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居住小區公共空間是居住小區環境的精華,也是居住區室外環境營建的重要內容,為居住者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使居民區形成良好和諧的氛圍,為居民外出活動提供便利和良好的公共環境。
關鍵詞: 居住小區;公共空間;地域性;以人為本
1、城市居住區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作為一個專用名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學和政治學領域?!肮部臻g”進入城市研究領域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隨著二戰后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汽車的普及帶來了城市建設尺度的變革,盡管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對現代主義城市擴張提出了質疑,城市公共空間的營造卻越來越成為規劃師與設計者有意識的科學系統的行為。
近年來,隨著空間觀念的日益深化和科學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建筑空間的設計也越來越多的朝著與城市公共空間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建筑內外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出現了許多可內可外、內外相互滲透的流動的空間形式。筆者在這里所研究的公共空間正是這些與城市公共空間密切相關的建筑公共空間。
城市居住區公共空間是指在城市居住群中,在建筑實體之間存在著的開放空間體,是城市居民進行公共交往、休閑娛樂,舉行各種活動的開放性場所,其目的是為廣大公眾服務。居住區的公共空間包括有入口、道路、各種場地、植物花卉和休憩設施等。
2、住宅區公共空間設計存在的問題
2.1 忽視地域性特征
城市的地域環境對于創作過程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任何城市都會有它發展的軌跡,任何地域也有它獨特的歷史。根據所在地的自然氣候特征、地形地貌、社會歷史環境的不同,居住區公共空間的設計也不會相同。所以中國各地居住區規劃不可能都遵循同一種模式、其位置、規模、風格、形態必然會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那些充斥著當今設計市場的所謂“本土化”方案,如江南水苑、帝囿風格幾乎走遍了大江南北,然而這些顯然不是哪里都適用的。雖然建筑師們也做了一些嘗試,但是總的來說“和傳統建筑相結合”還是僅僅局限在為數不多的幾個手法層面上,例如園林造景的手法,古典形式的借用等等,缺乏真正的對于我們集體記憶空間特征的思考。
2.2 設計手段單一
就建筑設計本身而言,尤其是建筑建造的幾大重要特征——建筑尺度、表皮處理和主體建筑的建構方式上,當今建筑師一則采用原本的西方現代主義構成手法,另一則采用歐式古典、新古典元素進行立面裝飾。與其相呼應的,公共空間中的景觀設計也多采用西方園林景觀的構成手法,有的為了便于設計和管理,幾乎沒有可進入性。景觀層次單一,缺乏中國傳統園林景觀的多層次趣味性。尤其是小區的入口部分,往往在設計時植入現成的方案,大面積的綠化景觀無法為人所用。有的為了滿足小區的綠化率,隨意劃分綠地,導致綠地的大小尺度失調,無法滿足商品房景觀共享的原則,使景觀和建筑脫節,無法滿足應有的歸屬感。
3、對策
針對上一節所提出的幾個問題,筆者對居住小區公共空間的設計方法進行了如下思考。
3.1 以人為本的戶外景觀設計
居住小區的戶外空間應當適合于公共活動的產生,它不僅應該提供給住戶視覺享受,還應滿足住戶的休憩、交流、活動,是居民交流和參與的主要載體。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首先考慮人們的行為規律。例如中老年人和兒童大多在陽光充足的時候進行戶外活動等等。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指出室外空間的生活分為兩種模式:正效應過程和負效應過程。其中正效應過程是指開始做某一件事時候,別的人就會表示出一種明顯的參與傾向,親身參與或者體驗過程。而負效應過程由于沒有活動發生,則沒有被吸引的機會和可能。戶外景觀可以采用一些處理手法來誘導居民的行為活動。
群體使用的設施和孤立的活動設施相比,更能夠激發人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使活動場所的效用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在誘導居民的活動手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室外遮蔽空間的設計,例如室外涼亭、景觀廊和結合公共活動用房的灰空間等。亭子和廊道是有效的組織人們日常交往和活動的空間。人們可以在里面交談、游戲,也可以擺置一些桌椅等在里面下棋、休息,將它們作為長時間停留的空間。這樣,亭子和廊道中可能形成固定的交往模式,引發人們對這個場所的情感和寄托。在具體的設計中,可以將各種景觀要素結合起來,例如噴泉——坐椅——涼亭——籬笆長廊形成一組主序列,健身設施、信息欄等公共設施形成活動的輔助序列,這樣空間上的連接和轉換使場所之間相互區分又有聯系,營造了一個使用性很強的交往空間。
3.2 充滿地域性特征的景觀設計
除了各種活動設施和活動場所之外,靜態的景觀也可以起到聚集人們駐足欣賞參觀的目的。
首先,雕塑是居住小區景觀環境中的一個很好的要素,雕塑同建筑一樣引導人們運用視覺審美去體味形態空間。在處理雕塑和建筑的關系時,雕塑不能生硬的布置,應該經過融合后使兩種藝術渾然一體,展示建筑的形態美的同時,也表達雕塑所闡釋的情境風格。此外,城市雕塑結合公共綠地綠化以及生態綠地等綠色空間體系進行創作,也不光在色彩、形態上起到作用,而是切實的能夠營造使人們放寬心胸、休憩游玩的良好景觀。也可以設置能為鳥類等棲居提供條件的雕塑,營造居住區中的小生態,同時增加居民的生活情趣。
第二,水體的設置也能營造居住小區別樣的感受。各種各樣的噴泉、水池、跌落的水體和瀑布等等,能夠吸引人們觀賞水景之美和從事各種與水體相關的活動。有的居住小區的設計理念就是圍繞著大片的水體展開,所以也特別應該注重水體周圍環境的營造。可以建造一些沿湖的漫道,還有涼亭、噴泉等,提供業主漫步、游憩、賞玩等多種親水活動的需要,并且還利用大面積的湖水,放養魚類,開展垂釣活動,更加增加湖水的活力與人氣。同時,還可以在湖邊栽植各種植物使小區四季都能獲得應時的景觀。
3.3 明晰洗練的設計手法
3.3.1 便捷的公共交通空間
在居住小區中的公共交通空間主要有:車行出入口、人行出入口、小區或組團道路、地上或地下停車場、消防車道或消防場地、單元出入口。各個等級的交通空間,是小區居民日常進出的必經之路,幾乎所有居民都會在各個交通結點停留。在遵循國家和地方規定的各項規劃設計規范條例之外,交通空間最大的設計原則,就是保證通行的便捷和安全。
3.3.2 良好的入口轉換空間
某小區入口設計,將小區的入口和小區公共建筑結合起來,在主入口周圍布置物業辦公用房、業主活動中心和幼兒園,三者中心留有足夠的活動廣場,使居民未進入小區之前,首先從心理上融入小區的氛圍,很好的達到了明確區分內外的作用。小區內的業主可以順路接送孩子上下幼兒園,參與各種活動,辦公物業的工作人員也可以便利的上下班,管理小區的各項業務,從而可以很好的集散人流,同時不干擾小區內部居民的生活。同樣的,這個主入口也不允許機動車的出入,機動車的出入在南百米余處另辟出入口。
另外,在居住小區中私密與公共空間的轉接,即單元的入口部分,也是居民使用頻率很高設計結點。作為過渡空間,單元的入口起到室內外空間的銜接作用。在設計時,首先保證室內私密性和出入便捷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借景、框景、障景等傳統的設計手法,將室外的自然景色引入室內,將室內的空間延伸到室外,使二者有機的結合,形成自然的空間轉換。
3.3.3 合理有機的外部空間結構層次
外部空間組織的優劣直接影響居民戶外活動的頻率,從而也影響居民交往的頻繁程度,而鄰里交往又是形成社區認同的基礎。因此,為了使居民對自己所生活的社區產生認同感,加強社區的凝聚力,促進社區分化的繁榮,必須做好社區外部空間層次的組織。完善外部空間的規劃結構層次,不僅要與相應的規劃結構層次銜接,進一步完善整體規劃結構,還應該使外部空間有利于交往的形成,從社區的角度考慮空間的營造,增加鄰里經常性見面的場所。相對而言,居住區級和居住小區級的空間對于促進社區關系的影響比較小,而組團級別的用地則影響較大。
在某山水居小區的規劃結構中,整體采用了多中心的規劃模式,道路將地塊分為了七個部分,自然形成了七個組團。組團自然的圍合又形成了三個中心,每個中心設有相應的活動場地與景觀以及其配套設施。組團路交叉口都設有廣場,形態各不相同,廣場邊緣設置小商業或服務性商業。除了空間開合有致,形成了不同功能不同要求的空間形態以外,這種傳統的聚向性組織模式有益于組織內部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從而促進社區的建設和發展。
另外,公共設施的配套是小區規劃的一個重要部分,它的分級一般與居住區規劃結構基本上一致,與之相連的公共空間也應與社區的布局相匹配。其中屬于公益性的設施如社區管理、服務以及對社區居民活動影響較大的設施盡量安排在社區這一層次上,并在布局上相對集中分布以利于社區向心性的形成。
4、結束語
改造后的城市在迅速改變城市面貌的同時,也對住宅區居民的生活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為了確保城市環境和都市景觀的整體美觀,就要對住宅區公共空間進行優化設計。同時,住宅區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配合,并遵循人與自然共生的原則,創造出更加舒適、更加便捷、更加文明健康的人居環境,創造一個科技環保、健康舒適的宜人社區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 朱林.住宅區空間序列的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年20期
[2] 章利紅.探究住宅小區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