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義強


小麥歷來被人們視為神圣之物,它象征著豐收和財富。起源于民間的麥草畫(又名麥稈畫、麥秸畫),則賦予了麥草更強的藝術生命力。
麥草畫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塊瑰寶,它和剪紙、布貼一樣是一種剪貼藝術。麥草畫源于隋唐時期,宋代達到鼎盛,曾是宮廷御用的工藝品。由于后世逐漸沉寂,在歷史文物和文獻中一直難覓其蹤跡。直至上世紀60年代秦懷王墓被發掘,麥草畫才得以重見天日。從發掘出來的麥草畫原作可以看出,雖經2000多年歲月腐蝕,畫作仍造型逼真,色澤鮮明,不失其古樸本色。
在河南汝南縣的羅店鄉,麥草畫這一古老工藝煥發出新的生機。出自農家之手的麥草畫,是在該縣王橋農民畫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王橋農民畫源于清代初期,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解由仁生于1641年,3歲時明亡清興,少讀私塾,喜愛繪畫、碑刻,經常出入廟宇殿堂,對壁畫、廟畫頗有研究。他創作的農民畫主要以民間故事傳說、民間風俗和農村的生活為題材。后來,解、李、薛三家結親,解元慶、李鴻運、薛國友跟隨解由仁的兒子解東望學習民間繪畫,以解氏為代表的農民畫在當地逐漸發展起來并世代相傳。
在上世紀70年代,羅店鄉(當時稱為王橋公社)就已成立了“王橋農民畫院”,有農民畫家400多人;1993年,該鄉又創辦了全國首家農民畫院——河南王橋農民畫院。正是這一批批的農民藝術家,利用業余時間,將纖細的麥稈進行割、漂、刮、碾、燙、熏等多道工序處理,讓麥草畫這一古老工藝獲得新生。羅店麥草畫也因獨特的藝術價值,被文化部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與汴繡、蘇繡媲美。2006年,汝南農民畫入選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羅店鄉麥草畫以其出色的工藝和表現技巧,展現了深厚的傳統民族文化內涵和底蘊,極富現代裝飾性和欣賞性。同時麥草畫因其獨特的原料,具有光澤透亮、裝飾效果好、藝術感染力強等優點,制作出的人物、花鳥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之感,令人賞心悅目。
如今,羅店鄉麥草畫已經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走進羅店鄉,一幅幅如浮雕般的麥草畫,亭亭玉立的麥草畫屏風,如國畫般可以卷收自如的卷軸麥草畫,還有光滑細膩溫潤如玉的陶瓷麥草畫工藝瓶……這樣精致獨特、充滿藝術韻味的麥草畫作品隨處可見。而追隨麥草畫的農民們農忙種田、農閑繪畫,也因此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畫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