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建筑行業在21世紀的迅速發展,大中型城市中矗立起了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其中,除少數特殊結構的高層建筑以外,98%以上的高層建筑都是采用鋼筋混凝土作為其基本結構。那么,由于鋼筋混凝土結構往往因為設計需求或特殊需要不能連續澆筑的結構特性,先后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進行澆筑進而產生的結合面,也就是施工縫,往往會對整個結構的安全性產生一定的影響。21世紀以來,在施工工程中很多對于一些施工細節的處理已漸漸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其中,對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施工工程中產生的施工縫的處理作為工程結構安全的保證,一直是廣大施工技術人員不斷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結構;高層建筑;施工縫的處理
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體系的迅速發展,中國整個城市化進程的腳步已經迅速加快,城市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必然促進了建筑及相關行業的迅速發展。然而,無論是大型城市諸如北京、上海,還是普通的二線城市,一所城市的建設用地畢竟是有限的。這就引起了城市高層建筑的迅速崛起。而高層建筑往往采用鋼筋混凝土作為基礎建筑結構,為了確保建筑的安全可靠,施工人員必須做到牢牢把握建筑安全質量關,對于建筑安全要有更全面的認知和重視。本文以鋼筋混凝土結構中最易出現的典型事例——施工縫的處理為例,詳盡的分析了建筑過程中施工縫留置位置的選擇,并對施工縫的處理方法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對廣大施工人員有所幫助。
一、施工縫的留置原則
眾所周知,混凝土的一大優點在于其出色的抗壓強度。但這優秀的抗壓強度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予混凝土作為地基時的優秀的抗壓保障的同時,也讓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大大降低。根據混凝土實驗數據的測量得知,混凝土自身結構的抗拉強度僅僅為自身抗壓強度的1/7~1/12。這就使得在施工的過程中,相關技術工作人員需要更多的考慮混凝土結構的抗拉性,避免因為超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造成建筑安全的隱患。由于在實際建筑過程中,考慮到建筑設計的需求或者是外部因素的影響,鋼筋混凝土結構往往做不到一次澆筑成型,進而在多次水泥澆筑的過程中形成施工縫。根據2002年頒布的《施工建筑及檢驗規范GB·5027》,考慮到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壓性,鋼筋混凝土結構中不可避免的施工縫的留置位置必須恰當選擇,進而將對建筑結構安全的影響降到最低。在實際建筑過程中,不同建筑的施工縫有不同的留置原則,但基本留置于便于施工的、并且結構相對不重要的建筑部位,并要求該部分建筑結構穩定,受張力和剪力較小。同時,施工人員在留置之前應對整體建筑的施工縫留置有簡單的全局構思,事先考慮好留置的施工縫對于建筑全局的影響,確保先后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進行澆筑產生的結構剖面與建筑的主體軸承結構(也就是軸向壓力面)互相垂直,從而能發揮混凝土優秀的抗壓結構特性,讓壓力在建筑主體結構中層層傳遞減弱,進而減小對建筑穩定性的影響。下面我們通過兩種典型施工縫的留置,談一談施工縫的留置需要注意的問題。
(1)水平施工縫的留置
水平施工縫往往存在于大面積的混凝土結構或者較大體積的混凝土墻中,是最難以避免的一種施工縫。很多施工人員并不注意水平施工縫的留置位置,僅僅在水平施工縫存在的地方用水泥做的泥漿進行一次大致的粉刷,從而減小結合口的大小。但實際上,結合口處的安全隱患問題并沒有解決,在結合口處混凝土的土灰比無法得到保證,接縫處往往會參差不齊,在幾個月內可能出現結合口處腐爛等一系列現象。為了改善這一現象,相關的施工人員可以注意水平施工縫的留置。不同位置的水平施工縫可以考慮不同的留置原則,大部分可以考慮留置在建筑基礎軸和中心基礎柱之間。如果進一步進行劃分,基礎橫梁和基礎柱之間的水平施工縫應當留在位于橫梁下面和基礎柱上面的水平剖面中,基礎柱和地基之間的水平施工縫應當留在位于柱底表面和地基上方的交面中。對于沒有橫梁的樓板,水平施工縫可以考慮留置在樓板和基礎柱之間的夾縫中,但必須注意夾縫與樓板之間的距離,與樓板底端的距離應控制在2~3cm之間,并確保不與基礎柱之間互相擠壓,更不得留置在基礎柱截面的受力區域內。
(2)豎直施工縫的留置
相對于水平施工縫而言,豎直施工縫的留置的自由度有所提升,在豎向的鋼筋混凝土施工結構中,澆灌產生的施工縫剖面可以留置在與單向板平行的任何截面之間,但仍需注意一些留置的小細節。比如對于有主梁和次梁的多層樓板,可將豎直施工縫順梯次進行留置,并且在澆筑時注意澆筑方面與主梁方向平行,并確保澆筑范圍位于次梁中心13cm之內,避免出現施工縫的擴大。如果是帶有主梁和斜梁的鋼筋混凝土外層框架,可考慮將框架中的基礎柱和主梁進行連續澆灌,并將豎直施工縫留置在斜梁的正上方,避免多條施工縫的產生。對于較為復雜的雙向受力混凝土樓板,可參考設計圖紙,提前根據經驗估測混凝土澆筑的面積,大體估計施工縫的長度,進而做出整體構思,避免施工時因建筑復雜無法合適留置施工縫。
二、施工縫的處理方法
為了確保將施工縫對工程質量的影響降到最小,除了注意施工縫留置的位置以外,還需要注意對所留置施工縫進行相應的處理,進一步提高建筑結構的安全性。
(1)及時清理先前澆筑的混凝土表面,最大程度確保結構牢固
對于間隔較長的兩次澆灌,施工人員可提前對先前的澆灌的混凝土表面進行一次深層清理,去除先前澆灌的混凝土中因時間過長產生的浮漿以及與建筑表面接觸所產生的碎石,并且要將新澆筑的水泥漿按照先前澆灌的水泥漿的配置比進行配置,最大程度上讓新舊混凝土融合,使其結構最大程度地達到牢固。
(2)插入長尖形毛石或粗短鋼筋,提高結合面的粘合程度
一些澆筑形成的施工縫由于其依存建筑體積較大,進而施工縫形成不同程度的分層現象,表面碎石和浮漿較多,清理效果不佳或無法完全清理。對此,可采用插入長尖形毛石或者粗短鋼筋的方法,提高結合面的粘合程度。插入長尖形毛石或粗短鋼筋時,應注意要讓毛石或鋼筋在結合的剖面外露出5~8cm,利于新混凝土泥漿的澆灌,還能阻止舊混凝土泥漿的干枯變形,有效提高其抗拉強度。
(3)使用新型的微膨脹自收縮混凝土,減小溫度對于施工縫的不利影響
在天氣炎熱的夏季,施工縫往往會由于高溫產生結構變形。對于這種情況,可利用當今市場出現的新型微膨脹自收縮混凝土,在后澆筑時將這種新型混凝土攙和其中,在澆筑時這種新型混凝土自身會微微膨脹,壓制住先前澆灌的混凝土表面的收縮變形,能夠最大程度減小溫度對于施工縫自身擴大的不利影響。
結束語:
通過大量的施工現場的實例分析,不難看出如果依據上述的分析注意施工縫的留置,并選用優質的新型混凝土,使得混凝土抗壓和抗拉強度不低于設計圖紙標明的具體要求,按不同情況對留置的施工縫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就能夠將施工縫對于建筑整體安全性的影響降到最低,能夠對建筑整體的質量有著更高的保證。只要充分了解施工縫的結構特點,充分掌握靈活的施工縫留置技巧,就能使新澆灌的混凝土與舊表面最大程度結合為一體,確保整個施工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薛紀榮.淺議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的處理[J].土木工程技術.2012,9(30):103-105.
[2] 蔣照翔.淺談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的設置及處理方法[J].江蘇建筑學院學報.2012,6(59):53-54.
[3] 楊茂盛,馮鵬飛.淺談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處理方法[J].土木建筑及施工方法探究.2011,5(7):120-123.
[4] 張迎飛.淺談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的留置及處理方法[J].遼寧建材.2007,11(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