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子
摘 要:每一檔失敗的電視綜藝節目一定存在著屬于這檔節目獨有的失敗之處,但是每一檔成功的電視綜藝節目在節目即使內容上不相同但在電視節目形態上一定或多或少存在著相類似之處。因為節目的根基與起源點是一致的,通過對中外優秀談話類節目和真人秀節目中成功案例的簡要論述與分析,淺析中外優秀電視綜藝節目中的“一脈相承”和“各具千秋”的形態特色。
關鍵詞:電視綜藝節目;摹仿;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1-0118-03
一、引 言
2012年是《中國好聲音》的一年,2013年是《我是歌手》的一年。兩檔音樂節目在電視上播出的風生水起。節目里出現的參賽者和他們唱過的歌曲成為搜索榜的熱門搜索詞。褪去選秀和比賽的外衣,還原最初的節目。不論是《中國好聲音》的通過聲音來認可并且選擇有潛力的選手,還是《我是歌手》中給予歌手一個不一樣的角色體驗,重新站在比賽的舞臺上感受比賽帶來的壓力與動力。不論是《中國好聲音》還是《我是歌手》,這兩檔節目的節目原型都來源于國外節目。《中國好聲音》并不是浙江衛視發起的選秀活動,這個創意來自于最初的《The Voice》,這個來自與歐洲大陸的選秀活動。來自歐洲大陸的創意顯然在中國地區也獲得了非同一般的影響,使浙江衛視的收視率節節高升。這就是典型的“模仿”創意,雖是模仿,但獲得了很好的效果。而《我是歌手》則是來源于韓國的同名節目《我是歌手》,一樣的比賽體制直接運用于中國的《我是歌手》節目之中。
在各種傳播媒介之中,電視在信息的傳播或者在娛樂休閑方面都占據著非常大的優勢,尤其是對于接受者——普通百姓,電視更勝于其他傳播媒介。比報紙雜志更有畫面感與形象性,比網絡媒體的普及度高,比廣播媒介的傳播更具畫面的沖擊。有著這些明顯優勢的電視媒介同時也承擔了更大的責任。但是,在這樣相同的功能之下,國內外的電視節目還是有著比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國情以及觀眾不同的價值取向等等。即便是如此,國內電視節目對于國外電視節目的“變形”、“模仿”甚至“克隆”也層出不窮。不論怎樣,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研究這種現象的產生也是對國內電視節目的一種肯定與鼓勵。
對于國外節目的摹仿不僅體現在電視綜藝節目上,在電視劇的拍攝播出模式上也有相對應的一些摹仿,電視劇摹仿的更多是美劇的播出形式,即按照美劇拍攝一季播出一季,根據收視情況隨時調整劇情的走向,如此播出模式能夠吸引更多的收看者獲得更高的收視率,套用美劇季播的模式使得電視劇集籠絡住大部分受眾的心,并且為受眾營造出來追劇的感覺。
目前來看國內電視劇中最具美劇形式的應該屬《愛情公寓》這部系列電視劇。講述幾個背景不同身份不一的青年人住在一幢簡單樸素的公寓里。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在這幢公寓中他們每天都發生著看似簡單平常卻又笑料十足的故事。感動、浪漫、搞笑等等的感情在他們的故事中一一上演。他們用連珠妙語擦出令人捧腹不己的精彩笑料和智慧火花,傳達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和價值觀念。這部電視劇的形式能明顯看出是模仿很早的卻依舊經典的美劇《老友記(六人行)》的,同樣是有著不同身份的男女住在一棟公寓的故事,把美劇的播出形式與幽默方式都很好的學習并且運用在《愛情公寓》這部電視劇中,雖然學習了國外的劇集結構,但是在《愛情公寓》中卻包括著更多的國內本土的現實情況,讓受眾看了會覺得更加符合自身的生活狀態,看著更真實。
簡單介紹完電視劇摹仿的方式多數集中于播出模式上后,對國外電視學習更多的是電視綜藝節目。下面分成不同類型的電視綜藝節目進行簡要闡述。
二、談話類節目的摹仿
國內談話類節目比比皆是,崔永元的《實話實說》,朱軍的《藝術人生》,楊瀾的《楊瀾訪談錄》,戴軍和李靜的《超級訪問》等等,而在2002年開播的《魯豫有約》出現在中國談話類節目迅速生長的時期。《魯豫有約》和其他談話類節目的共同點也是節目最大的亮點在于,節目形式幾乎是以人物為核心,由訪問人與被采訪對象展開一對一的談話,以被采訪對象的講述為主。對于話題的選擇回避了刺激、窺探以及揭秘的問題,更多選擇輕松娛樂的內容,與此同時在節目中強調真實性和情感效果,展現出平凡人不平凡的一面和名人們平凡生活的一面,節目的追求是既能給受眾帶來休閑輕松的心情與氛圍,同時又注重談話的內涵和情感效果。《魯豫有約》堪稱中國這一類型談話類節目中的佼佼者。
古典主義的摹仿理論認為,摹仿就是摹仿別人摹仿自然的成功之作[1]。2005年《魯豫有約》借鑒《奧普拉溫弗瑞秀》的節目形態進行了改變,這個改變是對《奧普拉溫弗瑞秀》的摹仿。對《魯豫有約》來講,形態的摹仿也許是“逼真”的,但是其“本質”的變化卻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呈現出了迥異的面貌。
從兩檔節目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最基本的不同,一個是“秀”而另一個是“有約”。對于“秀”的定義自然而然的會想到人物風采的展示,再加上由主持人名字命名的“秀”的節目,就更能彰顯出外國的個性。無論是主持人或者是嘉賓,來到這個舞臺上就需要他們在大熒幕前勇敢秀出自己的生活、經歷、想法,展現出個人的專屬的魅力,這樣一種面對熒屏張揚的態度使得《奧普拉溫弗瑞秀》更加擁有了專屬于西方的火熱魅力。反觀《魯豫有約》同樣是以主持人的名字作為節目名字,然而“有約”卻突顯出明顯的東方化,有著來自東方古國的含蓄之美,比“秀”來講,“有約”更顯溫婉,聽到名字后仿佛能看到兩杯熱茶間裊裊水霧的談話氛圍,淡泊輕裊卻仍發人深省。
“秀”通過奧普拉語言的魅力,使得現場觀眾不斷的歡呼雀躍,如此激動的情緒不僅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也帶動了電視機前觀者的興趣。與其說是一場談話秀更不如說是視覺上的饕餮盛宴,來自于情緒上強大的感染力讓節目熠熠生輝。“有約”則是由最簡單的生活開啟話題,情緒的調動雖不如《奧普拉溫弗瑞秀》來的那樣有沖擊力,但是卻更符合東方人的審美特點,緩緩道來。以情引事,以言傳情,主持人以平和、安寧和富有人文色彩的提問開啟嘉賓的情感之門。與此同時,嘉賓也因有感于知遇之情而后真誠的敞開心門,如此這樣節目就輕易超越了單純言語層面的交流,更多表現為情感與靈魂的交融。整檔節目展現出溫情和平的色彩,訪談始終在親切、和諧、溫馨的氛圍中進行,此類模式化的情感走向在該欄目中很少被打破。
除了講述方式的不同,《魯豫有約》更多的集中在人物的故事上,而《奧普拉溫弗瑞秀》則更多的是話題。故事化是我國古代小說基本的敘事結構,在中國當代的電視節目中被普遍運用[2]。在以故事為主的訪談節目里,嘉賓是故事的主角,通過嘉賓自己的口述來還原嘉賓的生活,而話題卻不一樣,在話題中故事只是作為一個開頭,通過故事所要談論的內容才是話題的實質所在。每個人身上的故事都有所不同,或傳奇、或坎坷、或獨特。正如魯豫所說:“說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名人,原則上是一個曾經大起大落、身上有故事的人,重要的是他的故事能給人以啟迪。[3]”
對于訪談人物的選擇兩者有著比較大的交集,《魯豫有約》選擇的嘉賓不外乎是名人和普通人,在這兩者之間尋找故事。而《奧普拉溫弗瑞秀》除了選擇名人與普通人之外,奧普拉溫弗瑞本身也是一個故事的源頭。從平民到明星,奧普拉本人絲毫不回避電視,在電視上“現身說法”通過自己的經歷來換取嘉賓的“實話實說”。“由于中國的政治環境和電視審查制度,中國的談話節目無法接受露骨的、過分刺激性的內容,美國日間談話節目中對隱私的窺探和揭秘在中國演變成了人物訪談類的真情節目。[4]”魯豫和奧普拉的魅力有所不同,正是因為她們的不同才有了雖然是摹仿《奧普拉溫弗瑞秀》的《魯豫有約》卻也有著屬于自己獨特的氣質之所在。成為了國內談話節目中的“佼佼者”。
對于國外談話類節目的借鑒使我們學習到不同文化的特色之處,同時也探索發現了更適合國內本土談話類節目的運營方式。摹仿借鑒的過程使我們的節目成熟了許多。
三、真人秀節目的“克隆”與創新
真人秀(也稱真人實境秀、真實電視,reality television)一般是指以電視傳媒為介質,通過舉辦某一類別的比賽活動,以從多名參賽者中選取最終獲勝者為目的,同時有著豐富的獎品,可以獲得廣泛的經濟效益的電視節目。真人秀節目也是源于歐洲,主要有三大特征:紀實性、沖突性、游戲性。我們在電視上所見的真人秀節目大致可分為身份替換類、表演選秀類,技能應試類、益智闖關類、游戲比賽類、異性約會類、生活技藝類。主要分析身份替換類和表演選秀類的真人秀節目國內外的摹仿借鑒與創新。
(一)身份置換類真人秀節目
湖南衛視的《變形計》是一檔非常典型的身份置換類真人秀節目,湖南衛視給予此節目的定位是——“一檔以關注城鄉少年改造為主的生活類互換節目”而美國的《真的變了》有著相同的交換主題,均屬于身份置換類真人秀節目。
真人秀節目總會和紀錄片有些相似之處,不過真正的紀錄片則是這樣的“作者以冷靜的旁觀者姿態,保持‘平視和‘傾聽的方式、不動聲色地貫徹、記錄和跟蹤拍攝,守株待兔似地在現場等待運氣,讓拍攝對象忽略或忘記攝影機的存在而自行其——呈現在銀幕上的則是新電影形式的直接與不可預知的性格,以客觀開放的心態給觀眾留下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讓觀眾自己從中得出結論。是對事情發展過程的‘強烈體驗,對現實‘要聞戲劇性發展的親身調查。[5]”
荷蘭版的《老大哥》是真人秀節目的鼻祖。在設定好的環境和時間內進行自由發揮,真人秀節目有著明顯的虛構性,是在紀錄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與紀錄片相異卻也有相似之處的電視節目形態。
《變形計》與《真的變了》相似程度很大,都是將兩個青少年予以家庭上的交換,《變形計》是將城市和農村的孩子交換,差異更多的體現在生活環境上的不同。并且參加交換的體驗者們都有著相似的經歷。往往是來自城市的孩子性格上有著比同齡人更多的叛逆或者陋習,而農村的孩子則多是家庭貧困但卻學習優秀,往往比同齡的孩子顯得成熟懂事。這樣選擇體驗者的目的在于節目的可視性。有著強烈對比的兩個體驗者才會碰撞出火花,并且來自生活環境的差距更能反映出體驗者對于陌生環境的自然狀態。另外在選擇城市孩子的時候,他們身上所具備的問題通常是典型問題,即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多少存在的問題,只是這個體驗者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通過典型例子更能夠反映出一個真實的社會情況。
《真的變了》則沒有太多的身份約束,不過大多也選擇的是生長環境不同的兩位體驗者,因為不同的環境能夠造就不同性格的人,性格越是有反差,節目的可視性就越是強烈。《真的變了》與《變形計》的相同之處在于他們都是被節目組有意安排下發生的,有些故事是被制造出來的,需要完成預先設定的挑戰,由此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故事。
《真的變了》和《變形計》都為節目的體驗者精心創設了一個新的體驗“情境”——對方的家庭,在新的“情境”中,體驗者不僅需要“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設想和理解對方,還要去“換位生活”,真正投入和體驗對方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感受特定“情境”中最為微妙的情緒觸動。這樣的體驗也給觀眾帶來了“陌生化效果”。“陌生化效果”旨在“剝去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理所當然的、眾所周知的和顯而易見的東西”、“使人認識對象,但同時又使它產生陌生之感”[6]。受眾通過體驗者的目光看到了一個被“陌生化”的現實生活環境,反映了體驗者的意識流變,體驗者的目光引導著受眾的視線,體驗者所爆發出來的情感同樣也觸動了受眾的情感,使受眾超越了對于日常認知時空和日常心理時空的有限,在持續的、興趣盎然的審美注意中發現了來自于生活最原始的點滴感動,獲得更深刻的審美愉悅。
《變形計》較之于原型電視節目《真的變了》多了份對于社會的思考,原型節目通過節目過程想要呈現給觀眾更多的是來自不同環境的生活狀態與體驗和更多的歡樂。而《變形計》不僅僅展現了不同環境中人的生活狀態,更多的是想要通過參與者來反映現今社會存在的問題。
想通過對社會典型人物刻畫來喚醒受眾,使節目成為一個載體,能夠認知世界、陶冶靈魂、表達理想和闡釋人生的載體,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意義。從這方面來講《變形計》是一檔不僅僅只是摹仿外國成功節目的產物,而是通過“克隆”與創新而獲得的節目更加貼近國內的現實生活也更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視節目的特點,巧妙的“克隆”與創新讓節目既不失去原本的“滋味”又有著明顯的特征。更多的具有了中國電視節目的特色,擁有了屬于自身的靈魂。
(二)表演選秀類真人秀
談到表演選秀類的真人秀節目,就不得不提到湖南衛視的王牌節目《快樂女生》。這檔節目從誕生起就是一種眾說紛紜的社會現象和文化事件,精英與大眾不約而同地投入到這個集體事件中來,其中夾雜狂歡的喜悅、左派悲觀的批判、憲政主義者樂觀的民主發現等等[1]。
就像好萊塢的大片生產一樣,美國有著相當成熟的偶像生產線,《美國偶像》就是其中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每一季的賽事都會有選手一夜成名,簽署到有名的唱片公司,從此之后的命運就被改變了,從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搖身一變,成為全美耀眼的“新星”和全國少男少女崇拜的偶像。
同樣作為制造偶像的表演選秀《快樂女生》與此同時也制造出了風靡全國的偶像新星——李宇春。這個不同于平常審美觀念的有著中性風格的女生,正是因為她的出現,全國上下刮起了一場“中性潮流”的審美颶風。
不同于《美國偶像》偏“表演”性質的節目構造,《快樂女生》更傾向于展現出被淘汰的每個瞬間,于是有了另一個熱火詞匯“PK”(Player Kill),《快樂女生》更熱衷于展現PK的每一個細節,選手之間的競爭關系一個追著一個,密集地發生、發展、不斷推向高潮。復雜的環節設置讓每個人都與任意的另一個人發生了某種直接的關系。通過來自各個角度的投票最終確定淘汰的人員,與此同時也會進行屬于中國特色的抒情方式——煽情。每一個選手的離去都會引起喜愛她的“粉絲”的眼淚,來自父母、朋友等等的或視頻或現場的鼓勵,讓節目中充滿溫情,除了競爭所產生的火花之外,更多的是來自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碰撞。
而相似之處又在于,如果說《美國偶像》之前的演唱比賽是在“前臺”按規矩去表演的話,《美國偶像》和《快樂女聲》則從“前臺”走到了“后區”,不約而同地表現出審美的“后區”性。在具體的制作上,《快樂女生》在比賽“PK”的背后,通過對“后區”的關注以情感來吸引觀眾的眼球,而《美國偶像》則是在比賽之時也直接將鏡頭攝向后區,以“爆料”后臺的事情來吸引觀眾的眼球。
對于表演選秀類真人秀節目的“克隆”與創新使得國內電視節目更具看點,因為每一個參賽者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通過節目短暫的時間來了解另一個人的故事不失為了解社會的一個好方法,仍舊是摹仿+學習+創新的思維理念,使得電視節目更貼近國內受眾的“口味”,于此同時創造這個節目的衛視也獲得了更多的收視率和他們想要的收益。
對于中國電視節目對國外節目的“借鑒”、“摹仿”、“克隆”與創新都是依據中國現有的國情而做了更加適合本土發展的變化,不僅保留了國外節目的“原汁原味”更添加了屬于中國特色的敘事構思方式,“中西合璧”的節目更加適合國人的收看理念。那些“變形摹仿”來的創意將一直在我國的電視節目中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 王彩平,錢淑芳.電視變形計——外國經典節目的中國化改造[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
[3] 魯豫.心相約[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
[4] 苗棣等.中美電視藝術比較[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5] 韓君倩.紀錄電影的敘事策略與風格回望[J].電影藝術,2006(2).
[6] 于東田.布萊希特、阿爾托對亞里士多德戲劇理念的反叛[OL]. 游吟時代,http://www.youyin.com/yudongtian/yy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