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敏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更是師生共同的舞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標。那么,怎樣才能真正上好一節有效的化學課呢?以下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際,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與淺顯認識。
一、課前
教師應做好科學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備好課。備課的關鍵在于備知識、備學生、備方法,做到知己知彼,戰術得當。教師應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將局部知識放到整體的知識大背景下來研究,多鉆研教材,吃透教材中的重難點。備學生就是要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對即將所學知識的可能掌握情況。教師可編寫學案列出提綱讓學生自學,從而讓學生方發現問題,帶著問題聽課。在設計學案時,教師要思考以下問題:其一:如何將零亂的知識條理化,微觀知識形象化,深奧知識淺顯化,抽象知識具體化。其二:思考課前反饋信息,分析知識的障礙點和拐彎處,估計學生可能犯的錯誤,準備彌補措施。其三: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和不同知識基礎,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指導措施。
二、課中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樂學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維的動力。學生有了動力就能用心去學,用心去學就能學好化學。教師可以利用魔術、詩歌、情境導入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講緒言課,教師可以精選幾個有趣的實驗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如“清水變牛奶”“茶水變墨水”“無中生有”“魔棒點燈”“燒不壞的手帕”等,讓學生在第一節化學中就感受到化學課的魅力,從而熱愛并喜歡上化學這一科。
(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初步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新教材努力從化學的視角去展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用科學、技術、社會相聯系的觀點引導學生認識材料、能源、健康、環境與化學的關系,逐步培養學生形成綜合的科學觀和對有關的社會問題作出判斷決策的能力。所以,化學教學不僅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學問題,還必須讓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化學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分析與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化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到化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講金剛石和石墨時,教師可聯系我們平常使用的鉛筆。鉛筆芯是由石墨摻合一定比例的黏土制成的,當摻入黏土較多時鉛筆芯硬度增大,反之石墨的比例增大,黑色增強。H代表鉛筆的堅硬程度,H值愈大,鉛筆愈堅硬;而B則代表黑色的深度,B值愈大,則鉛筆愈深色又如,講酸堿鹽時教師可讓學生明白蒸饅頭時為何放純堿、明白治療胃酸藥“斯達舒”的主要成分是AL(OH)3。教師還應讓學生了解溫室效應、酸雨、臭氧空洞、白色污染等是怎么回事及所帶來的影響從而使學生樹立環保觀念,規范自己的環保行為,如推廣使用無磷洗衣粉,因為含磷的洗滌廢水會使水體富營養化,形成赤潮;最好少使用塑料袋或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不隨便丟棄廢舊的堿性電池。
教師應該多為學生解釋一些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比如,為什么洋蔥被稱為廚房里的催淚彈?蘋果為什么會“生銹”?為什么嚼口香糖可以防止蛀牙?防曬霜瓶子上的符號SPF、PA代表什么意思?為什么不能亂扔廢電池?又如,講CO時,教師應教育學生如何避免煤氣中毒。再如,講到蛋白質時,教師應讓學生思考洗血漬為什么不能用熱水。
(三)課堂實驗與多種媒體技術相結合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使他們切實掌握化學科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深入理解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之間的辯證關系;實驗教學對于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鞏固化學知識,獲得化學實驗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訓練科學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學實驗有助于學生檢驗和鞏固化學基本概念和化學基礎理論,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操作技能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使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從而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通過探究性實驗,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更好地培養自己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探究能力,使他們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正確認識化學實驗的多種教育教學功能,對于深化化學實驗教學理論,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素養,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對于健康有害的實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替代。多媒體化學課件的畫面形象生動,圖文并茂,能對學生的感官產生強烈的刺激。實驗資料表明:視覺記憶效果的為70%,聽覺記憶的效果為60%,而視聽覺結合記憶的效果可達83%。多媒體能將許多抽象的化學概念、化學規律、復雜的化學反應環境由靜態變動態,無聲變有聲,抽象變具體,不僅能大大增強表現力,且易于提高學生的興趣。
(四)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學習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單一教學法會使學生產生枯燥感,所以將多種教學法如探索法、程序教學法、單元結構教學法、啟發式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實驗法、質疑答疑法等相互配合、相互穿插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好的方法往往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教會學生靈活運用自學法、對比法、表格法、網絡法、歌訣法、系統法、聯想法等多種學習方法,善于引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等方法對每一章節進行歸納小結,使所學知識條理化、規律化、網絡化。
三、課后
(一)教師要進行深刻的反思
1.教師首先要反思課前準備是否充分?有無重點知識的遺漏?是否充分考慮到了每一個學生的接受能力?課堂教學進行得是否順利?學生學習效果如何?以后自己還要在哪些方面不斷地改進?
2.反思整節課中的亮點及不足,不成功之處要充分挖掘失敗的原因,下次上課時得到完美的改善,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
(二)學生要對所學知識及時總結
每節課后,教師都要注重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系統化,同時和以前所學知識形成有效的知識網絡。這樣,學生不但要進行課后總結還要章節小結,從而能對每一章節所學內容了然于胸。教師還要進行不定時的抽查,以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總之,要想建立有效的化學課堂,就要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二者有機統一起來,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達到最佳狀態,讓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發揮,進而使學生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探究能力等都獲得大幅提高。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