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肖像”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館后第一個獨立策展的大型展覽,按策展人李旭的話說,這個展覽首先是一次政治任務。助理策展人馬立,也是本次展覽項目的統籌,介紹了展覽籌備的情況。在李旭的帶領下,從4月開始,團隊每周都會去不同的城市拜訪借展的機構和藝術家工作室。比如說在北京,展覽向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美術館借作品比較多。另外他們也在拜訪藝術家工作室他們最近的創作狀態,方立鈞和毛焰的作品剛剛創作完就運到展覽展出了。這個展覽有不少令人感動之處,起碼開幕的那天也有很多很難聚在一起的人也聚到一起了。展覽中有不少煽情的點,比如說肖全的《我們這一代》40幅名人肖像、陸元敏的代表作《上海人》、包括大芬村的肖像項目。整個展覽包括選題、時間、資金等等都有限制,整個展覽從開始策展到最后呈現就5-6個月的時間,所以作為全面回顧的展覽,選擇了和觀眾比較容易溝通的方式。第一個單元“具體的人”,其實整個單元,比如陳丹青的《淚水灑滿豐收田》(1976)是展品中創作年份最早的作品,羅中立的《父親》(1980)是第一次用“畫主席肖像的尺寸畫一個百姓”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像是對于整個展覽的一個背景介紹。中國當代藝術的源頭是什么,從什么樣的土壤里走出來的,為什么后來會有那些。展覽開幕以后會有契合這一回顧的一個電影持續放映活動。 她也坦言自己比較喜歡夏小萬的作品,雖說在玻璃上面創作的形式不是自己首創的,但作為學院派的藝術家,到了找個年紀還在不斷突破自己,這種變化讓人感動。
展覽的一大重要特點是“全景式呈現”結合了文學、電影、音樂等多個領域的梳理,回顧的是一種思潮和文化發展趨勢,“改革開放30余年來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歷程”說的正是“在所有的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典型創作理論后面的事。“肖像”的一個重要外延正是自我意識的體現,作為官方的藝術回顧展,從陸元敏對于上海人家的生活場景紀錄、王勁松對于計劃生育國策下標準家庭的紀錄《標準家庭》(1996)到年輕藝術組合“鳥頭”有著強烈自我意識的《鳥頭不要臉》(2013),“攝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大芬肖像”是李旭發起的特別項目,這一項目是與大芬美術館合作得以實現的。它邀請了深圳市龍崗區大芬村的60位畫師(他們常臨摹著名藝術家的作品,作為衍生品、復制品的供應商)創作自己的肖像,以介入實踐者心理狀態的方式,引發他們對于自身境遇、藝術生產等問題的思考,也是對于中國藝術系統的反思。從整體呈現來看,從海報、展標、畫冊到衍生宣傳品,種種出彩細節足以成為當下的“展覽”作為大多數藝術為人所知的首要渠道,在視覺傳播方面的一個優質范例,孫俊良設計團隊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