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爽
摘要:針對學生寫作業無興趣、質量差的學習現狀,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創造性作業的嘗試與探索,以激發學生興趣,延伸課內學習,提升學習能力為目的,打破傳統的作業形式,在語文教學中大膽改革,勇于創新。經過筆者多年的實踐,學生對于作業已經是樂寫,會寫了,學習能力也有大幅提升。
關鍵詞:創造性;作業;階段
以往一提起作業,相信大多數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對家庭作業的興趣不大,完成的質量不高。可不留作業又是不行的,因為它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又能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意識。因此,適當布置一些作業是有必要的。鑒于此,我們有必要依據新課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認識作業的意義,賦于它新的價值,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發展,注重語言文字和篇章的積累,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啟迪學生的靈性。因而,課外作業,應該成為學生鞏固知識、快樂實踐、創新的園地。既然作業肯定是要做的,那么我們不妨做點創造性作業。
下面筆者談談幾年來搞創造性作業的情況,它經歷了四個階段:1.探索嘗試階段;2.發展完善階段;3.拓展延伸階段;4.綜合運用階段。重點體現四個特點,即愉悅性、自主性、實踐性、學科性。
一、探索嘗試階段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往往讀與思不能很好結合起來。如何讓他們自主讀、悟每一篇文章,是幾年前讓我很苦惱的一個問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學生很喜愛畫畫,于是,我嘗試布置了第一次這樣的作業:“在預習時,將你對課文的理解畫下來。”作業交上來時,我很興奮,大多數學生都能將課文主要內容表現出來。我又抓住時機在課上讓小作者講畫,他們個個興致勃勃,講得津津有味,僅用一節課,學生就將課文理解了,而且課堂氣氛相當活躍,都爭先恐后地說。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當然是學生在完成作業時認真地讀、思考的結果,給課文繪制插圖的作業學生都堅持做下來了。
二、發展完善階段
第一次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接下來要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規范,比如,畫上要加上課題和簡介,畫的內容主次要分明,這樣的要求,使學生的作業不單純是一件美術作品,它更是對課文內容的提煉和濃縮。與此同時,我又增加了一項想象畫的作業,目的是激活學生的思維,給想象插上翅膀,同時也為不善言辭的學生提供了另一種表達方式。
三、拓展延伸階段
前兩階段,學生的內心世界主要通過繪畫的方式進行表達,這時,已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于是我又對作業的內容進行了拓展、延伸,增加了繪畫與文字相結合的作業,涉及的學科也更廣泛了,包括數學、語文、英語、科學、社會等,目的是擴大視野,豐富語言和生活,進行知識積累。
四、綜合運用階段
前三階段者可以說成是積累階段,是學生進行知識儲備、豐富內心世界的階段。而第四階段就是綜合運用了。因而這時候我們的作業以寫作為主。題材和體裁不限,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傾吐、自主發展的空間。這期間完成的作品有《四季》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關注社會》,這本評論目的是讓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生活,眼看、心評各種現象,培養學生捕捉信息、分析總結的能力。
五、作品特點
時至今日,我收集學生個人作品四十余冊,集體作品十多冊,體現四個特點。
(一)愉悅性
在布置作業時,我首先考慮作業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第一階段的畫一畫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簡單地說,學生喜歡做,才會全神貫注、認真地思考著去做。這樣的作業,既輕松又有意義,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自主性
課外作業體現了“自主性”原則,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了基礎。而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差異,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因此我在布置作業時,力求體現層次性,給學生選擇作業內容、作業形式自由。例如,在第四階段綜合運用中,大多數人進行寫作時,個別學生由于底子薄,基礎差,就可以繼續做積累語言性的作業,或者對寫作有益的讀書等作業。
(三)實踐性
1.以“動眼”為主的實踐性課外作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在進行口語交際課《春天》之前,先讓學生用一節課時間留心觀察春天的景色特征,然后通過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春景說一說。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體驗生活。
2.以“動口”為主的實踐性課外作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感受能力。課外可以布置“讀、看、說、演”等形式為主的交流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言,感受語言,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根據不同文章的內容,布置不同類型的作業。適合朗讀的,讓學生回家給父母讀一讀;敘事性較強的,可以讓學生回家說一說;利于表演的,可以讓學生結組演一演;還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手段來輔助學習。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言。還可以讓學生學習說話、朗讀表演方面的一些技巧,提高口語表達、交際能力。
3.以“動手”為主的實踐性課外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動手做,不僅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而且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布置“動手”作業時,我還注意到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結合其他科的學習動手做一些小制作、小科技作品。這類作業,使學生有了思考的空間,有了自由發揮、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學科性
語文學科雖然綜合性強,但它也有自己的特殊任務。因而,在布置作業時,結合教材,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多關注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和口語交際的能力,像實驗、游戲、作畫、計算……這些作業形式都可以運用。
如今,學生的作業再也不是過去機械、重復的練習,它所洋溢出的生命的活力讓學生越來越愛做了。這里有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是施展才華的舞臺,更是人人喜愛的精神樂園,它給予學生更多的收獲。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