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璜是種弧形的玉器,《說文》釋璜:“半璧也”,用作禮器與佩玉。璜是雜佩之一種,雜佩是古代的佩玉體系。《詩·鄭風》有:“知子之來,雜佩以贈之?!逼鋫髟唬骸半s佩者,珩、璜、琚、瑀、沖牙之類?!惫糯Q的珩、璜、琚、瑀、沖牙在考古中均已證實,這些玉件組成了人身正面懸掛的佩玉系列。
玉璜的形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半圓形片狀,圓心處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種是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在兩端打孔,亦系繩佩戴。西周時期盛行一套佩玉中出現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這一習俗影響延至春秋、戰國時,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處的位置更為突出。在韓城梁代村兩周遺址的發掘中,也出土了精美的玉璜掛件。
商周以后,玉璜就逐漸形成了禮器和佩飾兩種功能。今天見到的遠古玉璜,如河姆渡和良渚時期的玉璜,飾紋已有多層次的淺浮雕獸面紋,周圍并飾有精細的復雜陰線,河姆渡玉璜體積小,厚度大,石質也遠遜于良渚玉璜。在良渚文化中,玉璜還是禮儀性的掛飾,巫師常佩戴玉璜并與玉管、玉串組合成精美的掛飾,以顯示其神秘。
商代開始,玉璜已成為不同層次人們流行的佩物,在飾紋和式樣上也多樣化,滿足不同喜好,出現了人形璜、鳥形璜、魚形璜、獸形璜等類型。戰國時,出現了鏤雕玉璜,多為變龍紋,唐代玉璜漸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玉佩飾品。
今天,稀有的古玉璜在收藏市場上難得一遇,然而做工粗糙的贗品玉璜則隨處可見。因此,收藏玉器,具備基本的辨偽技巧尤為必要。要了解歷代玉器的紋飾及特點,熟悉歷代玉器的形狀和加工特征,通過綜合因素特點來斷代。特別要注意開片、鉆孔、紋飾雕琢等加工特征。
如古玉器以有孔者為多,商代前的玉器孔徑變化很大,或兩端直徑大、中部小,或一端大、一端小。這類孔在近代仿古玉中也曾出現,但孔的形狀、內壁光澤上與古玉不同。周代后玉器鉆孔差別細微,須經仔細觀察才能識別。
此外,還可看紋飾雕琢方式和表面光澤的處理。如戰國、明代、清代的許多玉器都有玻璃光澤,但戰國的玉器顯得光澤含蘊;明代的玉器光亮而剛硬;清代的玉器則顯得滑軟。
再是從玉色上識別新玉與舊玉。古玉除了本身色澤外,多有盤色和沁色。盤色是玉器在傳世中,沒有經過土埋而長期經人盤摸,色澤會產生變化,稱之為“熟玉”;而玉器的沁色則是經埋藏后而產生的色澤變化。有的玉器沒有沁色,有的則全部受沁變色,而有的僅局部變色。今天可看到的古玉沁色,有黑色,稱為水銀沁;綠色,稱為銅沁;赭褐色,稱為鐵銹沁;白色如霧,稱為水沁;暗黃色,稱為土沁。經觀察,銅沁、鐵銹沁、水沁、土沁確與銅、鐵、水、土有關,是受銅、鐵、水、土侵蝕所造成的。因此,多掌握點識玉的技巧,實戰中就多一份警覺而減少上當。
注解:東漢和田白玉雙龍首紋璜,主體為雙龍首合身璜形。玉質溫潤,白而細膩,琢工細致精妙,紋飾大氣俊美,是典型的東漢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