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廣蘭
創造性思維是人類心理活動的高級水平,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創新思維主要是指歸納推理、類比推理、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多種思維形式,是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獨創性、敏捷性的綜合表現。
如何在新課程改革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筆者結合教學經驗,提出了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幾點方法。
一、歸納推理
歸納是從一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某一屬性,而做出該類事物都具有這一屬性的一般結論的推理方法。它的一般推理模式是:
S■具有(或不具有)性質P;
S■具有(或不具有)性質P;
……
S■具有(或不具有)性質P;
(S■、S■、…S■是A類事物的部分對象)
所以A類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性質P.因此,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比如,“等差數列”一節中通過觀察歸納幾個數列的特點得出等差數列的概念;又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下列式子:
a■=a■+d,a■=a■+d=a■+2d,a■=a■+d=a■+3d,…
歸納出數列a■■的項與數列的首項a■和公差d之間的關系:a■=a■+(n-1)d.
二、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推斷出它們在另外的屬性上(這一屬性已為類比的一個對象所具有,另一個類比的對象那里尚未發現)也相同的一種推理。
它的一般推理模式為
A類事物具有性質a■,a■,a■,a■,
B類事物具有性質a■,a■,a■,
所以,B類事物可能具有性質a■.因此,類比是一種從個別到個別,或者是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波利亞指出:“類比似乎在一切發現中有作用,在某些發現中它有最大的作用。”數學研究中,常用的類比有數與形的類比,平面與空間的類比,一維與多維的類比,低次與高次的類比,相等與不等的類比,有限與無限的類比。在立體幾何教學過程中,往往通過與平面幾何的比較發現類似之處,結論的形式類似,解決問題的方法類似。如平面幾何中的等角定理可以推廣到立體幾何中:如果一個角的兩邊和另一個角的兩邊分別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這兩個角相等。運用類比的方法,將平面幾何中的結論推廣到立體幾何中,然后再證明其是否成立。這樣會大大增加學生的知識量,使學生體會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
三、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
發散思維是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對信息或條件加以重新組合,找出幾種可能的答案、結論或假設。聚合思維也叫集中思維。它是把問題所提供的種種信息或條件朝著一個方向集中,從而得出一個正確的答案或一個最優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在創新思維培養中,發散思維起主導作用。發散思維具有靈活性、獨特性。靈活性能突破思維定勢的限制、使人產生新的構思,提出新的方法。獨特性能使思維產生新的成分,對問題提出獨特的見解。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消除思維定勢。思維定勢又稱“習慣性思維”,是指人按照比較固定的、習慣的方法去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表現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準備。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為,學生在解決一些常規問題時常常采用已掌握的解決同類問題的方法,從而加速了問題的解決,這種對問題的解決實際是對先前已經解決了的問題的練習和鞏固。當學生在解決新問題時,采用一些已掌握、已熟悉的方法有時會使問題的解決出現困難,從而阻礙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如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方法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勢。
2.鼓勵學生學會提出問題。1994年,著名的美國教育家Silver論述了問題提出在課程和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問題提出是創新式教學的一種重要標志。
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教學活動場景,使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數學家的活動方式進行數學的再創造,以便在積極參與數學知識的獲得過程中掌握探究技能,養成科學態度,形成創新意識。比如,在教學“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一節時,首先給學生引入印度國際象棋發明者的故事,國王能否滿足象棋的發明人、宰相達依爾的要求呢?以此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索的熱情,引導學生提出等比數列求和的問題,并探索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學生的創新思維在遇到了問題才會引發出來的,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
3.注重發散與聚合的統一。發散思維的最大特點是思考的方向多,面廣。盡管發散思維的產物多種多樣、千奇百怪,但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離不開聚合思維所得的結論。因此,在訓練學生發散的同時,還要進行思維的聚合,也就是對發散的結果進行歸納和整理,找出共同的本質特征,這是提高發散思維質量的歸宿。實際上,創新思維的形成是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協調統一、綜合運用、辯證發展的結果,它們互為前提、互相促進。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不能單純地傳授知識,把學生當成是知識的接收器,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教師不僅要采用靈活多變、富有創意的教學方法,還要創設刺激學生發散思維的情境,設計發散性的問題。同時教師還要適時地進行設問、反問、分析錯因、反思結果,幫助并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善于質疑,并將尋求結論的任務交給學生,經過長時期的鍛煉,有利于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習慣的形成,這就為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四、逆向思維
在許多的問題解決中,需要將公式、法則逆用。學生缺乏這種自覺性和基本功,教學中應注意這方面的培養和訓練。
例如,應用誘導公式求sin(-210°)。
做法一:sin(-210°)=sin180°■-(-210°)=sin390°=sin30°=■
做法二:sin(-210°)=-sin(210°)=-sin(180°+30°)=-(-sin30°)=■
做法一與做法二不同,做法一的sin(-210°)=sin180■°-(-210°)是逆用公式sin(180°■-α)=sinα體現了逆向思維過程。
教學中多注意對學生的逆向思維訓練,引導學生做與習慣性思維相反的探索。證明題順證不行就逆證;直接解決不行就間接解決;正面解決不了就考慮反面解決;探索問題的可能性有困難就探索其不可能性。
例如,一段線路中并聯著3個自動控制的常開開關,只要其中有一個開關能夠閉合,線路就能正常工作。假定在某段時間內每個開關能夠閉合的概率都是0.7,計算在這段時間內線路正常工作的概率。
分析:如果線路正常工作,那么需要3個開關中至少有一個能夠閉合,這包括恰有其中1個開關閉合、恰有其中某2個開關閉合、恰好有3個開關閉合等幾種互斥的情況,逐一求其概率較為麻煩,為此,先求3個開關都不閉合的概率,從而求其對立事件——3個開關中至少有1個能夠閉合的概率。
總之,正確巧妙地運用逆向轉換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常常使人茅塞頓開,使問題的解答變得簡便,使思維進入新的境界。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