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舊村改造規劃是一項復雜的設計工作,牽涉面廣,不僅是工程技術規劃,更需要對舊改原則和目標、改造中政府的作用、土地規劃效率和利益關鍵要素進行分析。無論政府、開發商、原著居民等各方利益體,都應該以博弈共贏的心態平衡各種復雜訴求,最終實現美麗的規劃圖景。
【關鍵詞】舊改、博弈、利益平衡、規劃效率、內涵、歷史
舊村改造是推進郊區城市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有利于進一步規劃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有利于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社會保障水平;有利于加強農民住宅建設的安全管理,提高施工質量,增強農村地區的抗災防災能力:有利于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一、舊村改造規劃分析
1.局部與整體協調原則
L.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中闡述了他對歐美城市發展歷史的觀察和思考:“在過去的三十年間,相當一部分的城市改革工作和糾正工作——清除貧民窟,建立示范房,城市更新只是表面上一種新的形式”。(Lewis Mumford,1961)這種現象在舊村改造中十分普遍。改造舊村規劃,應加強城市規劃的宏偉調控作用,從城市的整體出發,作到局部與整體.點與面的有機結合。使局部的發展改造融入城市的整體,城市整體的發展又帶動局部。
2.繼承和發展
城市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整體系統。在舊村的改造過程中,應保護與繼承能反映其風貌特色,具有傳統文化特點的建筑,空間環境,同時,在新的改造建設過程中,發展其傳統特征,統一,協調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整體和諧的城市空間環境。作為規劃,有非常多的問題有待解決,也有非常多的新功能有待添加,因此僅僅有創意是不夠的;很多問題是需要以平衡各方利益后去解決的。有時解決一個問題會引發兩個新問題,所以好的判斷意味著從可以做的事情中理出應該做的事情。
3.舊村改造規劃模式創新
上世紀90年代前,基本上是政府主導舊村改造,因缺乏對市場有成熟經驗,結果是拆了舊村建了新村。90年代后,政府對開發商敞開大門,形成由開發商墊付資金.政府出臺政策.村委會協助的模式。舊村改造的規劃.拆遷.政府都在全程參與,土地拍賣也由政府出面主導。但開發商的介入,意味著舊村改造的開發強度加倍,很多舊村改造拆建比寄高不下,帶來了更多的城市問題;同時拆遷引發的暴力沖突也為社會文明帶來極壞的影響,和構造和諧社會的原則相違背;再者,開發商從市場利益最大化角度必然選擇利潤高的開發項目,排除利潤低的項目,這往往會造成公益項目的缺乏和多樣性的不足,城市將走向衰退(D Q Nghi,H D Kammeier., 2001(2):61—79)。
二、舊村改造規劃策略
1.更新思維,引入博弈規劃理念
舊村改造規劃策略是四方(原著居民、政府、開發商、新入住或使用方)甚至是更多方利益的博弈,需體現共贏;在舊改規劃中,政府是主導性推手,政府官員經常會從政績出發,發表一些觀點和政策來影響規劃,如深圳市政府今年來不斷推出城市更新等政策,矛頭直至水貝等老工業區以及大沖、崗廈、白石洲等城中村;昆明市政府提出要在5年內完成100多個城中村改造,盡管出發點是好的,但明顯對舊村改造的復雜性估計不足。但是在我國舊村改造中政府卻存在顯著的角色錯位、缺位和越位等偏差,并就維護公平和監管效率兩大角度著眼,從維護弱勢群體利益、促進公眾參與、引導私有部門投資、監管開發商行為、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等幾個方面提出了政府要推進舊改持續健康發展所應有的合理角色定位。
2.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競爭力
舊村改造應該結合周邊區域和相關聯地帶一起進行改造,以城中村改造為契機,帶動周邊片區的改造,實現片區的土地價值。舊村改造不僅要改善村內部的居住和環境問題,更重要的是應該結合城市轉型、產業升級、挖掘內涵式發展(Roberts Peter,2000) 。規劃應該立足于:增加公共綠地和公共活動空間;控制人口規模,改善人口結構;打通城市道路,改善城市交通條件;逐步改善老城區的環境問題,為產業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空間建設等硬件環境,從而帶動城市軟環境的改善。因此改造規劃不能只滿足于改造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益,應該站在全市區規劃和城市空間改善的層面上。
3.平衡各方利益,以規劃實現和諧發展
舊村改造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涉及社會和諧構造、城市內涵提升等多項因素。首先,應以城市可持續性發展來實施舊改規劃。其次,開發商不能過于唯利是圖,從目前看,矛盾最為激化的就是拆遷和賠償。作為匯總各方意見的規劃設計師們如何評判吸納還需提高自身的批判思維能力,要發現問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收集和掌握相關信息,解釋數據,評價證據和陳述,得出確定的結論和普適性的規律。舊村改造是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必然的過程和產物,關于舊改規劃方面的研究,許多研究者分別站在關于政府的角色和職能、社會的公平和利益平衡、歷史文化的保護、以及規劃中的土地價值與經濟振興等角度進行了思考,并對其相互關系和規劃中的執行策略進行了研究;歐美、新加波、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大量的舊改為我國當今舊改規劃提供了有價值的案列。
4.土地規劃效率和利益
舊村改造往往是在土地價值較高的地區實施,規劃應能實現對原著居民的賠償之后,開發者和政府仍有利可圖,同時對城市交通、市政、教育等配套無大的負面影響,振興城市經濟。目前最棘手的規劃問題是,倍增的容積率帶來的社會問題不可預測和估量。表面上舊村改造完后,臟亂差減少了,但數倍于改造前的人口密度與建筑面積以及機動車數量對周邊的影響等新問題也浮出水面;在深圳開發商一個城中村改造完可能掘金數十億,但遺留給社會的問題也將是長期的;在以開發商為主導的舊改中,政府往往成為一種工具,處理不好有失公平和公正。如何跳出目前套路?能否成立和發行舊改基金?舊村改造應積極為自身和周邊片區的產業發展提供配套服務,為舊村居民提供就業機會;結合城市規劃積極改善居住環境,強調綠色生態,保護舊村文脈和歷史;成立舊村改造基金,讓開發商成為投資人和股東,政府、開發商、村民代表、專業人士共同管理,這樣或許才能讓舊村改造規劃走上獨立思考之路。
結論:
目前舊村改造尚未有一個各界都認可的規劃開發模式,規劃也只是代表強勢方的利益。據2000年英國的一個國家政策行動小組(PAT18)在小區級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數據列表中所列數據,總共包含了服務、社會壞境、犯罪情況、經濟狀況、住房、物質環境以及失業狀況等9種數據,規劃已由空間規劃轉向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等相結合的綜合性規劃。因此規劃不是設計城市的整體形態,而是確定適宜的設計規范和開發原則。
【參考文獻】
[1]Dewey,John著,伍中友譯,《我們如何思維》[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2]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北京舊村改造試點指導意見》[J],北京:投資北京投資北京雜志編輯部,2007(7)
[3] 彭慧;(2007) , 舊城改造中城市政府的角色定位分析,Theory Monthly, 12, 15-16
[4]Kevin Lynch著,項秉仁譯;《城市意象》 ,建筑師,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