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本文主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入手,分析了我國村鎮規劃的工作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明確村鎮規劃作為農村建設的先導作用,同時也對我國目前村鎮規劃工作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村鎮規劃;作用;對策
新農村即鄉村(村鎮),它包括建制鎮、鄉以及村莊。早在20世紀中期,我國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理念。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再次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議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雖然提法一樣,但內涵更為豐富與全面,同時,提出了新農村的建設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進行。顯然,新農村的建設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物質方面的建設,而是建設與管理、政治與文化、經濟與社會的全方位的建設。而村鎮規劃體系作為指導新農村規劃的依據,不僅包含了法規標準、相關政策,同樣還包含了規劃編制與技術方法等內容。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村鎮體系趨于不斷完善,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的實施,不僅使村鎮規劃走上有法可依的道路,同樣標志著城鄉統籌規劃的到來,促使我們用區域整體發展的眼光來關注新農村的規劃,改變以往就城市論城市、就鄉村論鄉村的規劃模式。
一、我國村鎮規劃工作現狀
目前,我國村鎮體系為鎮總體規劃的內容,是村鎮體系的一部分。然而,專門針對鎮域鎮村體系研究較少,其中對于小城鎮鎮域村鎮體系層次與規模的研究做出了較大貢獻,主要研究了影響我國小城鎮鎮域村鎮體系層次與規模的要素,提出了我國小城鎮鎮域村鎮體系層次與規模規劃標準建議的原則、體系規模的分級,在人口方面的建議標準規模規劃的相關問題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規劃我國不同地區小城鎮鎮域鎮村體系層次的分級標準和村莊規模的合理化指標,并論述了我國不同地區區域村鎮體系性質的界定和村鎮體系組織結構的主流模式。我國村鎮規劃工作整體相對滯后,不能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地區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1規劃意識不強、法律觀念淡薄
在規劃過程中,一些村鎮規劃沒有標準的編制規劃,與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極不適應。
1.2編制的規劃質量相對較差
編制規劃質量較差主要表現為:編制鄉、鎮域總體規劃和村鎮體系規劃時,在空間上,缺乏區域的、整體的觀點,存在就村鎮論村鎮的現象;在時間上,對規劃的動態連續性把握不夠,規劃缺少應有的彈性;規劃文本和圖紙較簡單,達不到國家標準要求;村鎮規劃在與上一層次的規劃銜接方面存在不協調,或缺少縣域城鎮體系規劃與村鎮體系規劃的指導。
二、新農村規劃與村鎮體系矛盾的分析
2.1與鎮域、村鎮體系劃分
依據矛盾的產生,分析指出矛盾產生的主要原因只要有:一是鄉村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空間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在鎮域內既存在一個中心也存在多個中心,這就使只存在一個鄉鎮村體系的,不能適應因經濟快速發展所導致的空間結構的變化,特別是在行政級別方面出現明顯的不合理性,難以適應新農村規劃實踐的需要;二是對新農村規劃實踐與鎮域鎮村體系層次結構的矛盾進行了分析,指出矛盾產生的主要原因以及諸多問題,特別是與城鎮化目標相違背,不能引導農村城鎮化,而建設新農村本身就是一個農村城鎮化的過程,它需要規劃先行,這就導致了新農村規劃與鎮域鎮村體系層次結構的矛盾。
2.2村鎮規劃中村鎮矛盾的解決思路
首先,針對鎮域鎮村體系空間呈現多中心的情況,對具有支持鄉村腹地作用的村鎮進行明確定位,建議將其規劃標準提升到鎮區的高度,促進城鎮化,并對這類村鎮的選取提出可行性的評定標準;其次,針對中心村存在的諸多問題,對鎮域鎮村體系的層次結構進行優化,提出層次結構由鎮區及村莊組成的構想,并建議選擇一批具有鄉村腹地作用的村莊與集鎮作為副中心,進行重點建設,從均衡發展走向重點建設;再次,在總結上述兩個矛盾的基礎上,對新農村規劃提出相關的建議與對策;最后,上訴兩個矛盾看似獨立,卻存在內在的聯系,鎮域鎮村體系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其自身處于不斷的組織與再組織的過程,因此,無論是其劃分依據還是層次結構的組成,均應遵循其自身的規律,在此基礎上,綜合我國現有國情,選擇適用于各區域的發展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矛盾,和諧發展。
2.3我國鄉村建設的經典范例
在我國,存在節地效果不明顯、物業管理觀念淡薄、農民市民化進展緩慢等問題,農村居民對居住地選擇的優先次序大致為本村—城鎮—農村集中居民點,農民對于遷村并點的認同度很低。通過實證研究認為,在現有政策下,農民居民點歸并到新的居民點在實際推行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礙,如農民即使搬到中心村,也不愿意放棄老宅,土地集約化難以實現,宅基地復墾困難等諸多問題。從上述的實踐經驗來看,人們己經開始對中心村建設進行反思,主要針對的是經濟發達地區也是最早開始進行中心村建設實踐的區域,但對大都市邊緣山區的中心村建設情況缺乏研究。
三、構建新型村鎮體系的必要性
3.1構建新型村鎮體系,目的在于避免犯西方發達國家在城鎮化進程中的錯誤。
西方國家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經歷了先集中、后分散、再城鄉一體化的三部曲,為此西方發達國家曾經為城市中心的復興付出巨大代價。目前,我國的城鎮化正處于加速發展時期,完全可以避免先集中、后疏散的曲折發展過程,應當建立以區域綜合發展為基礎的城鎮化模式,在區域范圍內合理配置城、鎮、村,構建高效的城鄉一體化體系。
3.2我國面臨解決農民就業難的問題
有選擇的發展一批具有潛力的村莊、傳統集市所在地,實現一部分農民就地或就近轉移。總之,村鎮體系應當以區域綜合發展為基礎,構建強有力的網絡,在這個網絡里,各個節點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四、結束語
村鎮規劃體系作為城鎮體系的延伸,是一個復雜且動態的系統。由于村鎮體系不僅對新農村規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也直接影響到政府公共財政的投放。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因此,構建合理的鎮域鎮村體系,不僅有利于新農村的建設,更利于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萬年慶,吳國璽. 基于新農村建設的河南省土地資源優化配置[J].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4:521-524.
[2]申建勤,王利婭. 關于我國村鎮規劃若干問題的探討[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9:12.
[3]陳永林,陳曉強. 新農村建設對贛南鄉村聚落生態系統的影響分析[J]. 農業考古,2007,06:227-229.
[4]韓輝. 淺談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規劃和實施[J]. 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09:102.
[5]韓傳亮,曹春英,王移山,王茜,郭西燕,張敏. 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藝術[J]. 濰坊高等職業教育,2007,0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