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發展邁入21世紀后,對于自然環境與生態的破壞更加嚴重,世界各城市因應全球暖化及永續發展,分別針對不同環境展開生態城市的研究及實際策略執行,世界主要城市也針對其不同既有城市環境提出其改善策略,期望以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將城市再生成為更可居、更生態的城市。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策略
一、生態城市發展
生態城市概念依據197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規劃研究過程中所提出的綠色城市、健康城市、永續城市等概念,雖與生態城市概念部分相通,但仍有差別,會議中建立城市生態規劃原則,包括生態保護策略、生態基礎設施、居民的生活標準、文化歷史保存以及將自然融入城市等五項原則。此后生態城市的發展構想與理念逐漸引起討論,并且后續的研究發展均依循這些原則進行。
生態城市需符合城市規劃與經濟發展等社會永續性挑戰,包括適當技術、社區經濟發展、社會生態、綠色活動、地區性生態、永續發展,其范疇非常廣泛,而不僅是綠色生態部分。在生態城市一系列領域范疇中,領域與生態城市間,或各領域間并無附屬關系,而生態城市須靠各領域課題完成方得以建構成功。
二、生態城市規劃緣由
1、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已成為新的城市規劃方向
動力交通運具帶來城市的擴張,增加人及貨物移動,導致能源耗費且帶來大量的氣體排放及污染,并且由于城市擴張阻斷原有自然生態系統,另外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不定時的暴雨,使得原有公共建設基盤無法負荷,是故相關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所提出的策略及作法均試圖在解決這些議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也成為未來新的城市理論方向,世界各地也將此一議題做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2、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是一個全方位以交通及自然環境為基礎的城市策略
經過整理生態城市在城市規劃設計策略探討多在城市規劃、交通運輸、城市內的自然景觀以及建筑與能源四個部分,在第二章及第三章對于相關策略及7個城市策略進行分析后,歸納出較常被提出的議題并非僅綠化及景觀的議題,主要圍繞在交通所帶來能源耗費及自然環境斷裂所衍生包含能源節約與再生、綠色交通運輸、廢棄物減少與循環、城市發展與管理、自然環境修復、水資源與流域管理、永續建筑;其次則為社會福利與健康、國際關系、國際合作與教育。
3、生態城市設計是全面的執行及全體市民的責任
各城市皆對于前述項目均提出具體策略及規劃,雖然各城市特色不同,但氣候變遷帶來的問題必竟是全球性的,因此各城市面對的問題相似,交通耗能、熱島效應,幾乎都是必定面對的問題。各個城市也有其獨特的策略,不僅城市設計、工程技術的處理,還包含市民參與、政府合作、財務平衡、政策控制及公私合作,做重要的是公部門及首長的決心及貫徹力。當然其他城市的經驗不一定完全就能運用在中國,不過幾乎所有城市目前最為重視應為綠色交通及綠色能源的推動,而中國尚在綠化及綠建筑階段,需加緊腳步才能跟上世界潮流。
4、中國目前所面臨生態城市執行的課題不僅是執行機制議題
目前規劃將生態城市控制主要以城市設計來做為主要操作,在中國各城市所執行的機制在城市設計方面必須重新檢討城市設計準則,將生態城市指標落實于城市設計準則外,另外應加強對于建筑物及能源部份,必須加緊腳步逐步納入建筑法規來全面要求綠建筑設置,并且對于既有建筑部分也需研擬改善對策,開發相關節能設施技術。
三、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指導方針
1.生態城市發展區位的選定
(1)基地必須與現有的大眾運輸系統(包含火車、地鐵、輕軌、公交系統)結合,或可變更或延伸現有大眾運輸系統與基地銜接,而大眾運輸車站須設置在步行或自行車可到的距離范圍內。
(2)市民基本日常功能必須在這個發展范圍內提供,而這些功能必須在人行或自行車可到的距離范圍內被設置。
(3)基地必須座落在距離較大的城市或市中心區域內,以自行車可便利到達的范圍,而且必須整合到具吸引力的、直接和完整的,且不用引擎動力的交通網絡內。這些有關更新基地的選定的準則和將城市縮小的結構重組的決策,已變成歐洲城市的再生議題。因應這些準則,地區規劃規則和土地使用規劃也將作為指導城市發展。
2.高開發密度和規模
開發密度跟規模將決定城市發展的居住及使用(工作、學生、購物)人口,這是城市規劃很重要的議題,不只是在開發單元內降低土地消耗,也提供市民大量的功能,而且允許較多的永續交通系統設置。因此著重在相對的交通需求、利用太陽光的建筑以及生活議題品質的開發單元內最有效地進行開發密度是需要的。
四、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策略
城市規劃區目前已近90%大致已開發完成,對于前述建議對策,針對城市規劃區特性及立即執行成效,建議以短期兩年、中期五年以及長期十五年的行動規劃,來達到生態城市環境改善成效。
1.短期執行策略
由于城市規劃區人行環境、空橋系統及自行車初期路網經市政府及私人建筑基地開發完成,于短期兩年內主要分為交通措施、基地綠化及公共設施改善來執行。
(1)由于城市規劃區初期人行及自行車路網已建立,應著重于減少汽、機車的進入,主要以擴大行人徒步區及建立大眾運輸系統,于假日封閉中心商業區部分道路作為行人徒步區,并且選定部分住宅區試辦寧靜區,讓市民及居民體認到減少對于汽、機車的依賴。
(2)于既有建筑物開發基地及企業鼓勵增加綠化植栽,特別是于屋頂及建筑墻面設置綠屋頂及垂直綠墻設置,達到降低城市熱島的效應。
(3)在公共設施部分,短期內著重于對于重新檢討直栽植穴設置方式,增加基地內及道路的地表水直接滲入土壤,改善地區微氣候。
2.中期執行策略
評估短期所進行的執行策略成效,再加以擴大或并納入一般日常執行機制。擴大并確定行人徒步區及寧靜區范圍,另外以高收費、減少汽、機車停車費的設置并且建立區內大眾接駁系統來直接抑制汽、機車使用的數量,并且對于新建筑開發案逐步減少汽車停車位的設置。對于新開發建筑案以綠建筑標準,對于既有建筑物著重于省能設備的
運用及改善,減少能源消耗及氣體排放。對于既有公共設施改善,重新檢討逐步減少人工鋪面,增加綠地設置,并擴大單獨植穴設置串連成植栽帶的設置,增加綠化及地表水滲流的面積。
3.長期執行策略
長期則全面執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策略,并重新以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策略檢討城市規劃、城市設計準則并納入建筑技術相關規范,納入法制面執行。
(1)除了建立以人行、自行車及大眾運輸作為區內主要交通運具之環境外,并配合于相關法令對于新建及既有建筑內減少汽車停車位的供給。
(2)對于既有建筑全面獎勵省能設備更置,并且對于既有建筑逐度推動綠建筑改善納入法令執行。
結論
未來城市整體規劃及城市設計,以生態城市概念做為規劃主軸,檢討城市規劃及城市設計準則納入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概念,進行區內土地使用及公共設施改善,積極改善既有公共基礎設施,降低交通能源消耗,透過整體城市設計構想中將綠地、人行步道、立體空橋、廣場及開放空間等公共設施重新以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來改造,另外結合既有建筑物以綠建筑手法改善,再加上交通策略的控制,重新以可步行社區城市規劃設計方式檢討,進而達到重塑生態城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林忠航.考慮能源的城市規劃研究[D]. 同濟大學 2007
[2]鄭金.節約型社會目標下的城市規劃對策研究[D]. 華中科技大學 2006
[3]徐雷.管束性城市設計研究[D]. 浙江大學 2004
[4]蘇毅.結合數字化技術的自然形態城市設計方法研究[D]. 天津大學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