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玲,袁 麗,武仁華,葉子溦,熊真真
有研究報道了不同人群對優質護理的理解,優質護理服務強調將“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和人文關懷融入到對病人的護理服務中,提供持續性的優質護理服務,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1,2]。亞專業化是臨床學科專業技術走向深入、高層次發展的策略和方向,對護士的業務技術和整體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促使護士向更高專業或一專多能方向發展。自2010年全國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起,各大醫院對優質護理進行了不同的探索[3-5],針對我科收治病種多樣化、復雜化、專科特色突出的特點,提出亞專業化護理模式,實行專科管理,提高護理質量。
1.1 一般資料 亞專業護理模式開展前后護理人員無變動,我科護士共38人,其中男1人,女37人;年齡18歲~43歲(30.84歲±6.96歲);工作年限10.16年±7.48年;學歷:中專2人,大專21人,本科14人,碩士1人;職稱:護士22人,護師9人,主管護師6人,主任護師1人。本科室共有93張床位。
1.2 方法
1.2.1 亞專業護理在優質護理中的構建模式 優質護理要求以夯實基礎護理為主,突出專科護理特色。結合內分泌科專業特色,實行亞專業化管理,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①基礎護理與專科護理相結合:創建亞專業護理小組,糖尿病、糖尿病足、垂體腎上腺疾病、甲狀腺疾病、骨質疏松及骨代謝疾病小組,按照病種將病人收治在各個亞專業化護理小組,各小組參照單病種治療的臨床路徑,針對某一組疾病的病人建立一套標準化護理模式與護理程序。②采用連續性排班模式,建立責任護士分管床位制度,實行全程、主動、連續的優質護理。③醫護一體化。
1.2.2 管理與培訓
1.2.2.1 能級管理 護理隊伍分為護理組長、責任護士(專業護士)、輔助護士,根據工作量大小和護士能力調整護士的管床數。采用責任制護理模式:專業護士分管6張~8張床位,輔助護士分管3張~6張床位,護理組長3張~6張床位,重病人由護理組長或專業護士分管,并對輔助護士進行指導和幫助。病房當日手術或病危累計超過3例時,由專業護士以上級別護理,并加派輔助護士1名,搶救時由專業護士分管,并加派護士協助。
1.2.2.2 人事制度 每個亞專業護理小組由3名或4名護理人員組成,其中1名核心成員為組長,具備本專業相應專科護士資格,并帶領年資較低護士學習和開展各項工作,與本專科醫生交流學習,將本專科的特殊專業知識介紹給全科護士,協助護士長參與二級管理。組員掌握本專科相關知識,配合專科組長開展工作,參加新技術、新業務的學習。主要工作內容:①執行亞專業常規的護理工作。②制定本專業相關制度、操作流程和評價標準。③制定本年度本亞專業臨床、教學和科研等專業工作計劃。如業務查房、亞專業專科知識培訓講座、亞專業間交叉學習、科研項目申報和文章發表等。④本專業小組工作效果評價及組間相互考核,工作總結。采用激勵政策、績效考核方式評價工作情況,發揮護士主觀能動性,激發護士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1.2.2.3 護士培訓 在夯實基礎護理的同時,發展專科護理,提高護士的專業理論水平。秉承“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的宗旨從理論知識、技術操作、健康教育、護士禮儀、人際交往和溝通技能、臨床教學指導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素質培訓。①亞專業護理小組組長的專業培訓,參加專科護士培訓、外出進修、外出參觀學習、臨床鍛煉等;②亞專業護理小組組員的培訓,由亞專業護理小組組長進行臨床帶教、臨床鍛煉等;③亞專業小組對全科護士的培訓,如專題講座、查房、讀書報告、技能演示、制作健康教育宣傳欄等。
1.2.3 效果評價 比較亞專業護理模式開展前(2009年)、開展后(2010年)病人滿意度、護士滿意度、護士工作質量、論文發表人數和繼續教育人數。病人滿意度采用醫院統一制定的調查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滿分100分。護士滿意度問卷自行設計,滿分100分,經專家反復修訂,內容效度指數0.88,Cronbach’sα系數為0.81,重測信度為0.85。護士工作質量考核表護理部設計,內容包括基礎護理、操作技術、護理書寫、整體護理4個維度,每個維度5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滿分為100分。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錄入SPSS 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實施前后效果比較(n=38)
早期優質護理以“夯實基礎護理”為主進行新護理工作模式的探索,隨著重點學科的發展、對護理工作的要求改變,護理工作者認識到專科護理建設對優質護理服務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優質護理的探索逐漸轉變為突出專科護理特色、深化優質護理、提升優質護理服務品質。結合內分泌科專業特色,制定工作原則及目標,細化工作流程,大膽嘗試亞專業化管理,從專業角度確保基礎護理工作到位,形成了一套具有內分泌科專科特色、切實可行的優質護理服務模式。
本研究發現,在開展亞專業化護理模式后,病人的滿意度由96%提高到98%,這與亞專業化構建模式有關。該模式強調基礎護理與專科護理相結合,夯實基礎護理,努力做到基礎護理技術專業化、基礎護理服務個體化、基礎護理工作程序化。按照病種將病人收治在各個亞專業化護理小組,各小組參照單病種治療的臨床路徑,針對某一組疾病的病人,建立一套標準化護理模式與護理程序,讓同種疾病病人能夠享受到最合理、最有效的護理,即通過表格記錄的形式整合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的內容,將病人的專科監測和評估、診治措施、專科護理措施和基礎護理措施以及護理宣教等內容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分配到每日的護理臨床路徑中。通過這種方式統一護士專科護理和基礎護理內容,既節約了護士時間又保證了護理質量。本模式還采用連續性排班模式,建立責任護士分管床位制度,由相對固定的醫生和護士負責相應的病人,使醫、護、患三者做到無縫連接,溝通暢通,同時又減少交接班次數,有更多時間為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和跟醫生查房,保證臨床治療、護理工作的高質高效。本研究也發現,開展亞專業化管理后護士的工作質量提高了,由2009年的95.66分±0.99分提高到97.17分±0.83分。亞專業小組實行規范化、程序化診療與護理,每天下午護理組長帶領護理小組成員進行護理床旁查房,全面評估病人身、心、社會及精神方面的健康狀態,制訂護理計劃,提供精確、安全、全面和有效的優質護理服務,評價效果,增加了病人滿意度,促進了護患關系[6]。病人給護理人員的錦旗由13面增加到19面,書面表揚信由124封增加到了386封。
本研究中護士滿意度在實施亞專業化護理模式后也較前提高。亞專業化的護理團隊以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護士為核心,帶領年資較低的護士學習和開展各項工作,可以使一批學有所長、技術精湛的亞專業學術技術帶頭人脫穎而出,有利于人才梯隊培養,還可以使護理人員明確自己發展方向和專業定位,充分發揮潛能,我科護士滿意度由94%提高到97%。亞專業化護理培養了護士的核心能力,如護士臨床護理、專業發展、領導能力、人際關系、教育、咨詢及批判性思維、科研等方面的能力[7],還充分調動每一位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主動巡視病房,與病人溝通,為重病人提供生活護理,病房呼叫器鈴聲呼叫率減少了80%。
此外,“醫護一體化”合作是亞專業護理模式的主要工作形式,加強醫護合作,全方位為病人提供服務,結合性格互補、能力互補、交流技巧互補等原則組成醫護工作小組,醫護一體化查房,護士及時向醫生匯報病情和觀察結果,并與醫生一起探討治療方案,共同為病人提供滿意的服務。同時,醫護一體化科研,醫生指導護士共同參與臨床科研工作,協助臨床研究收集資料、查閱醫學文獻、撰寫論文等,激發護士的科研意愿,提高護士的科研知識[8],培養護士循證護理的實踐能力,了解臨床護理研究和改革發展趨勢,并將新的理論與知識運用于臨床。我科護士在國內核心期刊和統計源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的數量由2009年的7篇增加到2010年的20篇,接受繼續教育的人數比例由42.11%提高到71.05%。傷口治療及健康教育小組成員還與醫生共同參與學術交流研討工作,并做了各種類型的專題講座和成果報告,營造和諧的團隊氛圍,改變了醫護人員的觀念,不僅增加了團隊合作的滿意度,而且增強了科室的凝聚力。
[1] 劉慶素,安秀艷,于蕾,等.不同人群優質護理觀點調查[J].中國護理管理,2007,7(6):21-23.
[2] 羅艷華,何仲,關麗嬋,等.醫生、護士和患者對優質護理觀點的比較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4):343-346.
[3] 黃葉莉.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探索與實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8B):1208-1209.
[4] 王建榮,皮紅英,馬燕蘭,等.新形勢下醫院優質護理服務體系的構建及其實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8B):1201-1203.
[5] 黃仕明,羅映紅,權明桃,等.開展創新實踐提升優質護理服務品質[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3):1174-1175.
[6] 葉子溦,袁麗.護理亞專業組長查房制度在內分泌代謝科病房優質護理活動中的應用與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9):3561-3562.
[7] 楊小玲,袁麗,武仁華,等.亞專業化護理模式對護士核心能力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3):2142-2144.
[8] 劉燕,劉華英.運用醫護一體化模式提高護士臨床科研能力的實踐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4):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