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現代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新構想進行了全面詳細的闡述,以期為我國城市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設計
1 生態學原則的應用
生態城市在進行規劃的過程中,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規劃:生態經濟發展、自然生態環境改善、經濟總量提高、環境質量提高等。在這其中,必須要極大對環境改善和生態經濟發展的力度,這對于生態城市規劃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現代城市是一個通過人工方式所轉化而來的人造生態系統,所以它的整個生態體系并不能夠自給自足,對于環境和各種資源有著較大的依賴性,并且在現代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不穩性,這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便是人造生態體系無法自我完善。所以,城市在進行生態規劃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的考慮到城市自身所具有的復雜多樣化等結構體系,只有采取對應的方案才能夠切實有效的將物質轉化率提高,使得能量能夠更充分的被利用,這對于城市中人與自然之間保持和諧共存的關系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1整體性原則
按照系統的城市生態理論來看,任何一個系統都屬于一個有著自身獨特秩序的整體,并且系統中有著自身獨立的結構,各個不同部分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并且在組合在一起之后便能夠發揮出一定自身所擁有的特性,整個功能和結構之間永遠都保持著一種動態性的關聯,所以,在對現代城市生態系統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必須注意系統與整個城市之間所具有的統一性和和諧性,要保證城市的社會、經濟、環境這三個方面的主要因素能夠融合在一起協同發展,才能夠保證城市能夠形成整體的生態系統。
1.1.1城市發展與環境質量的平衡
在加大城市發展力度的過程中,還應當注重對周邊環境的保護,只有自然與城市共同存在,才能夠使得城市發展更加迅速、穩定。所以,加大城市發展力度的同時,也應當加大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力度。城市在進行生態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持續保護也是一項要加以重視的環節,而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發展的關鍵問題在于如果將綠化容量、土地容量、人口容量、交通容量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加以統一,只有對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容量內容進行全面詳細的分析之后,才能夠掌握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應當注重的一系列問題。
1.1.2 注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要強調區域性,生態問題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區域。生態規劃要將城市放在特定的區域中,從大的背景設計人工化環境在區域內的布局和利用。規劃要有全盤統籌的眼光,促進生態穩定,追求最佳效益。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與具體的每一幢建筑密不可分,在提倡建筑單體生態設計的同時,建筑設計要著眼于城市設計,從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考慮建筑與周圍環境及所在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1.2 循環再生與節能
在可持續發展社會中,資源的循環再生利用是當前的主題。只有合理利用現今資源,才能讓生態系統中的資源得到有效的使用。
那么要如何把節能和資源再生運用在現代生態城市建設中呢?我們首先主要要做的就是從建筑材料的選擇是上入手,在建筑工程中,我們應首先選擇對人體無害無污的環保材料, 并且在設計中盡量減少對木材的使用,然后在對廢棄材料的管理上應多進行回收利用,減少多環境的污染和經濟資源的浪費。
另外建立固體廢棄物的利用及回收系統,走一條廢棄物資源化、生態化、產業化的道路。注重城市結構布局、城市建筑物自然采光、通風、通氣,使城市成為擁有自然空氣通道的開放循環系統。尤其是熱帶地區,應充分考慮利用自然通風。
2 生態城市規劃的重點問題
近幾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極為迅速,但是城市的發展卻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系統化,各個不同城市區域的空間的城市發展模式基本相同。并且人們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僅僅只是注重物質生活的享受,卻疏忽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導致城市間出現大量的噪音污染以及空空氣污染,這些污染對于本就缺乏生態綠化的城市來說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所以,在對城市進行規劃的過程中,采取現代化的生態新構想成為城市規劃的主要任務。
2.1生態要素的調查
生態城市在進行規劃的過程中,生態環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要素,這一要素與城市是否能夠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態和諧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該要素的歸還是否科學合理,能夠直接影響到人類的正常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而城市規劃中的生態環境要素則是指歷史資糧資料的搜集、實地取證、測證、社會調查和遙感急速的應用。也為我們了解區域環境的生態特征和潛力提供條件。
2.2生態分析與評價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用傳統符合生態觀念、生態理論、環境美學理論等來對生態環境區域的生態環境所具有的敏感性和可靠性來進行深入的分析,利用這一方式來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城市生態區域之內所具有的生態價值以及制約性,其生態體系分析過程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生態適宜度、生態潛力、生態發展、地質量、區位評價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2.3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與規劃目標
根據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特點, 采用系統工程中的德爾斐專家咨詢法和多目標決策法,在參考和吸收傳統指標的同時,結合城市生態系統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特點,從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著手,充分發揮人對復雜系統的辯識能力,建立一套科學、綜合、簡潔、完備的評價指標體系。
另外確定生態城市規劃的總目標、近遠期目標和年限,應同城市總體規劃近遠期目標和相應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協調、可比、互為應用。
2.4生態功能區劃與土地利用布局
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特點及其功能,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單元,研究其特點、結構、環境污染、環境負荷以及承載力等問題,為各生態區提供管理對策。區劃的方法可采用數值聚類法等。可將土地利用評價圖、工業和居住用地適宜度等圖紙進行疊加,并結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綜合分析,進行城市功能分區。在生態城市的規劃中,應綜合研究城市用地狀況與環境條件的相互關系,按照城市的規模、性質、產業結構和城市總體規劃及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提出調整用地結構的建議和科學依據,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趨于合理。
2.5 人口適宜度規劃
因為城市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是取決于城市人口的流通和工作量。如今,由于我國人口相當密集,在進行生態環境規劃建設時,人口的適宜度是我們城市建設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因此在生態城市規劃編制工作中,我們必須要對城市人口分布、增長率、人口組成和男女比例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從而確定在社會長期發展中,人口規模的變化情況,這對提高人口素質、維護環境資源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3 結束語
現代都市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要如何才能夠建立起一個更加現代化的生態城市,并且對人們當前的城市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使得城市環境變得更加的綠化、健康,這已經成為了所有人都極為關注的問題。所以,為了能夠充分的滿足現代城市人們的實際需要,對城市進行現代化的生態規劃已經成為了城市在發展建設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在對現代城市的生態環境進行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各個部分都加以合理的規劃,不但要從當前城市發展的趨勢和居民生活角度的來進行規劃,還要從當前城市的實際生態環境現狀出發,在對城市建設規劃的基礎之上,最大限度的對自然環境生態圈進行保護。使得自然能夠與城市和諧共處,達到城市與自然結合產生經濟效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J].企業技術開發,2009,(04).
[2] 羅保明.生態城市建設的發展戰略[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2,(05).
[3] 譚佼.淺析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J].經營管理者,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