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影響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基礎工程質量控制的因素,然后提出了施工現場基礎工程質量檢查的具體策略和方法。建筑基礎工程勘察、施工質量的低下,勢必影響到整個建筑工程的質量狀況,嚴重時還會造成建筑物的倒塌事故,本文就此展開論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可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施工現場; 基礎工程; 質量控制
前言
質量、安全和生產管理構成了工程施工過程中重要的管理體系,工程質量控制管理的目的是保證工程質量,防止質量事故的發生。建筑工程現場施工質量控制方法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必須從施工準備、施工過程中和事后質量控制 3 個環節加以控制,任何偏頗都會帶來質量的隱患,但只要措施得當、方法可行,質量控制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一、基礎工程施工質量問題分析
1、質量、安全與生產的關系。質量、安全與生產(施工)構成三位一體的關系。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生產管理構成了“工程產品”形成過程中重要的管理體系,內容上三者有很多相互包容的成分,在管理方法上它們有很多共通性。例如,在 ISO 9000 規定的質量體系中,有不少包含或涉及安全的問題;ISO 9004 要求,為了提高產品的安全性,減少質量責任,應識別和重視產品質量的安全問題,力求使質量責任風險降到最低程度,減少質量責任事故。因此,施工現場基礎工程質量的控制管理,應同安全管理與施工管理緊密結合起來,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2、施工質量的構成與影響因素。基礎工程的質量包括設計質量、施工質量和檢驗質量,工程實施的各個階段和環節都對工程質量發生影響和作用, 但工程的施工質量是一個重要環節。影響施工質量的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異常性因素,前者是指由于隨機性因素造成材料、材質、施工等微小差別而產生的質量波動, 但在正常情況下這種波動影響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后者是指那些憑借一定手段或經驗完全可以發現與消除的因素。如原材料材質不合格,尺寸超過允許偏差,施工工藝編制不合理,操作者不按技術規程或施工程序施工,作業環境不符合工藝要求,施工設備、檢測器具不符合規范要求等,都是影響工程質量的異常性因素。異常性因素對工程質量的影響比較大,對工程質量的穩定性有明顯干擾。因此必須正確地認識、分析它們,并制定措施實施人為控制,消除這些因素。異常性因素的構成很復雜,可概括為以下 5 個方面:人的因素;材料、構件、配件的因素;施工機具的因素;施工工藝的因素;工作環境的因素。
二、基礎工程質量控制的原則分析
質量控制即采取一系列檢測、試驗、監控措施、手段和方法,按照計劃和質量改進的要求,確保合同、規范所規定的質量標準的實現。根據建筑施工的特點,在控制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1)堅持“質量第一,用戶至上”的原則;(2)充分發揮人的作用的原則;(3)堅持“以預防為主”的原則;(4)堅持質量標準、嚴格檢查,一切用數據說話的原則;(5)堅持貫徹科學、公正、守法的職業規范。
三、基礎工程質量控制的過程分析
建筑工程項目是由分項工程、分部工程和單位工程所組成的。工程項目建設則是通過一道道工序來完成的。顯而易見,質量控制是從工序質量到分項工程質量,分部工程質量、單位工程質量的系統控制過程也是一個由對投入原材料的質量控制開始,直到完成工程質量檢驗為止的全過程的系統過程。
四、基礎工程質量控制要點分析
1、審核有關技術文件、報告或報表。對技術文件、報告、報表的審核是對工程質量進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項目經理應負總責,各相關部門應恪守各自的職責做好本項工作,確保控制有效。其主要內容包括:(1)審核有關技術資質證明文件;(2)審核開工報告,并經現場核實;(3)審核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技術措施;(4)審核有關材料、半成品的質量檢驗報告;(5)審核有關施工機械設備、檢測試驗儀器的相關合格證件及使用說明;(6)審核反映工序質量動態的統計資料和控制圖表;(7)審核設計變更、修改圖紙和技術核定書;(8)審核有關質量問題的修補、加固、改進的施工方案、方法與措施及其處理報告;(9)審核有關應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結構、新設備的技術鑒定書;(10)審核有關工序交接檢查,分項、分部工程質量檢查報告及相關證實資料;審核有關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2、 現場質量檢查控制。一是開工前檢查。目的是檢查是否具備開工條件,開工后能否連續正常施工,能否保證工程質量。工程實施計劃和施工方案是否確定;工程的質量控制指標及檢查頻率和方法是否明確;材料、機械、設備、勞力及現場管控人員是否落實到位;檢測儀器是否備齊并可靠有效;提供放樣測量、標準試驗、施工圖等必要的基礎資料是否到位等。二是工序交接檢查與工序檢查。工序交接檢查應建立制度化控制,堅持實施。對于關鍵工序或對工程質量有重大影響的工序,在自檢、互檢的基礎上,還要組織專職人員進行工序交接檢查,以確保工序合格,使下道工序能順利展開。凡工序檢查不合格,必須采取措施,使其達到合格要求后,方可開始緊接工序的施工。三是工序檢查程序(1)應與合同圖紙和工程量清單的分項所含內容相一致;(2)應與技術規范規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藝流程相協調;(3)應與國家或合同規定的驗收標準、檢驗頻率和檢驗方法相配合;(4)工序檢查宜采用框圖的形式,以便直觀并應與相應的檢查記錄、報表、證書等相配套。四是分項、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檢查。應按規定程序和要求,經檢查認可并簽署驗收記錄后,才允許進行下一工程項目施工。其控制的具體要求是:當分項、分部、單位工程完工后,自檢人員應再進行一次系統的自檢,匯總各道工序的檢查記錄及測量和抽樣試驗的結果,再提出交工報告。(1)成品、材料、機械設備等的檢查。主要檢查成品、材料等有無可靠的保護措施及其是否落實而且有效,以控制不發生損壞、變質等問題;檢查機械設備的技術狀態,以確保其處于良好的可使用狀態。(2)巡視檢查。對施工操作質量應進行巡視檢查,必要時還應進行追蹤檢查。
五、現場質量監督問題分析
施工單位應建立崗位責任制, 各部人員應對所屬工作任務負責,層層監督。例如:總工程師(或主任工程師)應對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在實施中的技術上全面負責,檢查和監督各施工隊、實驗室,技術人員所負責的工作,特別是對質檢工作應加大力度檢查和監督,以確保工程質量。作為施工單位還應根據合同規定,積極主動配合和支持監理工程工作,服從政府監督部門的管理。
六、結語
工程質量控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傳統的以工程規范檢驗為主的“后驗”式質量控制管理模式,很難適應現代工程施工的復雜性與動態性。建筑工程項目位置固定,是呈多面體行分布的一種人工構筑物,且形體龐大、復雜多樣,材料品種眾多,數量巨大,整體難分,不能移動。由此導致建筑工程施工的流動性、單體性而又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生產周期長,易受氣候影響和外界干擾等特點。因而施工項目的質量比一般工業產品的質量更難以控制。本文以上談了談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