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整治項目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經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在交通不便的山區,土地整治的開展尤為艱辛。本文以廣西龍勝縣為例,試分析中山峽谷地區土地整治過程中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應對措施。
【關鍵詞】山區;土地整治;問題;措施;龍勝縣
一、前言
近年來我國土地整治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很好地支撐了耕地保護目標的實現,為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通過實施土地整治,優化了項目區田、水、路、林、村的格局,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基礎平臺。2010年11月10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規范農村土地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全國開展土地整治的大環境下,中山峽谷地區將土地整治項目列入惠民工程的高度來實施,但受到地形地貌限制,土地整治實施難度較大。
二、龍勝縣自然條件
龍勝縣位于廣西東北部,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熱量充足,雨水充沛的特點。縣內地形東、南、北三面高,西部低,自西向東分布著貓兒山、大南山、全數山和天平山等四大山脈,平均海拔700--800米;地貌類型單一,流水侵蝕構造中山峽谷地形遍及全縣,但在同一大地貌單元內的不同部位也出現多種次一級地貌,有山前梯田、河流谷地、桌面山、長條狀分水嶺、V形河谷等。龍勝是一個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80%以上的耕地坡度大于15°,有的達到30°、40°,由于坡度較大所以每塊耕地面積小,不利于現代農業耕作。由于地形、氣候、水文等因素影響,龍勝縣開展土地整治尤為重要,卻異常艱難。
三、龍勝縣土地整治現狀
多年來龍勝縣積極開展土地整治工作,自2001年到2013年全縣共申請立項土地開墾項目223個,實施規模778.348公頃,新增耕地新增耕面積623.182公頃;實施土地整治項目5個,項目實施總面積2396.59公頃,新增耕地面積74.99公頃。
通過土地整治,凌亂破碎的田塊被改為規整的田塊,提高了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建成了系統完善的農田排灌系統,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和灌溉防洪能力;改善了高低不平、彎彎曲曲的農村路況,建成了便于人行管理的道路網;對龍勝境內生態平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當地老百姓感受到了國家政策的優越性,但土地整治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待解決。
(一)龍勝地處中山峽谷,土地整治難度較大。龍勝縣屬于山區,大型機械很難進入項目區,給土地整治帶來一定的難度。轄內的耕地以梯田為主,很難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整治,而且對梯田的整治技術要高于平地,這就要求龍勝土地整治在技術方面要有很好的支持,才能完成規劃目標。
(二)無規劃依據,整治工作缺乏系統性。在過去的幾年,由于龍勝縣沒有編制相應的土地整治規劃,對土地整治項目申報、實施過程和后期管護中,沒有科學預見和安排,造成工作缺乏連貫性,使土地整治工作缺乏統籌性,嚴重影響了項目的推進。
(三)實施項目單一,以開發為主。土地整治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有著重大作用。龍勝由于受到山區地形地貌影響,近年來主要以土地開墾為主,土地整治實施內容不多,實施工程要求不高,效益不夠彰顯。
(四)部門資源分散配置,合力推進不足。土地整治涉及多個部門,關系多方利益,必須依靠政府主導統籌各部門資源力量,才能順利推進。但在實施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而國土資源部門一家力量有限,不能有效整合各方資源來快速有效的推進。
(五)土地整治配套財力相對短缺。土地整治工作涉及面廣、資金需求量大、建設周期長。特別是包括村莊整治的項目,要統籌解決土地開發整理、拆遷安置補償、居民點建設和基礎設施配套的資金,都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持。在實施中,龍勝縣土地整治資金普遍以政府投入為主,對于支撐今后土地整治后期管護,資金相對薄弱。
四、土地整治實施保障措施
(一)積極編制土地整治專項規劃。該規劃必須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編制,尊重客觀事實,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確定規劃的目標和任務,以確保規劃的可行性。
1、加強土地整治規劃力度。綜合采取法律、經濟、科技、社會等手段,從機制、制度上保障龍勝縣土地整治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對土地整治規劃執行情況進行系統反饋。嚴格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進行項目規劃設計,形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相銜接的規劃體系。確實發揮土地整治規劃對土地整治活動的控制和引導作用。
2、因地制宜,走龍勝特色整治道路。針對不同土地整治區域的土地利用特點,探索適宜現代生態農業和新型城鄉關系發展的用地模式,增強區域土地支持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能力。龍勝縣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今后生化使用制度改革,爭取建立試點區域,努力將土地整治與生態旅游相結合,不僅提高土地質量和利用率,還推進了龍勝旅游業的發展。
(二)形成一個完善的部門協調機制。土地整治工程涉及多個部門,應形成一個協調機制,以避免多頭管理,造成力量分散。作為總協調方,應以土地整治為平臺,整合各類資金,做到專款專用、專款專管,將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城鄉建設用地掛鉤、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村鎮建設、地災防治、庫區高山移民等進行深度整合,由總協調方統一安排,有序促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
(三)進一步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制度。實踐證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推進農村土地整治、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掛鉤的目的主要是為城市發展建設服務的,著力點不在農村,而且掛鉤指標不能在省內或省際統籌安排,另外,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潛力大的地區,對建設用地需求可能不強烈,而對建設用地需求大的地方,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潛力相對較小,或者沒有潛力。所以掛鉤制度還有待完善和創新。首先,通過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出來的指標,除了用于城市建設用地外,對于農村自身條件成熟的地區,也可以發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境保護要求的項目,如農產品深加工、新農村建設等。其次,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前提下,允許掛鉤指標在更大的區域內轉移,以體現發達地區支持欠發達地區的做法。這不僅有利于推進農村土地整治進程,也是實現財政轉移支付的有效途徑,符合統籌區域發展的目標。
(四)加大宣傳,提高民眾認知度。堅持政府組織、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工作方針,完善部門協作和專家咨詢制度,提高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向社會各界人事宣傳土地整治的重要性,增強個人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意識,進一步發揮農民群眾在土地整治中的主體作用。
(五)完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強土地整治監管力度。建立目標責任制度,實施規劃目標管理。加強與外省市及其他區縣的交流,學習借鑒他們的經驗,加強土地整治隊伍業務水平培訓,提高的整體業務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雷廣海.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9.
[2]陳仁志等.龍勝各族自治縣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文本
[3]王闖.農村土地整治中應重視的問題[J].國土資源,2010(6).
[4]張占錄.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石儒浪(1983.09-),男,籍貫:廣西龍勝縣,現職稱:助理工程師,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國土資源管理及地籍測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