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職工作是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此次陳建明又多了一個身份:第四屆“藝術長沙”策展人。
采訪陳建明的當天,他正在和譚國斌討論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圖片,雖然第一次以策展人的身份出現,其實他和湖南省博物館從第一屆開始就為“藝術長沙”提供支持,把博物館的大廳給譚國斌做展覽場地,當代藝術再加上湖南省博物館本身的口碑,展覽期間觀眾絡繹不絕。
雖然他謙虛地表示,自己名為策展人,其實譚國斌所起的統籌作用更大,但是在藝術公共化這個問題上,陳建明有著豐富的經驗。作為一個博物館的館長,除了注重展覽的品質,他關心的是如何讓更多的人能走進博物館觀看展覽。
藝術的公眾傳播
湖南省博物館一直在推動著當代藝術在長沙的傳播,比如舉辦以及從國外藝術機構合作引進一些當代藝術展覽。由于博物館正在改擴建,此次“藝術長沙”的場地搬到了長沙市博物館,前段時間省博也專門投入100余萬幫助市博提升硬件質量,在9月份展出的“走向現代——英國美術300年”中,展館的燈光、懸掛作品的墻壁以及整體環境都給人細致的感覺。一個月以后,“藝術長沙”中4位藝術家的作品也將在這里展示。
值得注意的是,陳建明作為一個博物館館長,并不僅僅是關注于自己的館藏和展覽本身,他非常注重公眾傳播的工作,在宣傳上下足工夫。前段時間博物館做了一個關于19世紀青銅美術的展覽,宣傳人員問他在公交車上什么位置投放廣告時,他選擇了車的尾部,原因是他曾分析過展覽的受眾,除了學生集體參觀之外,來參觀的人60%都是坐私家車或是出租車來的,把廣告放在汽車的外部,能讓這些開車來的人在路上就能看到展覽廣告,把廣告放在車廂里就沒有那么好的效果。又有一次博物館做了一個蘇聯時期的繪畫展,他還請長沙的電臺適時播放蘇聯歌曲。他還善用媒體資源,經常給不同的媒體獨家新聞,以此放大宣傳效應。
陳建明的專業是青銅器研究,對當代藝術他坦言自己也不懂,但是在“藝術長沙”中,他能夠幫助譚國斌在展品組合、展廳布置、公眾傳播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他說,作為博物館長他要考慮到受眾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負責任的策展人也應該考慮這個問題,“藝術長沙”是一個展覽行為,也是一個公共傳播的行為。
公私結合
陳建明說,長沙這么大一個省會中心城市就一家博物館,它既是歷史博物館也是美術博物館,而一個正規的博物館體系中,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應該有各自的分工,遺憾的是長沙這個城市還沒發展到這一步,也就是說還沒有一個獨立的大型的美術博物館承擔當代美術的教育和傳播。
所以當初他知道譚國斌要舉辦“藝術長沙”的時候就很支持,因為當時在長沙還沒有無論是公立或私立的藝術機構來推廣當代藝術,譚國斌和他的當代藝術博物館是第一家,陳建明覺得這是件大事情,就很痛快地答應提供場地。他說,他和譚國斌是互相幫忙,利用雙方的資源,給長沙和湖南帶來了中國頂尖的當代藝術,這個綜合效應不是錢能衡量的。第一屆舉辦的時候陳建明因為工作原因人在國外,開幕后3天就有人問他“藝術長沙”的事情,這也證明了“藝術長沙”產生的巨大的影響力。
現在看來,其實這也是“藝術長沙”一個得以如此成功的原因,如果沒有商業贊助的參與,私立藝術機構只靠自己是很難堅持下去的,最終也只會是曇花一現的局面;如果和博物館等公立機構合作,將二者的優勢和資源結合在一起,再加上政府政策和資金等支持,那么產生的社會效應就會放到最大,并且也可以長久地運轉下去??梢哉f,譚國斌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湖南省博物館的通力合作也是未來中國藝術機構公私合作共同發展的一個典范。
后發優勢
在某屆“藝術長沙”中,陳建明看到一位母親面對一件當代藝術作品,不知道怎么樣解釋給孩子聽,陳建明說這種現象非常普遍,這也是中國美術教育缺失的結果。在教育這個問題上,陳建明和譚國斌的看法是一致的。他曾走訪過世界很多著名美術館,記得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教育部主任對他說,博物館的美術教材可以讓5歲的孩子看懂,這證明西方人對兒童藝術教育問題的重視。這也是陳建明通過“藝術長沙”想做到的,觀眾不用非要對當代藝術說出所以然,讓他們看到作品本身已經達到了目的。從“藝術長沙”的作品來說,它和那些太過前衛的藝術保持了一些距離,這樣的藝術在北上廣或許可以被更好地接受。長沙作為一個中部城市,它有著后發優勢,人們可以在“藝術長沙”看到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以及前進的方向。從一個更寬廣的角度,通過“藝術長沙”,可以從整體上去把握和感知當代藝術,理解當代藝術社會和公眾、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陳建明說,一開始,很多觀眾可能只是在看新鮮,通過“藝術長沙”以及其他當代藝術的推廣,最終讓人們養成一個文化習慣,讓欣賞當代藝術的小眾變為大眾。對于長沙這個城市,陳建明充滿了信心,這里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對文化藝術方面的教育也很重視,大批充滿活力的年輕人讓這個城市對文化有一種開放的姿態,這都是當代藝術得以推廣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