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打假
就在8月份,收藏家唐炬的一條微博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稱“今春競得的一幅作品經畫家本人認真甄別系偽作,據畫家講僅他本人看到的偽作已達十數幅之多,看來收藏油畫也需要認真做足功課了?!睆奈⒉┥蟼鲌D片來看,該藝術家為季大純。之后,唐炬稱賣出作品的拍賣公司“本著負責任的原則同意退款,而今次委托人買畫的上一家拍賣公司也表示愿意退款,各方面共同譜寫了一段佳話?!?/p>
其實偽作在二級市場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但是之前還是以流通量大、市場價格高的古玩書畫為主。比如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這3位大師的作品在市場炙手可熱,偽作也層出不窮。隨著當代藝術在二級市場受歡迎程度越來越高,逐漸也出現了油畫等現當代藝術品的仿作。近日最轟動的新聞,莫過于中國旅美畫家錢培琛涉嫌卷入總金額高達8,000萬美元藝術偽作案,他模仿的藝術家包括波洛克、羅斯科、巴奈特·紐曼等大師的畫作,效果幾乎以假亂真。
有作假,自然有人打假,當下還活躍在一二級市場的藝術家,看到有人冒充自己的作品,自然要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比如前段時間的楊之光在微博上聲稱在已經拍賣和即將上拍的作品中發現42幅贗品,涉及17家拍賣行,提醒藏家注意。此消息一出,包括中國嘉德在內的拍賣行多已撤掉楊之光贗品。除了楊之光,其實一直有藝術家通過網絡發表聲明,指出某幅作品系偽作,但是鑒定多屬于個人行為,針對的也只是個別作品。
鑒證備案
今年4月18日,文化部網站發布《文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藝術品鑒定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文化部決定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南、陜西等6個省市開展藝術品鑒定管理試點工作;5月,北京市文化局批準了雅昌藝術網等5家單位成為北京藝術品鑒定試點單位,提出將分試點進行司法鑒定、藝術鑒定和技術鑒定的具體操作流程。
5月29日,雅昌藝術網聯合北京保利拍賣和藝術家何家英,在保利預展現場進行鑒證備案。對此次保利春拍中的3幅何家英作品進行數據備案,由何家英本人親自鑒定,并由雅昌中國藝術品鑒證備案中心進行技術備案。據了解,何家英和在雅昌合作鑒定的第一批畫中,11幅畫里發現有3幅是高質量偽作,全部鑒定作品中偽作比例占了60%。
8月28日,雅昌藝術品鑒定中心揭牌成立,其“中國藝術品鑒證備案體系”共包括“藝術品征集”、“藝術家本人鑒定”、“藝術品技術備案”、“藝術品認證”4個部分。首先,由在世藝術家本人對征集作品親自鑒定、簽字。之后,藝術品技術備案則是采用國際領先的技術及設備對送檢藝術品的紙張、顏料等進行物理檢測,并對藝術品頒發具有高科技防偽手段的藝術品備案證書,為每一件藝術品建立唯一的“身份證”信息,最終,該藝術品“身份證”中的所有數據信息(包括文字、圖片、影像)等,將全部納入備案數據庫。
在10年前,雅昌就開始為藝術家提供畫冊印刷的服務,再到后來的數字資產綜合管理等服務,和很多藝術家建立了合作關系,所以在這一方面有著豐富的資源。同時鑒證中心的服務范圍只會限于在世藝術家創作的當代藝術。雅昌藝術網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文軼表示,鑒證中心的發展方向是做一個第三方的公共性服務平臺,由政府來管理、企業來運營、行業來規范,通過建立一個數據檔案,來使更多的藏家受益。鑒證中心的任務不僅僅是作品的鑒定,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完整專業的數據體系。
運動員還是裁判員
對于藝術家本人鑒定自己的作品,一直以來就存在爭議。表面來看,對于在世藝術家的作品,就像父母一定能認出自己的孩子一樣,由藝術家本人鑒定是最可靠的。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遠遠沒有那么簡單。
首先,藝術家鑒定自己的作品就一定百分之百無誤嗎?事實告訴我們并非如此。有人因為年代久遠而記憶模糊;有人判定偽作之后發現作品是自己原本要銷毀卻流入市場的舊作;而某些藝術家因為早期作品質量太差或者拍賣價格過低,為了維護自己聲譽而拒絕承認作品出自自己之手的情況也存在。
今年7月的一起鑒定事件中拍賣行更直指藝術家的道德標準。起因是由保利拍出的胡建成的兩幅早期作品,均被藝術家本人在雅昌藝術網的認證中心宣布為“贗品”,之后保利請胡建成重新鑒定被拒,保利方面表示,今后他們只能停止拍賣胡建成的作品。每次此類事情一出,藝術家都會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一旦聲稱偽作,對拍賣行和藏家也產生很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出示相關證據,比如作品編號、收藏渠道或者作品圖錄,那么鑒定結果會更有說服力。
但是,當藝術家、拍賣公司和藏家各執一詞的時候,真相依然撲朔迷離。大家懷疑的主要原因是,在存在爭議的情況下,如果作品的真偽直接涉及到藝術家的利益,那么藝術家的鑒定結果就不能保證公正。有人曾說,藝術家不應該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
其次,藝術家是否有權鑒定自己的作品?早在幾年前,就有專家指出這個問題,其觀點是自己的作品一旦離開本人,走進社會,其性質就變了,好比一個產品一樣成了社會公物,社會公物的鑒定權不應掌握在一個個體手中,它必須遵循社會公物的鑒定標準。對于這樣一件性質發生改變了的藝術品,嚴格地說,絕不允許藝術家再說三道四,因為這屬于司法范疇內的事情。如果藝術家判定某幅畫作是偽作,進一步就涉及到藏家的利益和拍賣行的聲譽,藝術家一旦對作品下結論,就有承擔法律責任的后果。比如去年香港蘇富比上拍的祁志龍的作品,就被藝術家本人稱為偽作,之后蘇富比發出聲明,證明這件作品從畫廊正規渠道獲得,并稱“對于為本行聲譽帶來影響者,本行保留法律追究權利”,藝術家本人最后不得不發聲明稱“記憶失位”。
2008年的“吳冠中假畫案”證明了藝術家的鑒定結果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在本案中,一位買家花253萬元拍得吳冠中畫作《池塘》,被吳冠中本人認定為贗品,于是買家將拍賣方和委托方告上法庭,要求返還拍賣款及傭金等費用,但最終法院根據《拍賣法》相關免責條款駁回其訴訟請求。根據《拍賣法》第61條,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物真偽或品質的,即使其拍賣了假畫,也不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因為它已在事先聲明“不能確保標的物的真偽”。
在本案中,經吳冠中鑒定,畫是假的無疑,但是即使是這樣,委托方代理人辯稱藝術家不是證人,其意見不能算作證詞,同時他也不是鑒定人,因為不具備專業鑒定資質。最終,拍賣公司具有免責聲明可不必承擔法律責任。
專業評估體系
由此可見,藝術家鑒定自己本人的作品既要承受巨大的輿論壓力,同時處于一個尷尬的位置。在我國的鑒定行業,亟需公正而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其鑒定人員需要有專業的鑒定資質,并且機構本身與藝術品沒有任何利益牽連。以世界最大的藝術市場美國為例,政府并不直接接手對藝術品評估鑒定行業的管理,而是依賴自律性的非盈利民間團體——評估師協會,其中美國評估師協會(AAA)、美國社會評估師協會(ASA)和國際評估師協會(ISA)是3家權威評估機構,在這些協會中,根據藝術品的種類不同可以劃分出多達14個方向,其鑒定人員需要具有協會頒發的資格證書,嚴格遵守《專業鑒定師統一準則》(USPAP),其業務也不僅僅是藝術品鑒定,還涉及到市場估價和稅務等多重領域,其評估報告具有法律效力。
現階段,我國還沒有一套完善的評估體系,很多鑒定工作則由拍賣行承擔。雖然像蘇富比、佳士得、保利和嘉德等國內外大拍賣行都有自己專業的鑒定團隊,憑借其多年樹立的品牌和口碑,鑒定結果具有權威性,但是其鑒定范圍只限于本拍賣行所征集的藝術品;同時在世藝術家的作品相對于其他版塊來說進入二級市場數量較少,鑒定環節也相對薄弱。所以,針對許多長期性收藏的藏家來說,一個具有信譽、能從專業角度提供證據的第三方機構,顯然更有說服力;對于藝術家來說自己也可以免除嫌疑。當然某些情況下藝術家的意見往往非常重要,但是其鑒定結果不應該作為唯一的證據。藝術家鑒定,歸根結底還是誠信問題,而一旦誠信出受到了質疑,損失最大的還是藝術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