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10日,“傳統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國際會展中心Tuyap落下帷幕。此次展覽作為第32屆伊斯坦布爾國際書展及藝術展中國主賓國最重要的活動,由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凱撒世嘉文化傳播責任有限公司、中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共同協辦,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承辦。
展覽涵蓋了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徐冰的《天書》;洪凌寫意的油畫創作;李津新文人的世俗生活圖景;徐累“始于愉悅,終于智性”的水墨創作;封巖寓動于靜的影像;劉野的古典主義精神;武藝現代“逸品”的中國水墨;姜吉安重構現成品與繪畫作品間的關系;趙夢對“陶瓷”的獨立審美;張見文藝復興氣息的中國式詮釋;康劍飛雕琢都市生活的學院式木刻;徐華翎烘染下的中國水墨;馮海濤現代視角里的“中國山水”;路昊穿插“真實”與“超現實”的繪畫;吳笛笛中國式哲學智慧的油畫。這些作品以視覺藝術特有的鮮活表現手法從不同角度闡釋“傳統的復活”這一概念,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之正典,向傳統美學精神致敬,以成熟的當代形式、國際化的視野提供了一種屬于今天的文化品質。
據協辦方介紹,為打破國外觀眾將中國藝術簡化為“傳統水墨”的僵化思維,拓展“水墨”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此次特意邀請姜吉安、張見、徐華翎等新工筆代表藝術家參與,以新工筆力作向世界呈現中國當代水墨領域正進行著的變革,擴展參與當代藝術發展的縱度、深度。展覽現場人潮涌動,新工筆作品的甫一亮相,便引起了當地觀眾的極大關注。
“新工筆”,最早由評論家杭春曉于2006年首次提出概念,到如今演變成蓬勃發展的藝術運動。不僅擁有一批風格明晰、創作穩定的藝術家,而且擁有形成系列的學術展覽、研討、出版梳理。在藝術市場上,“新工筆”穩定上漲。在多場拍賣會上,徐累、姜吉安、張見、徐華翎等藝術家的作品表現出色。
過往歷史與當下語境的混雜,藝術資源的普遍性共享與對新奇形式的不斷追求,是當代藝術家創作的情境,新工筆則為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作為“新水墨”版塊中率先自覺于水墨畫當代化探索的單元,它在堅持純粹工筆語言——三礬九染的同時,強調當代社會精神、觀念的表達,實現了傳統工筆畫對“當下”的介入與言說,重構傳統文化與今日生存體驗、文化經驗的表述關系。正如杭春曉指出,“新工筆”不僅是傳統繪畫獲取“新表達能力”的階段性成果,同時也是進一步激活“傳統”——使之成為當代藝術有效資源的開放性過程。
初次亮相于土耳其的“絲絹”系列是姜吉安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作品,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它并非簡單用工筆技法再現或復制一塊絲絹,而是以一張絲絹消解并重構了關于“繪畫”的定義。正如評論家黃茜所說,“姜吉安的《絲絹及剩余價值》系列以全新的藝術架構將一種久違的傳統哲學呈現于當代人面前。‘以物觀物’、‘人物感通’思想闡發了與西方認識論傳統不同的對待世界的態度,這種態度在工具理性陷入終結絕境之下,其意義顯得尤為明顯。在以物觀物的方法論中,物不再是靜止的固定狀態下的物,物也不是片段的受語境限制的知識可以圓滿解釋的。在《絲絹及剩余價值》系列作品中,姜吉安通過對繪畫組成結構的研究,架構了物(現成品)與繪畫的全新關系,這似乎解決了杜尚想要解決的難題。在這件作品里,絲絹既是用來繪畫的媒介(白絹),又是作畫的顏料(燒制成顏料的白絹),又是繪畫的內容(畫出的一幅絲絹),又是成品雕塑(由燒制后的渣滓組成)——同種物質貫穿了繪畫的整個過程和所有方面,絲絹因此脫離了既定知識賦予它的穩固概念,成為了動態的、不斷轉化中的物。這無疑帶來了人與世界關系的新角度,亦或一種久違的角度。”東方哲學的以物觀物對當代藝術及傳統有了另一觀看的維度。
展覽現場,絹本繪畫《晚禮服》跨越文化、語言的差異,以對西方文藝復興的迷戀,流露出中國畫的純粹雅致受到眾多觀眾的喜愛。以“觀念先行”為“新工筆”第一要義的張見,在創作中尤為注重觀念的意義和價值,形式語言也作為闡釋觀念的方式而存在,建構人物、風景、植物等元素,消解其單一價值,迂回進入內心空間,呈現寂靜而生動的生命體驗與潛意識。創作的純粹之于傳統工筆畫的距離更大,走得更遠。他對傳統的理解,早已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圖式,或者一筆一劃之間,而是“希望可以游走于古今、中西之間,真正的認識傳統,理解傳統。藝術可以有優劣,但不應該劃界限。在人類豐富的文化資源前,我們可以自由地游走和攝取。”
在拍場上備受藏家追捧的徐華翎《香》系列,在展覽現場也吸引了不少觀眾。消解了工筆的“線條”,在三礬九染中渲染出身體的青澀與情色,令人產生觸摸的沖動。她的創作放棄沿襲,而轉向對“自我”的觀照、探求個體存在的價值。不同的社會文化差異性,是她創作的臨界點,正如“我喜歡亞洲的東西,比如日本,那種殘酷就要殘酷到極致的一種感受”與對中國傳統的新認識,“我之前不喜歡、很不屑的一些東西,現在突然間覺得怎么會那么好,比如蘇州的園林、太湖石等”,她的創作在暴力與美、在偏執與穩定間不斷游離,在視覺結構的營造中顯現出觀看的開放性與不確定性。
新工筆藝術在回歸傳承精勾細染的古典技法時,在物象造型、結構畫面及畫境經營上結晶著現代人的意識與情感,在針對時代文化場域的新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時,與傳統的某一思想脈絡相遇,以全新的形式和系統化方法使傳統重生,復活傳統。在中國,新工筆的實踐探索,推動了工筆畫乃至中國畫整體創作觀念與方法上“當代化”的變革。在土耳其,新工筆集中亮相“傳統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展”,既回應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水墨的漸進式發展,更以此為通道,建構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