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飛 鄧昭華
人類對于城市空間的認知研究自上世紀60年代在西方興起,以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論為代表,城市空間的物質環境形態成為人類認知城市的主要方式。通過大量的現場環境心理學實驗以及認知地圖的繪制和分析,林奇認為,城市意象是由路徑、邊界、區域、節點和地標這五類要素構成,成為人們了解城市的直觀媒介,也成為城市規劃設計的一種常用分析方法。
然而,隨著近幾十年來的科技發展,信息化、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人類的通信與出行方式都發生很大改變。在互聯網視角下,城市空間關系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電子通訊系統使通訊成本降低,網絡的出現和電信對空間的壓縮使距離屏障開始失去意義,為城市發展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人類對于城市空間的認知已不可能僅僅依賴對真實的物質環境的接觸,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互聯網終端的信息獲取。
目前,在網絡信息爆炸的背景下,現代人越來越熱衷以文字加圖片的游記形式來記述自己的出行與城市體驗,關于城市的描述正每分每秒海量地增加著。本文嘗試以這類網絡游記為對象,分析互聯網媒介中的城市印象表達,比較互聯網認知與主流認知之間的認同,以及不同城市之間的網絡認知差異。
在研究網絡游記中的城市印象特征時,首先要明確現代人類出行旅游的感知方式,城市建成景觀、自然景觀、交通、住宿、餐飲與購物成為人們感知與評價的主要對象,這類對象由體驗者的親身接觸后,反映出其較真實的客觀使用情況與服務水平。通過體驗者將這類感知以游記的形式轉化成自身的記憶,當體驗者將這類游記分享到網絡時,其關于上述要素的體驗評價能夠喚起閱讀者的認知活動,使其在腦海中形成對該城市印象的初步判斷①。
因此,本文希望通過對城市游記中城市建成景觀、自然景觀、交通、住宿、餐飲與購物等內容的提取,發掘其在游記中的復現次數與評價的特征②。具體包括:(1)數量分析:將某個城市中所有游記提及最多的內容按由高至低進行排列,初步形成該城市最受關注的體驗熱點;(2)類型劃分:將上述提及的體驗熱點進行類型學劃分,重點區分城市建成景觀與活動、自然景觀與活動,物質性景觀與非物質文化類;(3)省域旅游分布:在獲取廣東省21個地級市的旅游簽到數的情況下,制作省域的旅游簽到分布圖,初步判定游客分布的規律與趨勢;(4)分析討論:大數據時代,網絡數據對城市印象判斷的影響討論以及未來網絡視角的城市觀察如何進行的討論。
在獲取數據之前,首先對國內的在線旅游服務業站進行了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游客開始以網絡日志或游記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旅行經歷、討論經驗感受;另一方面,旅游信息服務商意識到電子商務發展的高效率與高回報,旅行社與部分旅行服務公司開始利用網絡的便捷性開拓在線旅游服務。這時在國內出現了各種旅游網站,如攜程網,去哪兒網、途牛網等提供旅游信息服務和產品,其運營模式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是以機票加酒店銷售為主導的旅游電子商務企業,以攜程、藝龍網為代表;二是以旅游垂直搜索服務為主導的旅游電子商務企業,以去哪兒、酷訊為代表;三是提供旅游景點、旅游線路服務即在線旅行社的模式,以悠哉網、途牛為代表。③旅游消費者開始嘗試通過這些旅游服務提供商購買預定機票、酒店、度假產品等旅游產品和服務,這幾類旅游網站逐漸發展成“在線旅游咨詢、在線訂購與交易、電子導游、旅游定位、網上虛擬實景旅游”的旅游咨詢與消費平臺。
然而,上述這些旅游網站基本上都是以網站或運營商提供旅行資訊與服務,指向消費者消費的運營模式,客觀上對其提供的內容具有傾向性和不完全性,如在旅行線路的制定和酒店的選擇上可能出現的信息誤差。在2010年以后,以純粹的旅游攻略和旅行分享的窮游網和螞蜂窩迅速進入人們視野,進一步推動互聯網時代自助旅行的多元繁榮,并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行業傳統的旅行理念以及網站運營模式。窮游網誕生于德國漢堡的一個留學生宿舍,以提供“窮游錦囊”而著稱,主要面向海外窮游④,而螞蜂窩則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旅行分享與攻略網站。
螞蜂窩主要依靠UGC+SNS模式,及依靠用戶自主生成內容構建社交網絡,并結合進行信息互動的分享方式承載異質化品牌構建。⑤該網站目前提供國內幾乎所有城市與國外部分城市的旅游攻略、旅行游記與點評等綜合服務,目前已擁有超過4000萬的注冊會員,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網友在這里交換資訊,分享旅行。因此,該網站為本次研究提供了足夠數量與真實的研究數據。
數據獲取方面,在每個城市統計其簽到次數與游記總數基礎上,通過網頁數據提取,獲取某一城市中游記提及數最多的內容,由于網絡數據具有時效性,故本研究統計簽到數和游記總數均為2014年10月9號之前的累積數據。
研究首先對珠三角九個城市的簽到數和游記數進行統計,在螞蜂窩網站中分別以九個城市名作為關鍵詞搜索目的地,將會在網站上直接獲取到每個城市的簽到數與游記總數⑥,以及景點,美食與酒店的統計。本研究將主要提取簽到數與游記總數,其統計結果如下表所示:
珠三角九市的簽到數與城市等級并沒有呈現較為吻合的現象,除了廣州、深圳區域中心城市的游記集聚效應比較明顯外,珠海的游客簽到數遠遠高于經濟更為發達的佛山和東莞,可見珠海憑借其自身的旅游資源以及與澳門鄰近的優勢,在旅游人口上表現出相對的集中(表1)。而廣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在簽到數與游記總數上遠遠高于其他城市(表2),總體反映出核心城市在吸引游客與城市形象宣傳上的巨大優勢。
在總體統計城市游記數之后,對九個城市逐一進行主流城市印象的內容獲取。在這里將利用火車頭網頁數據采集工具對某一城市的所有游記內容進行過濾,從高至低一次選取9個詞頻最高的內容,并對出現次數進行統計,得出該城市總體城市印象的內容(注:部分城市的游記提及內容排序已經在網頁上顯示,可直接在網頁上獲取)。
從各類城市印象的內容可以看出,人們對于目的地城市的體驗主要集中在景點、美食與購物上,基本上是該城市游記中提及最多的內容。如廣州的羊城八景、茶、腸粉(表3),深圳的村、主題公園、鮮耗(表4),珠海的島和海鮮(表10)等。說明直接感受到的城市物質環境景觀與食物更能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關于城市文化與歷史等非物質的內容除了佛山外其他城市則鮮有入圍,這一點,不得不說佛山憑借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在現代城市特色的打造中很好地利用其非物質文化的內容,可以看到佛山的城市印象中南派武術、舞獅、粵劇等排名都很靠前(表5)。

表1 珠三角九市簽到數

表2 珠三角九市游記數
由于城市等級上的差異,核心城市與一般城市的城市游記內容統計中,出現較大差異,如廣州的7899次,與中山的54次,因此造成游記總數較少的城市在統計城市印象的過程中沒有核心城市那么準確。在這些有限數量的游記中,利用詞頻高低的統計方式還是能夠比較準確地說明主要的城市印象的。
另外,研究中在統計珠三角九市的城市印象時,對每類城市印象中的內容提及次數進行求和,將其與該城市的游記總數對比得到城市印象突出因子值,即城市印象突出因子=城市印象提及次數/城市游記數,在這個模型中城市印象突出因子值越大,表示該城市的這些城市印象在游客中的共識度越高,說明該城市的城市印象越突出。利用這個原理,得到珠三角九市的城市印象突出因子值(表12),可以看出,廣州在珠三角中的城市印象是最突出的,其次是深圳、珠海,而東莞和中山的城市印象內容是最分散的,也就是城市印象最不突出。部分突出因子超過1的情況是指該城市這些城市印象內容的提及次數高于游記總數,說明會出現很多在同一篇游記中提到多個城市印象的內容或同一內容多次提及。
由于上述統計過程中,城市印象內容多樣,且每個城市差別較大,主要包括城市景點與活動、鄉村景觀、自然景觀、民俗文化、美食、購物、餐廳、公園等。為了進一步研究珠三角城市印象的分布特征,本研究對各城市印象的內容進行歸類,這里將上述城市印象內容分為都市景觀類、鄉村景觀類、山水景觀類和非物質文化類⑦。
以廣州為例,由于羊城八景中包括塔耀新城、珠水流光、云山疊翠、越秀風華、古祠流芳、荔灣勝境、科城錦繡、濕地唱晚。其中都市景觀內包括:塔耀新城、越秀風華、荔灣新境、科城錦繡;鄉村景觀只有古祠流芳;山水景觀包括珠水流光、云山疊翠和濕地唱晚。在統計時根據類型比例進行歸類。所以剩下的廣州印象內容中,購物、歐陸風情、珠江夜游、茶樓歸為都市景觀類,只有村歸為鄉村景觀類,而湯和腸粉則作為飲食文化歸為非物質文化類。因此都市景觀內記錄次數為1426次。按此原則依次類推珠三角九市的這四類城市印象類型,分析結果如表13所示。

表3 廣州印象(總提及7899次)

表4 深圳印象(總提及2974次)

表5 佛山印象(總提及351次)

表6 東莞印象(總提及120次)

表7 惠州印象(總提及411次)

表8 中山印象(總提及54次)

表9 江門印象(總提及329次)

表10 珠海印象(總提及847次)

表11 肇慶印象(總提及188次)

表12 珠三角九市城市印象突出因子
珠三角九個城市中,廣州、深圳、東莞的都市景觀類給人印象深刻,是城市印象內容中被提及最多的種類,而GDP僅次于廣州和深圳的佛山市在都市景觀中的影響力不夠,從另一方面說明佛山的中心城區缺乏有影響力的城市地標與公共活動。鄉村景觀類型中除了江門的碉樓與古村落外,其他八個城市都不是以鄉村景觀為特色的。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和深圳給人的城市印象中,村的印象僅次于都市景觀類。為了進一步證實這里的村是城市中地名還是鄉村風貌的自然村,作者再次回歸到游記內容中,通過檢索大量包含村的游記,發現這里的村主要都是指城市周邊眾多寧靜淳樸的村落,田舍錯落,阡陌交通,如廣州的溪頭村、小洲村和前崗古村,深圳久負盛名的客家小村觀瀾版畫村等。因此,可以發現人們在贊嘆現代都市景觀的氣勢恢宏的同時,也逐漸開始關注那些城市周邊世外桃源般存在的古村落。山水自然景觀印象突出的城市主要是惠州與珠海,惠州憑借其優質的山水環境與溫泉資源,正逐漸成為珠三角甚至廣東省的休閑度假勝地;而珠海則是利用其眾多得天獨厚的自然海島吸引游客,如大小橫琴島。非物質文化類中,佛山憑借其嶺南文化的底蘊與豐富的民俗活動類型,給游客感受到濃厚的佛山印象,如武術、舞獅、粵劇等;中山作為近現代史中重要的意義,其非物質文化方面同樣令人印象深刻;而肇慶則是以裹蒸棕、豆腐花等飲食打動游客。
在上述研究的方法和經驗的基礎上,對廣東省21個地級市進行旅游極化現象的分析,同樣是利用螞蜂窩網站中各個城市的簽到數作為基礎數據,疊加帶有空間信息的GIS底圖后得到圖1。為了更好地反映廣東省的旅游空間分布,還補充一張廣東省21個地級市GDP總量的圖(圖2)作為對比。
我們不難發現,廣東省各地級市中對游客吸引力最高的地方同樣在珠三角區域,并且經濟水平相對較高的城市同樣具備較強的游客吸引能力。在廣東省21個地級市的旅游簽到數的圖中(圖1),比較清晰地發現,旅游簽到的分布即游客分布基本上以珠三角為核心往外逐層遞減。原本珠海市的城市GDP總量在全省位置并不靠前,但其位于珠三角的核心區域,游客簽到數位居全省前列;另一方面,GDP總量在全省比較靠后的清遠、韶關的游客數量也能達到全省平均水平。而客觀上,廣東省的GDP總量的分布呈現非均衡發展趨勢,在珠三角呈現明顯的集聚現象⑧。

表13 珠三角九市城市印象類型數量

圖1 廣東省21個地級市旅游簽到數

圖2 廣東省21個地級GDP總量
游客的分布與旅游資源和城市的服務水平呈現正相關,城市越發達,其能夠提供給游客的設施與服務越優質,承載的游客數越多⑨。廣東省游客分布體現出明顯的核心帶動模式,一方面依靠廣州、深圳內地一線城市的內核帶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香港和澳門對珠三角以及整個廣東省旅游的輻射帶動。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旅游電子商務的發展必然走向多樣,像螞蜂窩這類純粹的旅行分享網站也會成為其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但是,該類網站目前正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其管理運營還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少數城市的游記數量仍然有限,另外,研究中用到的游記內容提取城市印象的方式也可能存在不準確性,游記的創作本身就屬于作者的感性認識,缺乏科學研究的客觀理性。但是,大數據時代的科學研究通過海量數據樣本的獲取和科學嚴謹的邏輯思維與數學模型,是可以克服網絡數據的局限性的⑩。未來隨著旅行分享網站發展得更完善與網絡數據獲取技術的更精確,是能夠準確的描繪出網絡認知中的城市印象的。
關于城市印象的認知,最直觀最準確的還是對城市進行體驗式接觸。網絡認知只是作為到達這個城市之前的輔助認知,通過網絡認知概括出城市的主要興趣點,明確都市景觀類、鄉村景觀類、山水景觀類與非物質文化類,方便自己選擇和制定計劃。從城市觀察的角度看,網絡視角的城市認知越來越受到重視,城市特色與城市文化的打造與傳承在去空間化的今天如何進行,值得每一個城市關注者的思考。
注釋:
①牟意.論網絡媒體在城市形象傳播中的角色與功能[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3.
②楊建朝.旅游目的地網絡形象設計[D].廣西大學,2006.
③趙亮,王忠偉,李洪娜.旅游電子商務運營模式及其發展趨勢[J].改革與戰略,2012(4).
④吳惠豐.旅游網站的攻略文本生成模式探究[D].南京大學,2013.
⑤陳競洲.淺談網絡媒體下的旅行平臺構建——以螞蜂窩為例[J].青春歲月,2013,20:167.
⑥甄峰,王波,陳映雪.基于網絡社會空間的中國城市網絡特征——以新浪微博為例[J].地理學報,2012,08:1031-1043.
⑦顧朝林,宋國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J].城市規劃,2001,25(3)
⑧王世福,劉錚,趙渺希,鄧昭華.2000-2010年廣東區域非均衡發展趨勢及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4,02:32-39.
⑨肖光明.珠三角城市旅游經濟空間差異與協調發展戰略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06:72-77.
⑩王元卓,靳小龍,程學旗.網絡大數據:現狀與展望[J].計算機學報,2013,06:1125-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