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華
歷史教學對學生來說是一門單調枯燥的課程,是很多學生認為是最不容易學習好的課程之一。學生之所以有畏懼情緒,有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如時間長,空間跨越大,很多事件錯綜復雜,對于一些材料由于受特殊背景的影響,很難分析。即便是一些看似簡單的材料,分析起來,考起試來,要點也答不完全。所以,即使喜歡這門課,做起題也畏懼幾分。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我認為,教師除了挖掘學生的智力因素外,還要培養學生科學、積極的情感,這也是學生學好中學歷史的重要因素。
一、教學目標的設置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
在新課程理念上。教學目標的設計不僅僅考慮學生的雙基的落實,還要做到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因為,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它本身還承擔著育人的功能。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將歷史學科的內容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向學生進行完整性的敘述,還要對一些定型的歷史事件和結論進一步探討和深入挖掘,給學生完整的系統知識體系,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這是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但不是唯一的任務。而在教學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也必須置于重要的位置,一定要培養學生自己對精神世界的構建和認同。在歷史課堂上,學生獲得的是對整體世界的認知和體驗,感受到的是豐富多彩的人生、迂回曲折的歷史發展,這樣的課堂才有生命的活力,才具有真正的生命意義。所以,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很有必要。
二、在授課方式上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情感體驗
歷史教材內容繁雜,事件跨度大,有些專題內容與歷史事件交叉,使得學生的學習難度增加。所以,在歷史課堂上,很多教師講得多,又多是對歷史事件的敘說,而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則活動很少。這樣的課堂灌輸多,很少關注學生的感受、體驗和需求,忽視了學生情感體驗的過程。這樣的課堂,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容易依賴教師的講解,很少有自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學生缺乏了對歷史問題的認知,對所學的歷史內容只能通過課后的強化訓練來加以鞏固。
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積極良好的情感,培養對歷史學科的興趣,促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無論是獲得知識、掌握能力,還是接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都離不開情感的教育。所以,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讓情感滲透在整個教學中。
三、在人物的分析中挖掘人類優秀的情感品質
高中生思維比較敏捷,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喜歡沖動,樂于探究,這是他們所具有的一種良好品質。有了這種良好的品質,就能夠對人物評價,對事件分析,對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但是,人生是復雜的,所以對人物的認識與評價也不能一錘定音。大凡在歷史上有過貢獻的人,他們往往具有某些獨有的品質,其積極的方面需要我們去挖掘,好的加以學習,借鑒;對消極的方面加以批判。對人物的分析與評價,本身就是一個研究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充滿著喜悅與快樂。研究人物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客觀、公正、無私的情感。因為學習需要科學的研究精神,需要嚴謹的態度和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精神。
從這個角度看,學習歷史的過程也是培養各種積極的情感的過程,教師要抓住時機,將歷史的學習與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結合起來。
四、在講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感
現在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現實的需要,更是未來發展的需要。從道德的層面講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觀念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義務感、人道主義等等。歷史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包含了如上的一些內容,而且無所不有。從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們看出古人為了國家的命運而舍身忘我的精神。從《墨經》中對力的定義到沈括的《夢溪筆談》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科學的研究精神,使學生更加了解我國古代的科學成就,這就是愛國主義的一種具體體現。學習歷史就是使學生具有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歷史教材雖然枯燥,但其本身又充滿了探索。學生通過學習活動,感受到歷史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艱苦奮斗,倍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在歷史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往往忽視歷史與現實的關系,而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本基礎知識的講解,忽視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生不能對知識整體把握。歷史教學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與現實的聯系,缺乏時代感,好像學習歷史就是為歷史服務,不能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聯系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往往注重的是歷史,缺乏對生活的真正關懷,對時代發展的關注。學習歷史不是為了簡單地提高成績,而是要借助學習歷史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在言傳身教中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
學習歷史就是要利用歷史學科的特點,以中學歷史課為載體,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學生形成健康人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成為有用之才。所以情感教育應該滲透在整個教學和教育過程中的。首先,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正確對待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在歷史課堂上感到學習主體的作用,還要寓教于樂,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鼓勵,讓學生感到學習如同爬山探寶,有著無窮的樂趣,真正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還有,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教師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完善自己人格,用自己的高尚的情操逐步影響學生。和學生溝通感情,是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基礎,是上好每節課的前提。教師的言傳身教,也是感化學生的重要手段,沒有學生的高度認可,教師的教學也只能說是空中樓閣,缺乏的是感情基礎。
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使學生學好歷史的需要,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全面育人的需要。總之,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離不開教師,更離不開課堂。所以,作為歷史教師,我們要把握好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不放過任何一個教育時機,讓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