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土資源是實際“中國夢”的空間載體、物質支撐與能源來源,節約集約是可持續發展之基。“真抓實干”就是要全面落實節約優先戰略,以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轉型。
關鍵詞土地資源 節約集約用地
1前言
目前,各地積極探索節約集約用地的新路子。有些地方工業用地以畝產論英雄,倒逼產業結構升級;有的地方城鎮建設在已有規模上向地下立體延伸,走集約高效的道路;還有的地方以土地整治為平臺盤活城鄉存量土地,為發展轉型提供空間。實踐證明,節約集約用地是破解保障發展和保護資源困境的根本出路,也是經濟發展轉型的必然選擇。
2節約集約用地新路子探討方式
2.1城鎮低效用地提升,采取立體開發、向地上地下拓展方式
在城市中,無論基礎設施用地還是其他建設用地,都有立體開發節約集約用地的海量潛力。按照一般的平面設計思路建設需要大量征拆土地,如果在既定規模的基礎上,向立體空間延伸,比如鼓勵提高建筑容積率,建設高層商業樓、地下車庫和商場、地下軌道交通站臺等。可以實現土地利用的“倍增效應”。這需要發揮經濟手段的調節作用,構建節約集約用地的利益導向機制。
2.2工業用地高效利用,采取廠房“增高”以畝產論英雄
有人說:“以畝產論英雄”是被逼出來的新路子。的確,破解用地緊缺與粗放閑置并存的矛盾,這是必然選擇。改變過去花園式廠房建設的思路,重組、盤活工業園區內存量土地,改(擴)建多層標準廠房或加層改造,走樓宇經濟的新路子。這樣不僅能保障企業發展需求,又可以節約土地,還可以提高土地產出效益。這個過程中,市場調節和經濟激勵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很大作用。
2.3、農村建設用地盤整,采取騰挪布局、村莊整治節地挖潛方式
通過村莊整治騰挪空間布局,實際上就是通過優化用地結構,將村里低下利用的土地、廢棄閑置土地、村邊地頭未利用地充分利用起來。未來一段時期,村莊整治重點是逐步減少農村居民點用地,引導農民集中居住,引導工業集中進入園區發展,以此來新增耕地面積,促進農村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
2.4耕地節約集約,采取化零為整,農田整治增地增效方式
我國耕地細碎化問題很突出,而細碎化的基本農田難以實現永久保護,難以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農田整治就是指對現有耕地進行整治,挖掘的農田畸零不整、田坎過多的節地潛力,通過減少田埂和溝坎數量,新增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產出效益。“小塊并大塊”的整合模式充分顯示了農田整治節約集約耕地大巨大潛力。
2.5閑置土地大整合,采取“三舊改造”、優化結構調節布局方式
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三項改建同步推進,實質是通過調整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清理利用各項閑置土地,對低效用地進行綜合整治開發再利用,引導城鄉發展走節約集約用地的路子。
2.6工礦廢棄地復墾,采取變廢為寶、礦區土地復墾開發方式
2.6.1將歷史遺留的工礦廢棄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廢棄地進行復墾并調整利用,是新形勢下實施節約優先戰略、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重要途徑。
2.6.2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潛力巨大,我國先后出臺了新修訂的《土地復墾條例》和《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旨在逐步使我國1億多畝被損毀的土地得到復墾利用。這項工作對不少省份特別是礦業大省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2.7未利用地開發,采取拓展空間、城鎮上坡工業上山方式
2.7.1對荒山荒坡荒灘等未利用地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是從我國山地丘陵面積較大、耕地資源稀缺的國情出發,探索不同地形、地類土地利用模式的新舉措。
2.7.2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工業和城鎮建設占用城鎮周邊和平原的優質耕地,切實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同時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防范征地矛盾。但是,這一舉措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規范操作,堅持生態優先、維護權益,提高土地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
3結論
浪費資源就是透支未來,只有當我們做到精確計算、科學評價、客觀考量,節約集約利用每一寸土地,為未來和夢想騰出發展空間,才能真正實現由質量的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土地是生存的源泉,是發展的前提,同整個國家的命運、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同心共建美麗中國,既要考慮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也要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發展空間。
作者簡介:曹凱,男,1983年1月出生,工程師,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主要從事國土資源信息技術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