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人:喬良+采訪人:謝京
記:美國2013年中國軍力報告比以往增加了很多內容,據說有些是來自中國有關媒體,以及軍事愛好者的論壇等等,您認為這其中的可信度能有多少?
喬:目前我們看到的這份美國2013年中國軍力報告,與往年的軍力報告不同,因為其中引用的一些材料據說是來自某些中國媒體。我想如果的確如此的話,那也只能理解為是媒體不負責任的炒作,還有就是軍事愛好者的猜測。總體來講,應該說不足為訓。美國人拿一些中國網民論壇的帖子說事,說明他實在找不到多少有利于制造中國威脅論的證據和口實,只能拿這些即使不是子虛烏有也是捕風捉影的東西拼湊一份中國軍力報告。其目的無非一是為美國增加軍費制造借口,二是給美國國會和民眾敲警鐘。因為他們把中國威脅論渲染得越過度、越過分,越會使美國民眾感到恐怖和擔心,美國右翼勢力想做的一些事情就更加容易在國會通過。所以我們不用考慮報告的可信度有多少,只要知道這不過是為掀起新一輪“中國威脅論”,為美國重返亞太進行戰略再平衡造勢就夠了。此外,美國人選在習主席出訪美國之前公布此報告,也有一種用他們很了解中國軍情,向中國領導人施壓的意圖。
記:“未來20年內,中美在軍事能力上的差距將不斷縮小,日益增強的工業實力使中國有能力在其近海海域挑戰美國軍事霸權。”這是最近美國媒體的一段話,這家媒體同時拋給美國人這樣的質問:“我們該怎么辦?”對于美方持續炒作的中國威脅論,我們又應該怎么辦?
喬:顯然這是最新的“中國威脅論”的一種表述。對于這種說法我們應該怎樣應對?我認為應該繼續自信地走我們的路。我們當然不愿意看到某些國家在我們的近海,在我們的家門口為所欲為,稱王稱霸。不管我們不稱霸的愿望有多強烈,我們的快速發展肯定會削弱他人的霸權;我們不會到他人的家門口去稱霸,炫耀武力,但也決不允許他人在我們的家門口稱霸。美國人談到重返亞洲是為了戰略再平衡,那我們肯定會對這種戰略平衡進行戰略再再平衡!因為這是維護中國戰略利益的需要。對于那些患了“中國威脅論”過敏癥的國家,我歷來的觀點是要么不理睬它,我們該干什么干什么,只要不失去理智就行。要么就在該威脅時,有準備地威脅它一下,用讓它反復接觸過敏源的方式進行脫敏。就是說,要讓所有那些患上“中國威脅論”過敏癥的國家脫敏,最后讓你形成一種脫敏能力。如果他們認為中國為了保護自己國家的基本生存需求,都算是一種霸權的話,對不起,你必須適應這種情況。中國歷來就沒有欺負別人的想法,都是別人欺負或是蠶食到中國的家門口了,中國人才會做出反應,也可以說,中國往往都是在受到別人欺負時,才會把一盤散沙捏攏成一只拳頭,通過殊死捍衛自己的利益,重新變得強大。所以,我們不必對美國持續炒作的“中國威脅論”做太多的回應和解釋,因為這是中國在捍衛自己國家的利益。
記:在2013年的《中國軍力報告》中,美國稱中國5年內將建造數艘航母及多艘驅逐艦、導彈護衛艦等,這是否說明,中國遠洋海軍的發展已經讓美軍在西太方向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喬:其實美國人心里非常清楚,未來若干年中國人在水面艦艇的發展上,尤其在西太方向是威脅不到他的。不可爭辯的事實是,現在中國只有一艘航母,即使有3艘或是6艘,從整個擁有的航母數量上規模上,以及整體水平上都遠遠低于美國。比如我們的“遼寧”號僅是一艘中型航母,比美國現有的十幾艘航母中的任何一艘都小得多,即使未來我們建造的航母有一兩艘與其大小相當,仍然不可能對美國的航母構成重大威脅。真正讓美國在西太方向感到中國威脅的恰恰不是航母,而是傳說已久的中國航母殺手——所謂的DF21,也就是反航母彈道導彈。擁有這種武器是中國意外獲得的機會。當年里根和戈爾巴喬夫握手言歡,進行核裁軍談判,雙方在談及削減核武器時,都不愿意削減遠程的——戰略核武器,又不愿意削減近程的——戰術核武器,于是就協商削減中程彈道導彈。結果,美國和蘇聯都裁掉了中程導彈,而中國沒有參與其中,所以才得以繼續擁有研發中程導彈的機會。而今,美國沒有了自己當年丟掉的中程彈道導彈,而中國有,并且據說能夠摧毀美國人引以為傲的航母戰斗群,他怎么能不害怕。另外,最近我們又有幾艘新型護衛艦,驅逐艦下水,也格外地吸引了西方軍事觀察家的眼球。毫無疑問,這些新型艦艇會為中國未來航母的作戰群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形成航母保護圈。而美國人更關注的是,這些新型的艦艇會有多少加入到中國的航母戰斗群中,他們會根據這個來判斷中國將最終擁有幾支航母戰斗群。
記:美國評估,中國空軍在未來15~20年發展隱身戰斗機,與美國軍事能力方面的差距會縮小,隨著中國工業能力的增強,有可能會對美國的軍事構成越來越可怕的挑戰,從而成為美國全球性對手,美國這樣的評估是否有其戰略合理性,還是有什么其他企圖?
喬:中國發展隱身戰斗機,只能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與美國空軍作戰能力的差距正在縮小,但是兩個國家軍事能力差距的真正縮小,不是一兩件兵器所決定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構成,而且這種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你與對手思維和思路的差異。一個聰明的國家,他的軍事能力的發展思路,不是因為對手有什么武器,我也要有什么,而是要有不同于對手的發展思路。你有這個武器,我沒有,但是我的武器卻正好能克你的武器。就像打籃球,中國的運動員普遍不像歐美隊員那樣人高馬大,這意味著我們不可能去跟對手打強攻硬碰硬,只能打小快靈或是打時間差。有意地選擇與你的對手不同的對抗方式,如果采取尾隨式亦步亦趨地發展,第一效果不好,第二很可能落入某種陷阱。我認為中國軍力的發展思路不應該是跟美國比武器,只想著怎樣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忘了我們應該走自己的路。縮小差距的辦法有很多,一個是跟在對手后邊,一步一步地趕,這樣太吃力;另一個辦法就是直接切半徑。因為對手已經跑完了一圈,正在開始跑第二圈,我們要是也跟在其后跑兩圈,要想攆上他,你得需要花多長時間多少力氣?所以我們應該換一個思路,采取直接切半徑的辦法,從斜刺里攔截過去。不光是軍力,整個中國的發展都必須改變思路。美國現在評估中國未來20年會如何如何,其標準還是他自己那一套,也就是說,還在用舊的標尺衡量和評估未來的中國。他認為他已經跑了兩圈,你也必須跑完這兩圈才能攆上現在的他,而那時他已經最少又跑出去了一圈,結論是你永遠攆不上他。的確,如按這一思路,中國確實很難攆上西方。但是,我們為什么不換個思路?為什么非要跟著他,一條道走到黑?我們可以另辟思路。中國近些年,殲20、航母、艦載機、以及運20的試飛成功,猶如井噴式的發展,超過了美國人的預估,讓美國以及西方大跌眼鏡。按照美國的估計,中國應該在2020年才會出現隱身機和艦載機,而中國的航母也不會這么快下水,更不會這么快完成著艦訓練。但中國人的作為大大出乎美國人的預料。這說明什么?說明中國人只要思路對頭,發展起來就會非常快。不過,隱身機、艦載機、航母,這些都還只是技術思路上的切半徑。而中國更需要的是戰略發展上的切半徑。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另辟蹊徑。
(摘自《航空知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