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的同時,生態資源也遭到嚴重破壞,“環境危機”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制約經濟發展和影響社會穩定的直接因素,從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經成為關乎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國際命題。
在我國,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高速發展,交通運輸帶來的污染問題已成為我國日益突出的嚴重環境問題。隨著我國經濟及汽車產業的發展,私家車在中國大中型城市的普及,居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自行車早已不再是居民出行的首選,取而代之的是汽車。
汽車在我們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然而汽車廣泛的應用給人類的生存環境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尾氣對空氣的污染、汽車侵占良田、能源危機等。
汽車業在我國可謂“后來居上”,汽車產量從2000年的200萬輛增加至2010年的1800萬輛,據統計,2005年我國“汽車后市場”的營業額為880億元,到2009年增加到2400億元,預計到2012年左右增至49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6.9%。中國國家統計局2月22號發布數據稱,2011年末,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10578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7872萬輛。有專家稱:中國汽車高速增長期將至少維持20年。
人們在享用汽車的諸多好處時,也應該重視汽車給人類帶來的一系列危害。首先,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殺手——汽車尾氣,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由于汽油、柴油燃燒不充分,排放出的尾氣中含有大量直徑等于或小于2.5微米的細微顆粒物。這些細粒子很容易隨著呼吸進入人體肺部,又被稱為入肺顆粒物。其中30%至50%元素碳和有機碳,有機碳中大部分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紫外線照射下,產生氧化反應,變成醛、酮類化合物,還會生成過氧乙酰硝酸酯和臭氧等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條件。光化學煙霧容易刺激人的眼睛和喉嚨,導致咳嗽、哮喘等疾病。
細粒子中還有半揮發性多環芳烴化合物,其中有苯丙芘等強致癌物質。此外,尾氣中還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苯是致癌物質。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我國汽車污染排放總量也日趨上升。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市區,機動車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氮氫化合物等污染物已經成為第一大污染源。盡管目前我國的大氣污染仍以煤煙型為主,但從環境變化的趨勢看,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汽車污染,城市污染也將從煤煙型污染向汽車尾氣型污染轉化。
其次,汽車的廣泛使用,侵蝕我們的良田。
目前,全國每年因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2%。在交通問題的壓力下,城市拼命擴張版圖,甚至一些中等城市都在籌劃三環、四環。然而城市平面膨脹又進一步惡化了土地供求形勢。
第三,能源危機
我國機動車消耗石油約占全國石油消費二分之一以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預測,2010年和2020年全國機動車燃油需求分別為1.38億噸和2.56億噸,為當年全國石油總需求的43%和57%。國土資源部預測同期中國國產石油產量頂多為2億噸。新增石油需求越來越多依賴進口。
汽車的污染源
汽車污染是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污染源。汽車從生產到使用直至報廢的全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有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問題,包括汽油、柴油或其他汽車燃料涉及到的原油開采、原油運輸、油品加工,成品油運輸等過程;汽車使用材料,如鋼鐵、塑料、玻璃、橡膠等在開采、制造過程;汽車生產過程中,如零部件制造加工、汽車組裝、汽車表面涂裝的呢過過程;汽車在使用過程以及報廢汽車處理及回收過程中排放的有害物質等。
汽車對水體的污染
汽車在生產過程、使用過程中所用的材料、燃料以及報廢汽車處理及回收過程中排放的有害氣體和廢渣粒,在污染大氣和土壤的同時,經過形成雨水滲透土壤流到河流小溪中,有害物質會對水造成污染。
被污染的水對土壤的性質有很大影響。往往會破壞土壤原有的結構、性能,使農作物直接或間接受到危害。國標要求灌溉水的鉛及其化合物的含量應小于0.1mg/L。其最高允許量不得超過1.0mg/L,否則抑制植物生長。當污水中鉛的濃度為50ppm左右時,對水稻產生毒害作用。作物可以通過根吸收土壤或灌溉水中的鉛,并主要積累在根部,然后通過食物鏈富集危害人體。
汽車對土壤的污染
土壤的污染是指人類活動產生的有害物質進入土壤,當其含量超過土壤本身的自凈能力,并使土壤的成分,性質發生變異,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并危害人體健康的現象。土壤中的污染物超過植物的忍耐限度,會引起植物的吸收和代謝失調;一些污染物在植物體內殘留,會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甚至遺傳變異。
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自行車交通是一種“綠色交通”。具有價格低廉、機動靈活、節約能源、維修簡單、多功能且無污染、有益健康等特點。
隨著機動車數量飛速的增長,使自行車的道路越來越窄,逐漸被趕出了車道。造成自行車在城市交通中越來越弱勢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道路設計不合理,非機動車的空間被機動車擠壓。大多數路沒有專門的自行車道,很多的公交車站都設在自行車道上,自行車被迫在機動車道上行駛,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壓縮甚至取消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占用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嚴重影響了行人和自行車的順暢出行和安全。
第二,自行車不能容入交通系統,且缺少停車設施。在英國、法國、丹麥等國家,人們經常會選擇多種交通方式出行。比如,先騎自行車到地鐵或公交車站,然后再乘地鐵或公交車到達目的地,而我國是單一的出行方式。因為國內沒有安全的停車設施。在這種狀況下,很多人咬咬牙買了私家車,卻加重了經濟負擔。
第三,欠缺汽車文明出行。現在的交通事故越來越多,多數原因是幼司機酒后駕車造成的。尤其在雨天騎自行車,開車的人十分蠻橫,看不起騎自行車的人,雨天本來應該減速慢行,素質不高的司機會濺你一身的雨水,誰遇到這種狀況心里都不會平衡的。
在發展低碳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倡導綠色環保自行車出行,是不可忽視的。我們要從以下幾方面解決:
第一,改變“汽車本位”思想。現在的大中型城市政府對于道路規劃更傾向于汽車,以滿足汽車路權的需要。逐漸產生了“汽車本位”思想,畢竟在我國,中低收入者還是以自行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有專家指出,政府必須樹立“大交通”的概念,把各種出行方式的交通權利統籌兼顧,不僅要考慮機動車,還要考慮自行車。
第二,改變出行環境,完善設施,發展自行車租賃業務。要想保證自行車順利出行,我們應在原有的道路上改造自行車道,在新建的道路上應該規劃出自行車專用通道,增加自行車停放場所,以便于轉換出行的方式選擇,使用護欄、行道樹等方法把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道路分開,這樣非機動車就不能穿梭于機動車道上,改造現在不合理的公交車站點,使其和自行車道完全隔開,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率。
第三,加強綠色“交通”環保意識。我們都希望擁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都在期待著與碧水藍天為伴。自行車作為綠色環保的重要代步工具,具有不可替代性。政府要從設施建設、政策措施等方面發展自行車業的發展,大力倡導一種綠色、健康的生活時尚。
在當前一些社會經濟轉型、政府需要的情勢下,每種出行方式都是平等的,而作為最綠色、節能、環保的出行方式,自行車更應該得到尊重。在政府的帶動下,希望有更多的人選擇自行車,熱愛自行車,為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讓低碳生活真正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倡導綠色出行政府責無旁貸,半月談.2010(1)。
[2] 陳泉生.論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2000(4)
[3] 楊曉東.汽車燃料尾氣成分及其危害[J].石油商技,2001(1):78-80
[4] 中國商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