。
“首先,我們基本拋棄使用美術館常用的墻面,大部分作品都以水平的方式陳列,就像是傳統文化當中文人們閱讀冊頁的時候一樣,大家走入美術館的時候,看不到墻上有任何的東西。”陳子勁介紹:“另外,我們使用了水泥板來制作展臺,一字排開,而照明則使用的是日常生活當中的日光燈,整體的視覺非常的工業化。”
這樣的展覽方式是策展團隊和藝術家們多次溝通商議的結果,目的就是讓千奇百怪的冊頁在展覽環境的設計下能夠產生統一的視覺觀感,而不會像拍賣展覽、或者是藝術商店那樣感覺密集雜亂。“除了這些整體感覺之外,我們對冊頁之間的關系也做了一定的梳理,冊頁和冊頁之間的關系,每條展線上的作品,都會遵循一定的軌跡來進行,這樣觀眾們在觀看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邏輯進度,而不是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