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煥
化學以實驗為基礎,與社會的發展聯系緊密,相輔相成。關系到祖國強大、環境保護、國防建設、能源開發、農業發展等等,因此,化學教育至關重要,筆者根據教學經驗,將體悟略述如下,期待益于同仁教學。
一、講究新課的導入原則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無論是用什么方式導入新課,都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探究活動的具體內容,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宗旨,最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下面分析一下四種導入原則。
1.目的性原則:新課的導入要有助于學生了解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對要學習的內容能做到心中有數。
2.整合性原則:每一個知識都不是零散的,要教會學生用聯系的觀點來對待學習,而新課的導入要達到復習舊知識、串聯新知識的作用正是聯系觀點的落實,使學生能溫故而知新。
3.精致性原則:新課的導入不要大而空,不要為了吸引人而過于做作、深奧,要關注全體學生,做到直觀和富有啟發性,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通過教師的導入能看清本節課的內容,更有信心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4.趣味性原則:興趣是動力之王,是成功路上最強大的推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每個人的愛好和潛力,激發其興趣,引導他們從內心真正地感受化學的價值。趣味實驗、廚房中的化學、家庭小實驗、課堂實驗、化學家的故事、社會熱點新聞、謎語、詩詞等都會引起一些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巧妙安排,細致設置,認真組織,讓理論變得有意思,讓高深的術語變得津津有味,讓化學符號和生活聯系起來,拉近和生活的距離。
二、細致的觀察與研究
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社會責任感和科學的價值觀,逐步地學會從化學的視角留心觀察生產和生活,關注當今社會化學與資源、環境、能源、健康等之間的密切關系。只有每一節課精心設計教學程序,科學演繹授課內容,才有可能培養出學生學習化學的科學素養,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鐵的生銹現象:鐵與空氣中的氧氣,水分發生化學反應的過程。銹,英文:Rust,公式:Fe2O3,銹是一種化合物。由于長時間的潮濕,鐵處于濕潤狀態,鐵、氧發生化合。
我們都知道鐵容易生銹,這是化學性質與外界條件使然,鐵銹蝕的速度受環境影響,有一定的規律。掌握了鐵的生銹規律和原因,控制住金屬的腐蝕,達到解決資源的目的。
例:找出鐵釘最容易發生銹蝕的是( )。
A.鐵釘放置在密閉的干燥空氣中;B.鐵釘完全浸沒在蒸餾水中;C.鐵釘半浸沒在盛有水的試管中;D.鐵釘浸沒在植物油中。
正確答案:C
分析:鐵金屬的銹蝕是鐵、氧氣、水分同時作用的結果。A中缺少水分,B中缺少氧氣,D中既缺少氧氣又缺少水分,而C中鐵金屬與氧氣、水分同時接觸,反應充分,銹蝕情況嚴重,并且C中鐵金屬銹蝕速度最快的地方是接近水面處,正是三者接觸最充分的緣故。
三、“學會“是必須的,責無旁貸
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懂得掌握化學知識的重要性,現在是知識爆炸、網絡發達,信息更新頃刻萬里的時代,學不會本來就應該掌握的知識,必然成為優勝劣汰中的犧牲品。新時代的年輕人,應該胸懷大志,學會知識,懷抱超世之才,隨時能夠報效國家。
綜上所述,化學教師要注意教學策略,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賦予每一個化學概念以靈性,讓每一個符號都變得充滿趣味、充滿幻想和神奇。對教材的把握要駕輕就熟、了如指掌、胸有成竹、深入淺出,調動起每一個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的思維保持最佳狀態,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