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春芽是當代藝術家中最具有入世情懷的,他善于在作品里體現藝術以外更公共性的文化宏大和想象力,也傾注經歷于藝術公共化和藝術教育。
大多數時間周春芽還是呆在成都和上海兩地,但他的展覽活動遍及國內外各個地方。這一屆藝術長沙,他將作為參展藝術家之一,展出他的經典作品和最新創作。
“對長沙的印象主要是它的出版,從前的湖南美術出版社在藝術界影響很大。長沙也出了很多有個性、出色的藝術家。現在的長沙,給人們的印象主要來自電視、媒體和娛樂。講到文化和藝術氛圍,長沙還沒有一間市級美術館,這不僅是長沙一個城市的問題,全國各地都存在同樣問題。很多城市、甚至到省份都沒有美術館,就算有,大都只是空泛的概念,沒有美術館應具備的基本職能。美術館不但要有收藏還要有教育職能,通過學術活動推進社會和地區文化進程,而不是簡簡單單做一支傳聲筒。不過任何事情都是從無到有的過程,相信長沙以及全國各個省市都會慢慢發展起來,建立自己地區的美術館。藝術長沙的活動也會把長沙這座城市推向藝術和文化的新高度。”
本屆藝術長沙4位藝術家的作品展覽安排在長沙市博物館,周春芽覺得博物館的展廳環境很適合少數人共同展出,展覽場地甚至比省博物館的效果還好。長沙市博物館位置好,有歷史痕跡,因為是博物館,普通老百姓更會主動前來參觀,參與當代藝術的進程。“中國的美術館太少,具有好的教育系統的美術館更是寥寥無幾,我們要多展覽,才能讓更多人了解當代藝術。”
一起展出的另外3位藝術家來自不同區域,藝術家風格各異,個性突出。周春芽曾參與了第一界和第三屆藝術長沙活動,見證了活動幾年來的發展歷程,他認為活動辦得越來越好。“譚國斌作為私人美術館館長,做了一件社會性的活動。藝術長沙不是一個賺錢的事業,確切說一定是賠錢在做的,可老譚仍然愿意堅持做下去,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情懷。這一屆與政府合作,是希望通過學術活動來提升長沙的知名度,希望得到社會各方面的幫助和配合。”
關注藝術的公共化,并不代表作品風格的隨波逐流。20世紀90年代,不少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以社會問題為題材,更有部分作品趨向于西化,周春芽卻堅持要走傳統文化路線。“真正有價值的傳統是進行時態的東西,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其實歸因于今天的人對過去的認定,歸因于我們的集體記憶和理解。”創作“石頭”系列時,他研究文人山水畫,并沒有像國畫家那樣在材質屬性和圖式形態上去理解,而是按照自己的表現意圖去尋找那些令看似陌生卻又能帶來驚喜的東西。“在肌理和質感上花費很大的工夫,近似于強迫癥似的去捕捉和玩味那些潛藏在石頭自然屬性中的視覺因素,把這些東西強化、放大本就是形式,而視覺的呈現本身就是內容,已經不需要你進行更多的解釋和引申。這比我們從概念、方法出發所看到和理解到的石頭更讓人驚訝、震撼。”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就是要在重塑歷史傳統的同時,突顯傳統中所隱藏的個性和情緒。
隨后的“綠狗”系列作品清晰顯示出藝術家生活觀念和意志對主題的影響,綠狗和藝術家本人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綠狗》之所以受到廣泛認同,是由于作品的視覺沖擊力正好反映了時代的激動情緒,一眼就可以與之產生強烈共鳴。
周春芽喜歡濃艷的大紅大綠,桃花在周春芽的作品中最初只是陪襯,紅色的花與綠色的狗形成強烈對比。直至2004年,濃艷的桃花才大規模出現在畫面中,其表現手法隨意激情,將傳統大寫意筆法和西方繪畫強烈色彩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極致中敘述生命的幸福與苦難,快樂與悲傷。
此次藝術長沙,周春芽參展的新作品只在上海和南藝與專業人士和學生小范圍內交流、公開過,在藝術長沙的展覽將是第一次面向社會的公開展出。作品還是架上范圍、園林體裁。這一次他將筆鋒轉向中國古老園林,以其與生俱來的書寫性格,在畫布上恣意釋放神秘的速度感和爆發力,建立起當代語境下自身與古代園林的關系。從園林的建造者、居住者,到如今的游覽者,在收集其視覺碎片的過程中,不斷豐富且完整著人類對于園林的共同記憶,探索對于自然無限未知的審美訴求。周春芽相信其作品內涵可獨立表達,不需要通過外界因素說明。他認為作品內涵在于視覺形象,而不在于對事物的說明。周春芽曾表示,在創作時更傾向于形象上的發展,包括處理結構、顏色、線條和筆觸等方面,聚焦于視覺敏感所引起的美感形體,相信這種敏感和其它敏感是一樣的,有關視覺感官所形成的美感,相同于諦聽自然界音律和美妙樂聲所獲得的感覺。
說到藝術的公共化,周春芽覺得中國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異。
“在我們國家娛樂業發展得倒是很快,藝術發展的機會太少。在國外,人們幾乎是泡在美術館、博物館長大的,這在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沒有這個大環境。政府把文化當成產業,這是不恰當的。產業是為了賺錢,文化是為了提高素質。不是說賺錢不好,先提高了素質再說賺錢才會有更多可能。”
周春芽近年來還專注于社會慈善事業。為幫助5·12地震傷殘兒童不遺余力地推廣藝術教育,他的好人緣此時顯露無疑。地震后,他發起藝術界和娛樂圈的朋友以及熱心群眾為地震傷殘兒童進行美術教育、心理輔導和募集善款。“只要有手藝,不怕沒飯吃”是周春芽為這些孩子未來出路所做的最務實的考慮。他在2009年帶頭成立了“五彩基金”項目,并捐贈了100萬元啟動資金。2011年6月,“心-語——五彩基金二周年”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展出,周春芽攜五彩基金贊助的部分兒童和他們的作品首次在京亮相。開幕當天,周春芽的朋友們——五彩基金形象大使呂燕、學者于丹、藝術家王廣義、曾梵志、岳敏君、栗憲庭等都到場支持。2013年4月,周春芽和他的五彩基金帶著豐富的物資,為11歲的玉樹孩子芷扎和像他一樣的受災兒童所在的學校開辦了首個唐卡班,并親自上了第一堂課。唐卡教學針對的是藏族地區的孩子,對他們的教育不同于漢族地區的孩子,目的是要教給他們一門手藝,這門手藝在他生長、生活的地區是用得上的,就算將來不成為藝術家也可以賴以生存。在漢族地區的藝術教育,有針對殘疾兒童的,通過藝術教育幫孩子考上藝術院校,并且幫助他們解決相對高額的學費,畢業后協助找到工作。“我們的第一批孩子很多畢業后進了設計公司,現在都發展得很好”;此外五彩基金還有針對智障兒童的藝術教育,“教他們畫畫,目的是通過畫畫讓孩子高興、開心,這樣他們的家長就會開心,周圍的人也會開心,這種影響是社會性的。一個智障兒童的家庭會因為一個孩子的不幸而變得很不開心,不幸的家庭又會造成社會影響和社會問題,我們就是想通過畫畫,通過孩子畫畫得來的樂趣盡量化解這種不幸,這對整個社會都是有益的。”
除了為成都年輕藝術家和藍頂藝術區入駐藝術家操辦上海和北京的展覽,周春芽還在2010年將 “英國制造英國文化協會當代藝術展1980-2010”引入成都,讓觀眾有機會與達明安·赫斯特作品在內的150余件(50組)英國頂尖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零距離”接觸。
周春芽衷心的豪情,終究能以他的藝術主動反饋、影響、帶動和開拓一個時代更具有生命情致的審美趣味。畫新作、建研究院、辦回顧展、做慈善、策展,他也以滿滿的社會責任感、圈里圈外的好人緣和慈悲心不斷為藝術界乃至更廣闊的公共領域畫上自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