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建
摘要:情感豐富是中學生的特點。因而,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多方面滲透情感。課堂上,手段多樣;課堂下,靈活多樣。總之,樹立大語文觀,用感情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語文課堂;業余生活;情感因素
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以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使學生從“要我學”升華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從而達到以情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的目的,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國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認為:“教育者不能沒有感情。沒有情感,如同池塘沒有水就不為池塘一樣;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
情感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其深厚的基礎。這是因為,從生理上講,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迅猛階段,其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僅僅處于感性階段,對事物的認識尚處于朦朧狀態,認識事物存在片面性,且情緒不穩定,易于為情感所動而感情用事,因而情感教學能因人而異地對學生起到巨大教育作用。其次,從社會環境講,中學生接觸最多的莫過于家長和教師,因而也最易受其影響,而情感教學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感情,從而激發其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情感教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課堂教學,潤物無聲
語文是有聲藝術,充滿情意的朗讀,可以讓人凝思靜想,也可以讓人潸然淚下。教學中,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受到感染,也會由單純的欣賞者變為主動參與者。例如,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以奔放的熱情,大聲疾呼,激勵青少年奮發圖強,救國家,民族于水火之中。整篇文章讀來,回腸蕩氣,富有極大的鼓動性和感染力。對于這篇文章的教學可以采用誦讀法。教師誦讀,示范引領;學生群讀,感情澎湃;個體誦讀,美在陶醉。課堂上,誦讀時如涓涓細流,輕輕流過心田;時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學生的情感可以隨不同理解而搖曳多姿,語文的美就在這真情誦讀中了。
學貴有疑,學須知疑。學習的情感產生于克服了由學習困難所造成的苦惱,愉悅之情表現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的驚喜,是釋疑、解疑后的成功體驗。語文知識系統性強,前后知識聯系緊密,教師可在每節課的教學中巧設疑問,承上啟下,使學生溫故而知新,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在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下精心設疑,并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及時作出準確而有分寸的評價,必然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情感教學不僅體現在傳授知識時的聲情并茂感染學生,更在于課堂教學中學生“主人翁”精神的體現。一位學生說:“我讀《鄉愁》不經意間,潸然淚下,母親、故鄉久久徘徊心頭。”如果只是教師講學生們聽,學生不能較好地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觀點,因此,我們在傳授知識,賞析作品的同時應緊扣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去領略作者創作的獨具匠心和作品深刻的主旨背景。《白毛女》是一篇戲劇,學生對戲劇的欣賞存在很大的難度,戲劇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因而在學習這樣的文章時,學生往往表現出的是無所適從和不感興趣。而戲劇又是必須了解的文學樣式,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教師有義務讓學生了解戲劇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內涵。因而,運用情感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生興趣。我們可以巧妙設置場景,還原人物,讓學生用心去感受人物。比如,可針對楊白勞和喜兒團聚祈求平安過年一節來充分調動學生情感,抓住重點讓學生加以體驗作品主旨。讓一位女同學扮演喜兒,而讓一位男同學出演楊白勞,鼓勵他們根據自己對課文中人物把握表演,然后再充分調動學生,鼓勵他們飾演心中的楊白勞和喜兒,在人物的表演中有了切身感受。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而且使學生對課文中的中心環節有了較深的感悟,對作品內涵有了較深刻的把握,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二、業余生活,情真意切
語文教學不能拘泥于形式,語文教師應多和學生接觸,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我們應多關心學生議論的話題,注意學生的動向,揣摩學生心理,因時而異地感染學生。上課前,走近學生,給他們以微笑;上課中,融進他們之中,心與心溝通;下課后,晚走一分鐘,真誠地和他們聊幾句。生活中有話題,學習中有話題,談笑間語文在升華,說笑中語文在延續。
學生的情感細胞非常豐富,教師應巧妙地撥動他們心弦,靠近他們,用愛包容他們一切。因而,我們應深入學生生活,哪怕是些瑣碎小事,比如,這周回家父母為你做了什么好吃的等等。在筆者短短的幾年從教生活中,曾經歷過這樣一件小事,一次,一位學生正經過一座正在施工的教學樓,筆者未等學生開口打招呼,便用手指了指學生頭頂上方說:“小心!”就這樣一句普通的話,卻轉變了那位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觀念,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變不知怎樣去學為樂學,這也許是情感交流的原因。而那位學生也經過自己的努力使屢次不及格的語文在中考時達到115分。在教師節的那天,那位學生恭敬地走到筆者面前,用雙手捧給筆者一件飽含真情的禮物“心曲”,信上有這樣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筆者:“……老師,您媽媽般的話語使我倍感親切。而我卻只紅著臉‘嗯了一聲,這件小事雖早已過去,但他卻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我看到了您那平凡而又偉大的身影……”可以看出,這段文字是那位學生的肺腑之言。一句極其普通的意外之語,卻改變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認識,變厭學為樂學。俗話說:“愛屋及烏”,教師的愛,可以滋潤學生心田,喚起學生情感,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的親近感、信賴感,學生又把對教師的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喜歡聽他的課,積極回答他提出的問題,努力完成他布置的作業,而自己逃避學習或是違背要求時會感到不安。
總之,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而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關鍵在于教師。我們不僅要“愛教”更應“愛生”。語文教師只有讓情感充盈課堂,課堂上才能盛開出最燦爛的花。
參考文獻:
1.王凌燕,《淺談語文教學》《三人行》
2.王錫成,《關于情感教學的研究與思考》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