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浩洋
數學是科學的助手,能夠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它能夠打開智慧之城的大門,借著數學,我們能勘探宇宙的秘密,可見數學的重要。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敏銳性,幫助學生打好數學的基礎。下面我將教學體會略作列舉。
一、加強動手動腦的習慣
英語教育學家羅素說過:“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開始,教學語言應當是引火線、沖擊波、興奮劑,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加強動手動腦的習慣,就能夠啟迪心智,因為動手印象深刻,生動活潑,富于情趣。如《有趣的七巧板》一節中,利用廢舊報紙或舊書籍、硬紙板、透明塑料薄膜、泡沫塑料板等進行加工可拼出許多的形狀,從而豐富學生對圖形的感知能力,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
二、生活與學的知識緊密相連
脫離生活,知識會成為無源之水。如“學習認識人民幣”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和幾位學生一起在教室“開商店”,發給剩余的每位學生一定量的“人民幣”,讓他們自主“購物”。“顧客”和“收銀員”分別計算出“顧客”應消費的人民幣數量和需找零的人民幣數量。在這個商店(課堂)里,學生通過自己親身購物或收銀,能夠較快地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并能夠靈活使用它們。我們不僅在學生課堂上的學習過程中積極提倡合作精神,充分提供合作條件,而且由于在每個區域的學生比較集中,可以把他們按區域分組,每個區域的學生分到一組,以每個區域的平均分作為一個評價體系,形成一個比、學、趕、幫、超的良性循環。
三、研究學生的興趣所在
興趣是成功的先鋒官,是一種濃厚的學習意識。興趣是督促學生學習的最“嚴格”的老師,會讓學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而且非常富有研究精神。如果沒有興趣,要想讓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絕對是子虛烏有。而小學生的特點是,他們一開始對學習非常感興趣,然后動力遠遠沒有原先的強烈,甚至喪失興趣。在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想方設法研究學生的興趣所在,比如,他們喜歡什么樣的數學內容?喜歡選擇題還是計算題?抑或是喜歡填空題等等,要讓他們保持學習的興趣而不衰退,讓他們總是保持一股鉆研而不懈的勁頭。
四、巧設情境激發學生
教學當中,我找來解題高超的學生當場表演,解題限時,學生快速解答,干脆利落,在各個班引起反響。學生都有表演的欲望,都愿意參與和競爭,他們看到了有個同學這樣優秀,也激發了他們努力學習的決心,喜歡學習數學的學生自然不用說了,他們暗中早就使勁。至于原先心不在焉的學生,我又在語言上給予激勵,我說:“《中庸》里面說到人的學習,它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你們只要肯下工夫,肯定和學習好的同學學得一樣好,甚至比它學得更棒,重要的是我們肯下功夫。”學生受到了鼓勵,躍躍欲試,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五、相互評價,取長補短
課堂上,我們可以讓一些學生解題,讓其他的學生做“小老師”判斷正誤。答題之后,大家一起來評論,分析在什么地方做得比較好,什么地方有一些缺點,讓演算解題者自己也做一個總結,從而取長補短。在評價過程當中不斷進步,去粗取精;在不斷比賽當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評價的水平,讓學生不斷在實踐過程當中學會發現問題,找到更好的解題方法,提高技巧,不斷進步。
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數學教學,充分利用學生活潑好奇的特點,融知識性、趣味性、新穎性、娛樂性為一體,給學生創造一個其樂融融的學習氛圍,避免學習的枯燥無味,去激發他們勇于探索數學的精神,贊美優秀,激勵落后,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質都得到充分挖掘,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