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門楚語有兩個關鍵詞,“吳門”和“楚語”?!皡情T”指的自然是蘇州,一個蘊含著東方道德最高涵養的古城,也是一個現代化最成功的蘇南城市。 “楚語”指的是尚揚生長教育于楚地,以及在這次古典的楚文化和吳文化遭遇,會賦予作品多少的現代性。
尚揚從藝50余載,而這次舉辦的“吳門楚語”個展卻只是有史以來第三次。尚揚的藝術在經歷由當年的“尚揚黃”向“大風景”及后來的“董其昌計劃”的轉變之后,已經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種現象,在藝術本體上已經超越了已有的西方藝術對于物質本質和精神實體的認識,而把自由,以及從無到有的生長狀態作為藝術的本體。這被策展人朱青生稱為“第三抽象”,在他看來,尚揚是中國當代藝術大家的代表者。
從“尚揚黃”到“董其昌”,尚揚的創作經過了出走和返回,只遵從當代藝術的核心,不賣弄中國的意識形態和傳統、從材質和形式中感受人類和環境的共存。
從1980年代對于材料的實驗開始,尚揚的作品里一直有對不同材料的應用和對材料綜合意義的深度挖掘和重新賦予。以《浴竹圖》為例,對于所有熟悉東方題材藝術的人的人來說,看到這件作品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傳統文人畫的梅、蘭、竹、菊,以竹為題材和描繪對象的水墨作品,這是中國畫的一條傳統文脈。而尚揚在這件作品中完全拋棄了作為傳統材料的宣紙和筆墨,對積累了上千年的藝術創作手法徹底告別,轉而以工業社會的瀝青、噴火槍、泥土等現代材料工具和竹子的意象重新構建了一種充滿糾葛和現實意味的畫面。
展覽學術主持王魯湘認為“這是一種極具價值和革命意義的破壞,在破壞中有涅槃,這是新的力量重生的條件。燒灼的竹子、黝黑的瀝青、畫面細節處的切割、折斷、戛然而止地斷裂都在表明藝術家對這種創造性毀滅、涅槃、重生的文化立場和判斷?!?/p>
尚揚和蘇州結緣,源于和承辦方的一拍而和。而在蘇州博物館里辦畫展,本身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座建筑是貝聿銘的固定畫框。每個身在其中的藝術家,都要掙脫這種框定,尚揚的解決之道是在創作中采用了當地的材料——竹子、鐵絲、紙張。正如在蘇州這個城市在歷史上無數無處遁藏的飄搖年代所表現出的智慧和坦蕩。
蘇州的文脈和尚揚的創作會有怎樣的交融,當世界的藝術發展到今天,中國何為?
尚揚始終在前進、思考,有幸作為觀者,也為之動容。人生是一場經過,草木竹紙都是人間的風景,因而他作品里沒有對歲月的執著,只有一個老人70載的無私和自在。開幕當天,在貝聿銘 “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的庭院里,下起了太陽雨。不遠處拙政園的天光,透過圍墻,映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