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藝術能真正的公共化么?
這個問題在中國一直很難得到實踐。中國的當代藝術的誕生時,就和作為革命武器和教化工具的公共性藝術決裂了。而且在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影響下,藝術家如知識分子一樣,扮演對文化和社會批判的角色似乎成了一種使命,他們大多在進行著精英化的個人風格創作,這決定了當代藝術天生就缺少“公共化”基因。
21世紀之后,在大眾媒體、藝術市場、公眾展覽和時尚潮流的簇擁之下,當代藝術忽然被送上臺前,進入到大眾視野,成為公共文化的話題。而同時發生的情況是,藝術家不再需要將體制內的認可作為唯一獲得社會肯定的途徑,一個由策展人、批評家、畫廊、經紀人構成的藝術生態圈則成為新的藝術生存空間。這個圈子以藝術的專業性造就了一個真空范圍,某種程度上加強了藝術的精英主義。中國當代藝術與公共化之間的距離變得游移不定,若即若離。
康德理想中的藝術,是天才憑借創造性想象而實現的心理游戲,是實現個體自由的途徑。在這個意義上,它的確與大眾的需求之間難以融合。但不管怎么說,藝術作為文化的最高境界作為人類思想觀念的總和,它必定要在社會群體之間發生相互制約和整合的關聯,這樣才能得以確立和傳承。當代藝術是當下社會文化的結晶,因此它是需要與公眾互動的、為大眾共享的。
好在還有很多具有遠見的藝術家和藝術機構,他們看到當代藝術走向公共化的需求和趨勢,在從藝術創作、機構運營和活動組織上主動地將藝術更貼近公共領域,進入現實的環境,打破圈子的界限,回到活生生的現實中來,讓更多公眾積極互動、共享,從而實現藝術公共化的深度價值。
本期專題,讓我們以一個城市,兩個策劃者,四個藝術家的角度,來觀察他們在當代藝術公共化中所提供的經驗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