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潔,張冬梅
(江西護理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52)
臨床實習階段是護理專業學生(以下簡稱護生)成為一名護士的必經之路,但在實習前護生面對實習單位的選擇,以及在選擇過程中遇到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競爭等現實問題,極易出現焦慮情緒,而社會支持與個體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關系。目前大多數醫學類高職院校同時招收高職和中職護生,導致實習分配及教育的復雜性。實習前分層次了解護生焦慮狀況,探討其焦慮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為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維護護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據。
實習前1個月隨機抽取江西護理職業技術學院中職、高職各300名護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55份(中職282、高職273),有效率92.5%。因專業特殊,故調查對象全為女生。年齡15~22歲,平均18.66歲。
采用問卷調查法結合個別訪談,調查工作由一位教師負責。
(1)應用W.K.Zung的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自評。該量表是國內外常用的焦慮自評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20個項目總分乘以1.25的標準分大于等于50分時判定為有焦慮癥狀。中國人SAS常模為(29.78±0.46)分,標準分越高,焦慮程度越嚴重[1]。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
(2)應用肖水源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進行測定。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可信度和效度,重測信度為0.92,各條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間,適合我國人群使用。
(3)統計分析。將兩個量表編排于同一張問卷上,每個量表前均附有指導語,主試發放問卷前略加解釋,當場收回問卷,所得數據用SPSS17.0軟件分析。
中職護生焦慮陽性63人(22.3%),其中輕度焦慮54人,中度焦慮9人;高職護生焦慮陽性42人(15.4%),其中輕度焦慮32人,中度焦慮10人。中職護生焦慮陽性率高于高職護生(χ2=5.09,P<0.05)。中職護生SAS得分為(44.39±7.05)分,與全國常模均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32.69,P<0.001);高職護生SAS得分為(42.90±7.34)分,與全國常模均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26.78,P<0.001);中職護生的焦慮程度高于高職護生,SAS得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2.44,P<0.05)。
從表1可以看出,高職護生在總社會支持、主觀支持方面優于中職護生,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在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方面兩者差異無顯著性(P>0.05)。
表1 不同學歷護生實習前社會支持各維度測定結果比較(±s,分)

表1 不同學歷護生實習前社會支持各維度測定結果比較(±s,分)
學校名稱 高職(n=273) P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總社會支持中職(n=282)F 19.542±3.255 7.617±2.110 7.564±1.695 34.766±4.809 21.000±0.091 8.220±2.032 7.703±1.434 36.956±4.975 6.535 2.927 1.774 4.530<0.01>0.05>0.05<0.05
從表2可以看出,焦慮程度與主觀支持呈顯著負相關,有統計學意義(r=-0.135,P<0.05),但與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不相關,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社會支持維度與焦慮的相關分析
實習前1個月是學校分配實習單位及實習前教育的關鍵時期,對實習渴望與焦慮、好奇與迷茫、期待與恐懼等多種復雜情緒交織在一起,會使護生產生極大的情緒波動,從而影響其正常的學習、生活。心理應激狀態與焦慮的發生密切相關,而在實習前,焦慮表現尤為突出。本研究結果發現高職和中職層次護生實習前焦慮水平高于全國常模,與其他研究一致[2]。通過個別訪談發現,產生焦慮的原因是部分護生把實習單位分配看得過重,錯誤地認為實習醫院就是將來的就業醫院;或者擔心自己學習好,但不漂亮、家里沒有關系,實習單位分配不公正,不能去好醫院實習,影響將來就業;或者認為自己學習基礎差,不能勝任醫院實習;或者害怕實習時不知如何與醫院帶教教師、患者溝通等,從而產生焦慮情緒。
本研究發現中職護生焦慮程度高于高職護生,原因可能是中職護生由于年齡小、獨立性差,且入學時學習基礎差及部分護生學習動機不端正,導致專業理論水平和動手能力不高。另外,三甲醫院基本拒絕中職護生實習和就業,而在同一院校由于有高職護生的競爭,導致中職護生對實習單位分配、能否勝任護理工作及將來就業的擔心高于高職護生。
社會支持包括3個維度:客觀支持、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主觀支持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被支持、被尊重和理解的情感體驗及滿意程度。多數學者認為感受到的主觀支持比客觀支持更有意義。本研究發現不同層次學歷護生在客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上差異不大。結合對小題的選項分析,在第5題(從父母得到的支持和照顧)中有82.7%的護生選擇了④全力支持,僅有2.2%的護生選擇了①和②。同在第5題(從兄弟姐妹得到的支持和照顧)中有49.8%的護生選擇了④全力支持。可以看出大部分護生的客觀支持都是來自家庭,極少來自于其他途徑(例如朋友、社團、老師),對社會支持的利用也是單向的,沒有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從朋友、社團等方面得到的實質性幫助的機會不多。雖然護生家庭背景不盡相同,但生活經歷簡單,社會接觸較少,故不容易也不善于得到家庭以外的支持。本研究也發現高職護生得到的主觀支持好于中職護生,因在多層次招生的院校中,高職生得到的學習、社會鍛煉、實習、就業和獲取榮譽等機會高于中職生,因此成就感也高。從人際關系的角度來看,高職生為高中畢業起點,人際交往的圈子與初中畢業的中專生相比更加廣闊,人生閱歷更加豐富,對事物的看法也更加成熟,對自己也更有信心,加之朋友的素質也相對較高,得到情感體驗的滿足程度較高,更容易獲得歸屬感。
本研究發現焦慮只與主觀支持呈顯著負相關,與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無關,這與國內一些報道不一致[3~5]。其他研究顯示焦慮與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同時呈負相關,特別是支持利用度。這可能與樣本來源有關,首先我校護生是一個獨特的、單性別的群體,女生所特有的情感細膩敏感、依賴和被動,使其具有較明顯的焦慮特質;其次處于這個年齡段的護生,得到的客觀支持來源單一,對社會支持的要求簡單,主觀支持對護生影響最大。由于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和學校管理方面存有漏洞,護生擔心學校實習分配不公導致她們進不了理想的醫院,從而心態不平衡。心理感覺上沒有得到滿足的人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在實習前的特殊時期,學校有必要把社會支持的3個維度考慮進來,引導護生焦慮時學會尋求學校、同學、教師等多方面的幫助和支持,而不僅僅是家庭,特別是主觀支持的建立,能讓其感受到來自學校、班主任、同學的幫助、關心和尊重,從而克服焦慮,樹立信心。在多層次招生的院校,更要為中職生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預防其焦慮的發生,減輕其焦慮程度,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以良好的心態進入實習階段。
[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1999,13(增訂版):194-196,235-238.
[2]蔣穎.實習前不同學歷護生焦慮及抑郁狀況調查[J].護理研究,2011(11):2855-2866.
[3]李雪平.大學生焦慮水平與社會支持度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6):937-939.
[4]翟德春,潘秀丹,李慧英,等.醫科大學生焦慮情緒的心理社會因素探討[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139-141.
[5]汪倫,甘為.大學生焦慮水平與日常壓力、社會支持的關系[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081-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