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明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是創設尊重、自由、和諧、開放、民主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獲取基礎知識和思維方法,為每個學生提供創造發展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創新能力。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可塑性較強,是培養各種學習品質和能力,發展智力的良好時期。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筆者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設問質疑,激發學生創新的熱情
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一個問題,往往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難免產生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認識。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激發學生嘗試和創新的興趣。
比如,我在“分配率”這一節教學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引導學生對“把4只兔子放進3個兔子籠中。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兔子籠里至少放進2只兔子。”這句話是否正確進行判斷。學生對“總有一個兔子籠里至少放了2只兔子”這句話有疑惑,為了能充分發揮學生理解問題的自主性,我順水推舟:“有誰能幫他理解這句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舉手說出自己的想法。
生1:就是每個兔子籠里至少有1只兔子,其中一個兔子籠中有2只兔子。
生2:就是不管怎么放,三個兔子籠中肯定有一個兔子籠中至少有2只兔子。
我進一步引導,重點強調:“是三個兔子籠中都至少要有2只兔子呢,還是只要一個兔子籠至少有2只兔子就可以了?”學生產生共鳴:“是一個兔子籠。”
我又緊緊抓住學生思維的交鋒點繼續激發內驅力問:“怎樣用數學語言描述‘至少有2只兔子的意思呢?”機靈的學生,盯住了關鍵詞“至少”,正確使用簡潔的符號和數字“≥2只”表達出“至少2只”的深刻含義。
上述引導學生質疑的過程,使學生不但完全明白了“3個兔子籠中,只要有一個兔子籠的兔子數≥2只,這個結論便成立”的題意,而且獲得了抓關鍵詞和抓數學表象信息,層層深入理解題意,即理解問題的能力。這樣巧設疑難懸念,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才能積極地嘗試問題,提高了參與程度,提高了動手操作和探究能力,從而有所創新。
二、營造輕松教學環境,為學生創新能力提供良好氛圍
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是教學中的主要任務。教師在教學中貫徹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為本的思想,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前提。教師應時刻保持一個樂觀開朗的心態,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努力創造。教師應對學生的一些違反常規的思維持寬容的態度,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尊重、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可以使學生在心理放松的情況下,形成一種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能促進積極思維,大膽想象,主動參與。反之,課堂氣氛嚴肅,學生緊張,就會抑制學生的積極性,阻礙學生思維,影響學生探索欲望和創造性的發揮。
教師要善于融洽師生關系,調適學生心理,努力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自身的消極情緒帶進課堂,要努力把樂觀向上的一面展示給學生;教師要理解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不唯成績論高低,對學生一視同仁,讓學生在一個寬松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充分展示個性和發揮創造力。教學中,我比較注意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注意創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鼓勵學生創新。
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引入一個事例。我拿了2個桃子,問:“如果把這2個桃子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幾個?”學生很快答道:“1個。”“如果把1個桃子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幾個?”有的說:“0.5。”有的說:“半個。”經過激烈爭論后,得出:半個就是1/2。這樣民主愉悅的氣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出分數,吸引了學生的好奇心,喚起學生的探索欲望。在這種氣氛下,引導學生用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的紙分別折出1/2、1/3、1/4、1/5、1/6等;而且學生還通過對折,再對折,找出了1/8、1/16、1/32等分數。
在尊重、民主、寬松、和諧的氣氛中,學生敢說、敢想,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激發創新思維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教,學生學,學生只不過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沒有什么創新可言。合作學習是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共同參與、交流信息、互相學習、相互促進、主動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方式。
新課程提倡“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合作為主線,創新為突破口”新理念。新課程倡導合作探究,讓學生集思廣益,有利于學生多向交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要有所創造,除了個人努力鉆研和具有開拓精神外,還要有善于與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合作和討論中,便于學生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優點,開啟自己的新思路,點燃創新的火花。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教學中如果養成合作的習慣,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補充,而且增強了交流及整體競爭意識,也利于激發學生自我創新精神的形成,發揮自己的創新才能。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小組群體的活動功能,給學生較多討論分析的機會,使學生在知識方面相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互相借鑒、善于合作、集智取長、協作創新、努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只要我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勇于創新,大膽實踐,就一定能為學生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