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無常之常”之后,由上海華府藝術品投資有限公司主辦的“寓言——魏青吉作品”展于2013年10月26日在華府藝術空間開幕。本次展覽由趙力策展,皮道堅學術主持,展覽展出魏青吉最新水墨作品約25件。這些作品是魏青吉2005年以后的創作,他用剪影式的圖像和非水墨印制材料結合,同時也有水墨媒材微妙的表達,使畫面的形式感獨具特色,展現藝術創作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親密關聯。魏青吉認為藝術創作除了要對傳統的技法進行改變外,還需要“在場”,生活在這個時代,創作就要有與這個時代相關的表達。
此次展出的《關于系統的構想》、《非情節性敘述》等系列,偏重于對歷史性言說的可靠性質疑,進而通過近乎感性的表達來架構合乎真誠的敘事邏輯;《日常生活的屬性系列》、《物-像》等系列,進一步增強圖像的效用,展現藝術創作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親密關聯,以揭示創作者的思考痕跡和思想來源;《標示符號》是最近創作的系列,魏青吉試圖以更直接和更單純的方式去取用生活化的各種圖像,在看似簡單而隨意性的選擇中坦露自己對日常生活的更多關注和更多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他用以營造懸念的方法,不僅包括新水墨藝術中流行的拓印、拼貼和大面積使用白粉等現代制作手法,還包括自如地使用一些非水墨工具和材料。他讓鉛筆的尖銳刺痕、噴漆的覆蓋感與水漬的流動浸潤一起去訴說生命和生活的體驗,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奇妙感受,也向我們證實了現代水墨語言的開放性和無邊性。”(皮道堅/原載《九十年代中國實驗水墨》,香港世界華人藝術出版社,1998年)
多年來,有關中國國畫改革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曾經作為“實驗水墨”的重要藝術家之一,魏青吉也做過關于拓展水墨語言表達的努力,但是當這個階段性的問題過去之后,魏青吉認為這種努力跟藝術創作原本的取向的關系已經不大,藝術家所做的是一種創作性工作,并不負有擔當發揚傳統和保留畫種的責任。
正如評論家所言,如今的魏青吉對繪畫語言抱有的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轉變——從早期追求畫面的完整、意義,到目前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作品的傳統審美屬性,致力于通過作品表達繪畫之外的事情。也就是說,90年代的魏青吉更加關注水墨畫的轉型問題,是對水墨材質本身的一種拓展和嘗試,現在則主要依據自身經驗,重新探討繪畫的功能和意義。
這樣的轉變也造成了魏青吉的作品并不拒絕使用水墨之外的其他材質,例如鉛筆、噴漆、金粉、錫箔甚至印泥指印等等。魏青吉試圖通過這些方式來構成觀念表達的需要,背離傳統繪畫的概念,由此達到反繪畫或者消解原本繪畫的目的。不過,這樣的探索并非是對繪畫的肆意妄為,魏青吉在創作之前,對每幅作品都會有一個大概的想法,有時候畫作掛在墻上一兩個月,靈感來了就去加一點東西,但有時又不知道如何下手,或如何去找一個相對應的、有意味的形體,由此,創作的過程同樣也構成了思考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繪畫是魏青吉對自己思考的紀錄。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趙力在展覽畫冊中以“寂然獨立”四字概括魏青吉的作品和畫家本人。文章中寫道:“魏青吉很清醒地意識到傳統文人水墨畫生存語境的喪失和傳統形式語言、技術規范的失效,從而堅定地致力于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水墨的‘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