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興教寺拆遷事件引發出對現代化城市問題的思考,并運用生物學名詞“穩態”來闡釋城市基因的特質。認為城市基因的穩態是城市基因在長期演化中達到了歷時性與共時性的一種統一,是城市內在屬性的延續,是一種城市精神的傳承。而城市基因構成城市記憶,它與城市基因一樣,需在歷時與共時中得以延續,城市記憶的記錄,凸顯著城市的獨特性,構成每座城市的“文化資本”。城市基因的非穩態現象就是指出,在現代城市中,我們被消費主義左右,人們早已遺忘那份情感,歷史自然無法延續,導致城市面臨失憶,真正表達城市精神的城市基因,已找尋不到過往的蹤跡。
關鍵詞 穩態,城市基因,時間,記憶
2013年4月10日,埋有唐代高僧玄奘大師靈骨的西安興教寺,正面臨大規模拆遷。當地政府給出的拆遷原因是“絲綢之路聯合申遺的需要”,因為聯合申遺名單上只有興教寺塔,不包括寺廟內其他建筑。寺院會被作為純粹的文物建筑而圈定,本身及周遭全體作為景區開發,拆遷僧寮、齋堂。而寺僧會被驅離,他們也將會完全失去對寺院的主導權。寺院的歷史和記憶也會隨之而散,終究成了城市高樓林立中的“標本”點綴,片斷遺存,雖然仍有人居住,卻已然成為“文物”,生命也必然會消失殆盡。
更迭/replacement
現代化的城市里,規劃者大刀闊斧地拆建,我們的周遭時時刻刻變化,有的得以保留,有的消失不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希望擺脫舊形態,就像馬歇爾·伯曼所說的那樣,“所謂現代化,就是發現我們自己身處一種環境之中,這種環境允許我們去歷險,去獲得權力、快樂和成長,去改變我們自己和世界,但與此同時它又威脅要摧毀我們擁有的一切,摧毀我們所知的一切,摧毀我們表現出來的一切”。現代城市主義同樣也是在表達分裂的規劃狀態,把世界和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分割成片段,然后再分割我們的生活。
傳統城市空間不斷消失,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標準”,城市也越來越“全球化”。即使有些得以保留,也只是片段化的“共時性”狀態,沒有經歷時間過程,它們僅僅是“標本化”地釘在城市之中,終究會被無情地遺忘。我們不能僅僅在空間維度上保留城市片段,更多應該將時間按順序串聯疊加,創造城市片段的延續性。
“興教寺拆遷”無疑又是一次試驗,“我們是在尋找曾經有過的輝煌時代的證據或者能找到的任何傳統痕跡,還是在判斷和評估歷史,從中選出較珍貴的部分,來留住我們眼中最好的東西?……因為他們最典型地代表了那個時代?因為它們作為群體象征的重要性?因為它們在當代具有的內在價值?因為它們作為歷史信息資源而具有的特殊用途?或者我們應該(正如我們通常所做的那樣)讓隨機性來代替我們的挑選,只保留那些能夠在上個世紀幸存的東西?【1】”。
穩態/homeostasis
“在歐林達,你若拿著放大鏡仔細尋找,你就能在什么地方看見針頭大的一個點,稍加放大,就能看見里面的屋頂、天線、天窗、花園和水池,懸掛在街道上方的橫幅,廣場上的報亭,跑馬賽馬的場子。這個點不會停留在那里不變的,過上一年,它會變得有半個檸檬那么大,然后像一只牛桿菌那樣大,然后像一只湯盤那樣大;然后會成為自然大小的城市,封閉在原來的城市里面:一座新城市在原來的城市里面長大,在向外面擴展。……舊城墻和舊城區一起擴展,按照比例橫向擴大城區邊界;城墻圍著比較新的市區,而這些新的城區也在邊緣成長,而且變細了一些,以便給從里向外積壓過來的更新地城區讓位,依次一環接一環,直達城市核心:一座全新的歐林達。雖然縮小了尺寸,但保持了最初的和后來所有從中衍生出來的歐林達的特征與活力……【2】”。
城市的每個要素都在不斷運動,保持著可變又相對穩定的狀態,所以城市依然記錄著過去,也包容著現在種種,事件與事件環環相扣,連續地記載著時間,我們從各個地點出發,都能找尋城市的精神回憶。
這種可變而又保持相對恒定的運動狀態,稱之為“穩態”。而穩態一詞最初是運用在生物學當中,19世紀法國著名生理學家Claud Benard指出,動物越高級,“內環境”越完備,擺脫外部條件制約的能力就越大,“內環境的穩定性乃是自由和獨立生命的條件”。后來, 美國生理學家W.B.Cannon(1926)于二十年代末期就提出了穩態(homeostasis)這個概念,它是對內環境恒定概念的引伸和發展。W.B.Cannon認為穩態是指具有開放性的生命系統中協調一致的運動形態。
而我們的城市作為復雜的、充滿活力的有機體,同樣有呼吸,有血肉,有悲喜,有興衰,甚至,有生死。她在創造正熵和負熵中,不斷地更新、變化,保持相對穩定的運動狀態。當城市各方面的結構形態穩定下來,相互間不可避免地發生影響,逐漸形成該城市所特有的內在信息,并代代相傳,形成穩定的城市基因,比如文化景觀、歷史街區、傳統技能、社會習俗等等。不論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城市基因都是在長期的演化中達到了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統一。這也就是城市基因的穩態,它是城市內在屬性的延續,是一種環環相扣的傳承。
城市記憶/memory
城市基因構成著一座城市的記憶,而我們的城市就是靠記憶而存在的。城市記憶不僅是城市發展過程中長期積淀的結果,同時當代城市人正不斷地建構著新的城市記憶。城市記憶與城市基因一樣,在歷時與共時中延續。
正是因為這種延續,保留了城市的歷史痕跡,“而正是那些歷史悠遠的組成部分,創造出了所在場所的歷史延續感和事件感……能產生場所的穩定性和延續性。【3】”我們對記憶的推進,不能僅僅是抽象存在,只有保留這樣的城市要素,找到時間的載體,并且不變其地點,才不會泯滅對歷史的回憶,也才會持續地記錄事件。
城市事件轉瞬即逝,承載過這些事件的建筑或是環境卻會長期存在,使之成為記憶歷史的物質載體。然而城市的記憶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存在,時間軸上更應該連續記錄,記憶無論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都是通過敘事而形成的。只有連續的歷史事件的出現更決定著場所意義的表達。由此,“城市成為了一個實在的劇場,凝聚了事件和情感。每一次事件都包含了歷史的記憶和未來的潛在記憶,其本身也構成事件【4】”。
也正是城市記憶的存在,才使城市的獨特性凸顯,城市記憶構成了每座城市的“文化資本”。在其中,我們分享著記憶,同時延續著記憶,讓城市的每個片段都在時間軸上完整地被記錄著。這種有序的時間疊加,創造的是一段旅程。
然而時間按順序疊加不會是唯一的記錄方式,“有時候,在一種不協調的景色中打開的一個小口,在濃霧中閃爍的一點光線,來往行進中相逢的兩個路人的一段對話,都能成為出發點,一點一點拼湊出一座完美的城市,他們是用剩余的混合碎片、間歇隔開的瞬間和不知誰是接收者的信號建成的。……我要登程走訪的城市在空間和時間上并不是連續的,時疏時密,你不能認為就可以停止對這座城市的尋找【5】”。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記憶中的城市就是一種蒙太奇,某些對話中斷,然后重新開始,它們在同一個空間上,錯接著不同時間片段的情節故事。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城市的各個片段——曾經買明信片的小店、橋上站著打著陽傘美麗的姑娘、等候公車的街角…… ,記憶里的城市由這些構成,雖然這些地點加起來是沒有意義的,但都與我們系有感情,城市對于我們而言,都是一個“流白【6】”的世界。但這并不允許城市記憶可以胡亂拼湊、任意擦除。
興教寺的宗教價值遠遠大于再創造的人文旅游價值。拆遷僧寮、齋堂,驅離寺僧,這樣使這個場所完全與歷史決裂,分離了歷史記憶和未來記憶。興教寺的本身獨特價值便不復存在。
我們的城市在不斷變遷中,差異不斷消失,每座城市的記憶也在一點一點泯滅,被新的社會生活代替。人們越來越獨立,與我們的城市分割開來,整個城市處在一種分離的狀態,似乎與我們無關。我們與城市的互動越來越少,在城市中的體驗也越來越單薄。城市也愈發被現代化所引領,并且在消費主義的引導下,人們早已遺忘那份情感,歷史自然無法延續。城市面臨失憶,失憶的城市里也不再存在經久而穩定的城市基因,類似于城市印象、居民生活習慣等等這樣真正表達城市精神的城市基因,都早已找尋不到過往的蹤跡,這就是城市基因的一種非穩態現象。以往的古城西安注定要成為今天的國際化大都市,尋找古城西安記憶的游子們也注定僅剩抽象回憶。
符號/symbol
在一拆一建下,會發現“城市差異性正在消失,每座城市都與其他城市相象,他們彼此調換形態、秩序和距離,……【7】”。城市失憶,城市基因不再傳承,呈現出非穩態現象。就在這種城市基因的非穩態現象之下,所有的東西都冠上了“符號”,就如方程式一般——固定有解——“牙鉗表示牙科診所,陶罐表示酒館,戟代表衛隊營地,天平代表蔬菜水果鋪。……就連商販在貨攤上陳放的商品的價值也在于其自身,而在于作為符號代表其他什么東西:繡花的護額帶代表典雅,鍍金的轎子代表權力,阿威羅伊的書卷代表學識,腳鐲代表淫逸【8】”。每座城市都在努力追求新的節奏,卻不知“記憶既不是短暫易散的云霧,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燒焦的生靈在城市表面結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動的生命液體的海綿,是過去、現在與未來混合而成的果醬,把運動中的存在給鈣化封存了起來【9】”。
注釋
[1] [3]Matthew Carmona,Tim Health,Taner Oc,Steven Tiesdell 編著,馮江,袁粵,萬謙,傅娟,張紅虎 譯.城市設計的維度.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 [5] [7] [8] [9]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4]阿爾多·羅西.城市建筑學.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6]流白,一詞是由葉錦添先生提出、創造的。在本文中,主要指代人與城市的關系。城市是提供給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流動于城市的每個角落,但構建成這些角落的鋼筋混凝土于我們沒有絲毫意義,而是它們所圍建的精神空間創造著我們的喜怒哀樂。
參考文獻
1.Matthew Carmona,Tim Health,Taner Oc,Steven Tiesdell 編著,馮江,袁粵,萬謙,傅娟,張紅虎 譯.城市設計的維度.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3.阿爾多·羅西.城市建筑學.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4.南·艾琳,張冠增 譯.后現代城市主義.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5.蔣原倫 史建.溢出的都市.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