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茹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認為: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學必須起到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的作用,讓學生樹立起熱愛祖國的熱忱,樹立起遠大的奮斗目標。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學生要成為一個具備一定抗壓能力的人,心理素質更加成熟,想法更加全面和深刻。作為新課程標準下的歷史教師要順應學科改革的指導,不斷增加自己在新課標歷史教學中的經驗,通過不斷對初中歷史教材進行研究,并結合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解決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我在教學中以新課標為指導,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下面,談談我對教學的一點反思和經驗。
一、新課標下歷史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并在不斷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各項能力。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歷史學科知識,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具備引導學生不斷提高的能力,并要用自己的情感來影響學生。
(一)知識素質
一名歷史教師,只有自己的學識豐富,才能在歷史教學中游刃有余,才能用自己的學識影響學生,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敬佩的感情,才能在歷史學習中向教師學習,努力使自己成為和教師一樣具備豐富知識的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比一般的說教更有說服力。教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本學科的知識,還要了解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各個方面知識,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名具有豐富內涵的教師,讓歷史課堂充滿文學氣息,通過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樹立對祖國的熱愛,對自己的責任感,讓歷史課堂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進行。
(二)能力素質
首先,要求教師對歷史教材有充分駕馭的能力,同時還要有把學生的特點和歷史教學大綱相結合的能力。教師只有掌握了學生的情況,才能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使歷史課堂不再是課本知識的傳授,而是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在進行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結合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合理地對知識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探討。通過歷史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本中的歷史知識,對歷史上的事件也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就達到了新課標的要求。
其次,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具備教學組織能力。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發生了變化,教師從教學的主導者變成了教學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學習變成了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情境進行歷史知識的導入,如講解歷史名人故事來讓學生進入到歷史背景中,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來提高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素質
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還要具備豐富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利用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對歷史知識的興趣來引導和影響學生。只有一個充滿感情的歷史教師才有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教師,教師在同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對學生的關心會使他們對歷史學科更感興趣,更能激發他們學好歷史的信心。根據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很多學生會因為喜歡歷史教師而喜歡上歷史學科。
所以,新時代的教師要利用自己的知識充實自己,利用自己對學生的愛來影響學生,利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來引導學生,才能使初中歷史課堂脫離枯燥無味的現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新課標下歷史教師角色的轉換
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歷史課程的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要發生改變,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歷史教師的角色轉化。
(一)從“以分為本”到“以人為本”
在傳統教育中,主要依據學生考試的成績來判斷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根據分數判斷學生的能力,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只是看中考試成績好的學生,而對考試成績不好的學生選擇忽視。這就大大打擊了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注重發展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歷史問題的討論中,通過討論,提高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拓寬分析歷史問題的思路。在素質教育中,教師要提高每一個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通過歷史課堂的學習,都能發展自己的特長。教師不能再以考試成績來劃分學生,而是更注重發展他們的各項能力。
(二)從“師道尊嚴”到“師生互動”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代表。在課堂上的學習方式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不允許學生對自己提出質疑。在新課標教學中,教師要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對歷史知識進行討論,在學生面對困難時進行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提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教師要切實把教學活動看成是一個不斷面臨新問題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擴展的過程,是一個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因此,師生之間要互教互學,互惠互助,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知識結構的互動就是學習內容的綜合教學,是知識與知識、師生與知識、現實與歷史的交流與對話,表現為課堂內容上加強學科內綜合和跨學科綜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綜合。
(三)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
在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要對現行的教材進行研究,改變了以往的教師絕對論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進行反思,通過反思發現自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教師才能在教學中不斷獲得進步。同時,學生在學習時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要激發他們主動探索新知識的能力,通過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對學生進行激勵,根據學生感興趣的方面進行課堂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進行學習,不僅能獲得較高的情感體驗,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育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歷史教師面對不斷要求自己提高的處境,要不斷積極地對自我進行充實,不斷追求新的教學方法,總結和反思教學成果,提高自己對教材和學生的掌控能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這樣,在歷史課堂上,教師才能和學生共同獲得成長,才能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