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人們的生活環境不斷惡化,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因此在城市建設當中,低碳環保成為城市規劃設計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將探析怎樣在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將低碳環保的理念融入城市規劃設計中,實現低碳城市的目標。
【關鍵詞】低碳環保;城市規劃;發展
在我國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中,建立低碳城市日益受到人們廣泛地關注。在進行城市建設時,評估規劃工程對環境的影響,避免造成環境的破壞從而帶給人們更好的生活空間。通過分析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低碳城市的規劃設計提供相應的措施。
1.我國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城市建設得到飛躍發展,雖然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帶來了能源的極大消耗,嚴重污染了城市生態環境。 首先,根據相關調查,在我國城市中已建設好的建筑物高達400億,并且每年以20億的速度不斷增長著,這就加大了城市能源的消耗;其次,在城市中能源消耗最大的是建筑物,再加上人們對能源過度使用,以致于城市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直接降低了城市的空氣質量,水資源遭到極度的浪費,各種固體垃圾隨處可見[1]。 雖然國家已經采取措施予以制止,但是上述情況仍然時有發生;再次,人們的生活與生態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是由于人們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過于盲目,不合理的規劃使得城市空間越來越小,越來越密集,最終導致交通、環境問題的發生。另外,由于城市中各個建筑物過于密集,環境污染也呈片狀分布,這種情況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居住健康。
自提出低碳理念以來,全球已開始不斷向此方面發展。 但是從發展現狀來看,國家在低碳措施實施過程中計劃往往多于原則,對某個城市的規劃往往多于國家推廣的低碳理念。所以,我國在城市規劃過程中融入低碳理念能夠起到一定的指導性作用,具有深遠意義。為了使我國國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很多城市都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發展起來,并且由于我國自然資源豐富,很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融入了自身的特點,由此看來,國家在發展城市的過程中都在以不同的定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施發展著低碳城市。正因為我國地大物博,具有多樣性與遼闊性的特點,所以也加大了發展低碳城市的難度。在實際工作中,應如何將地方特色融入到低碳城市中發展是我們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2. 低碳城市規劃理念下的城市規劃措施
低碳城市規劃指的是從原有的城市形態及城市發展模式、建筑群體布局出發,以低碳城市為發展目標,合理布局、規劃城市建設用地、交通等基礎設施,最終建成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低“碳”排放量型城市形態。對于低碳城市規劃的措施提供以下參考。
2.1 鼓勵綠色出行,優化城市布局
交通與建筑是現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 2 個行業,占總能源消耗的 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綠色交通規劃,實施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交通模式,確立城市公共交通的優先地位,倡導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在城市綜合交通規劃中,要通過合理的規劃來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條件的城市要實現地鐵、城鐵、機場、公交車、出租車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換乘”,并保留和擴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車道和步行道,提倡綠色出行方式。對外交通規劃方面,要推行以城際軌道交通為主、高速公路為輔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際鐵路和地鐵建設,打造城際高速立體交通網絡。此外,要做好推廣新能源公交車、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規劃管制[2]。
城市公共空間的在建成區范圍內盡可能均勻布局,并且盡可能布局在交通線旁邊,這樣可以減少出行次數,并且也減少了出行距離。鼓勵人們采用步行、自行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綠色交通方式出行。城市交通體系的良性循環對實現城市功能、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學術角度出發,同濟大學潘海嘯等教授從空間規劃的角度,提出了區域層面的公共交通導向走廊式發展模式、總規劃層面的綠色交通支撐的空間結構和詳規層面的小街區模式,通過合理的交通布局來減少交通排放。
2.2 城市空間結構的合理規劃
從當前我國城市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們必須要制止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趨勢,合理的優化城市的空間結構。如果是在城市中有相對比較密集的區域,我們需要對城市空間進行合理的疏散,采用科學合理的空間體系進行設計,盡量制止城市的盲目膨脹,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在城市結構空間規劃方面,解決緊湊形的城市空間結構布局與人口密度之間的矛盾,合理規劃城市總體空間結構形態是其實現低碳城市規劃目標的關鍵[3]。在城市整體結構形態方面,通過對各種空間布局形態在減少碳排放方面的效應進行分析、對比、評估,得出不同的低碳建設結論,進而對比選擇出最優城市空間結構方案。如在城市不同的功能區,居民區、產業園區、CBD新區的規劃與設計等,其建設空布局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城市規劃設計時應結合實際用途,確保規劃方案的可行性。
2.3 倡導節能型建筑設計
建筑設計和運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戶,科學合理的節能型建筑設計技術應用亦是低碳城市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節能型建筑則需要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而且能為長期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間。
建立建筑節能型政策與法規;建立切實可行的建筑節能設計評價體系,明確建筑的量化數據和量化指標;供熱計量控制技術的研究及應用;可再生資源、新能源和低能耗技術產品在城市建筑規劃設計中的推廣應用;推廣節能型建筑設計,促進建設主管部門、建筑設計單位、房地產開發企業、工業生產企業等就低碳生態城市規劃進行有效的溝通。
在應用節能型建筑減少碳排放的同時,推廣普及綠色節能建筑。針對不同地區方位,提出不同的節能建筑設計認證系統和相關制度,作為對城市和建筑設計的節能標準做出審核、評價。把具體的節能建筑設計過程及其內容按照不同的方面加以評審,確保實際設計中建筑節能化、綠色化的應用可行性。
從低碳城市規劃策略的角度看,扶持低碳和無碳能源,促進城市能源供應的多樣化發展,處理好高熱值碳密集能源與無碳能源之間的協調關系,是適用低碳城市規劃策略的必要技術路線[4]。加強技術創新,發展“碳中和”技術,發揮清潔生產的作用。低碳技術和清潔生產是實現低碳經濟主要方式,通過“碳中和”技術實現城市總體碳排放量和單位排放量的減少;通過清潔生產從資源的開采、產品的生產、使用和廢料的處置的過程中,適度限制高碳能源的使用,較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城市整體“碳匯”能力,通過植樹造林、保護濕地、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城市綠化率等手段,充分發揮綠色植物的“碳匯”潛力,通過土地利用調整和林業措施將CO2氣體儲存于生物碳庫。
3.結論
總之,低碳城市規劃是一項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優化城市交通規劃、空間結構規劃、土地規劃的同時,需要各行業、各部門的通力協調與配合。本文僅從低碳城市規劃的宏觀方面提出了一些規劃策略,其具體的微觀實現策略、步驟以及其可行性等方面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進行深入的研究。只有以事實為出發點,以強有力的城市規劃理論、經驗為支撐,才能形成合理的城市規劃體系,探索出中國特色的低碳城市發展的規劃模式,最終實現我國的低碳城市規劃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應斌.城市規劃設計的自然生態平衡研究[J].廣東科技,2011,44(10):93-94.
[2]鄭鷺龍.新技術和新材料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科技致富向導,2011,37(27):253-254.
[3]寧效哲.探析我國城市規劃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3(31):324.
[4]梁恩.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14(S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