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來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揚州商務分院,江蘇揚州225009)
馬克思早期把人類的勞動分為體力類、靈活類和注意類[1];上世紀80年代,著名運動訓練學家田麥久等人將運動項目的類屬聚合命名為 “項群”,進而提出項群訓練理論[2]。筆者以馬克思分工思想和 “類屬聚合”思想為指導,通過對職業崗位身體活動規律和運動負荷特征規律的比較,將各種職業歸納組合為 “職業崗位群”,同時按照職業崗位群規律特點,對當前高校所設置的專業,按照相似屬性歸類重組為 “專業群”,從而提出 “業群式崗位體育”的概念,把現行的職業 (準職業)劃分為體能主導類、靈巧主導類和心智主導類三大業群[1]。本文基于 “業群式崗位體育”語境,對三大 “業群”校本課程內容體系進行構建,以期指導體育校本課程開發。
1.1.1 崗位應用性
應用性模塊是基于職業崗位的直接應用性思想而設置的。在后手工業時代,機器生產造成了勞動者局部勞動的分解,局部勞動產生的局部產品,需要勞動者具備局部的身體素質。在后工業時代,乃至信息時代的勞動中同樣存在這種情況,并且隨著分工精細更加突顯。職業特殊身體素質的發展有助于學生對技能操作的掌握[4]。可見,以 “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是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當務之急。
1.1.2 崗位補償性
補償性模塊是基于職業病發生和部分肌肉關節缺乏體育鍛煉而設置的。職業病已是現代勞動者健康工作不容忽視的障礙,由于局部身體的長期勞作,日積月累的肌肉關節勞損在所難免;工作環境的特殊性導致機體器官受損也時有發生;局部勞動之外所需的關節肌肉和內臟器官長期處于一種工作狀態,容易造成運動饑餓,運動營養不良狀況。職業類學校體育應該針對這種現象而設置課程內容,教學生掌握崗位需要的保健技能和方法,提高思想認識水平,自主安排鍛煉計劃或制定運動處方。
1.1.3 崗位拓展性
崗位拓展性內容是基于技術項目的學科型掌握為核心,促進終身體育的形成,以發展學生興趣、崗位特殊技能需求、職業素養而設置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學生對某一體育運動項目的愛好,讓他們在運動中感受到身心快樂,體驗運動的成功感,就會把運動內化為自我需要,變為長久性自覺運動行為,健康第一的理念自然得到貫徹。特殊崗位需要特殊技能,如航海專業的游泳技能。許多體育運動項目取勝的關鍵并不取決于某個人的運動技能和能力,而是取決于團隊的有效合作程度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而公平競爭又是體育運動本身的魅力。在職業精細化分工的背景下,團隊的合作精神對任何一個集體發展都至關重要。因而在體育教學中設置公平競爭性、合作性、體能性內容,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提升。
1.2.1 系統性理念
崗位應用、補償和拓展三個模塊內容看似相對獨立,實質是三位一體。崗位應用性內容側重于勞動力局部身體素質需要,以 “必須、夠用”為度;崗位補償性內容側重勞動者身體的全面發展,克服要什么就練什么的狹隘思想;拓展性內容側重于人的終身體育考慮,掌握一兩項運動技能,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把健康第一的體育課程理念有機融合在三個模塊的課程內容體系上,與普通高等教育和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有所不同,職業崗位性特征一目了然。
1.2.2 目標性理念
相對 《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導綱要》而言,《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著重強調共性目標 (健康第一),缺乏增強體能和職業素質的目標。業群式崗位體育思想與職業崗位目標暗合,因為增強體能和職業素質目標恰恰就是為培養 “職業人”需要而設定的。其校本課程設置,按照專業崗位需要進行開發,增加與職業生涯有關的內容,體現課程為專業服務,有效落實職業體育教育的崗位和健康目標。
2.1.1 體能主導類應用性內容
體能主導類業群如加工制造、景點導游、烹飪營養與工藝、地質勘探、工程建筑類職業等,其勞動特征表現為局部肌肉工作強度較大,大肌群、中大肌肉群參與工作多,肌肉工作負荷也較大,對人體素質要求以力量、耐力、或力量耐力混合型等體能性素質為主,類似于人們通常說的體力勞動。從工作身體姿勢特點看,常以站立、半站立型為多,身體空間移動頻繁,活動范圍大小不一,選取的內容以發展準職業人的走、跑、支撐、跳躍、攀爬能力為主。
2.1.2 心智主導類應用性內容
心智主導類業群如教師、醫生、行政管理類職業等,其勞動特征表現為局部肌肉工作強度小,參與工作多為小肌群,肌肉工作負荷也小,大腦神經緊張度高,有意注意時間長,心理壓力大,類似于人們通常說的腦力勞動。從工作性質看,這些職業對身體體能性素質要求并不高,一般耐力就行,僅對頸部肌肉耐力和軀干耐久能力要求稍高點,輔以對前臂、手腕手指支配神經反應協調性為主。從工作身體姿勢特點看,以伏案型為多,身體空間移動少,活動范圍小。應該選擇訓練頸部和軀干耐力,提高神經反應和有意注意能力,長時間工作的心理抗耐疲勞能力等內容。
2.1.3 靈巧主導類應用性內容
靈巧主導類業群如計算機操作、電子裝配、紡織、駕駛等,其勞動特征相對體能類與心智類而言,表現為肌肉工作強度中等,參與工作肌肉群多為中小肌肉群,工作負荷中等,介于腦體中間。對身體素質要求是局部肌肉靈敏協調、柔韌、中小力量耐力和動作速度素質,以上肢手臂、手指運用為多,輔以腿、腳、腰的靈活性等。從工作身體姿勢特點看,以伏案型、站立型為主,身體空間移動一般不大。應選擇發展手指、手腕、前臂、肩等肌群的靈活協調性,關節伸張、外展、內旋、上下活動范圍耐力能力,發展機體中、中低強度的有氧代謝能力,提高本體空間感覺、平衡穩定與準確性,神經系統傳導反應能力,以及目測和注意力集中等內容。
2.2.1 體能主導類補償性內容
第一,預防體能主導類常見職業病。選取或編排利于局部肌肉等機體器官放松的保健性內容,讓學生掌握基本的保健技能和方法,如烹飪專業對于靜脈曲張的預防保健,開發腿部按摩、針對性體操運動比較適宜。第二,防止崗位直接應用性之外的關節肌肉長期不運動,肌肉力下降。針對用什么就練什么的弊端,造成其余身體器官功能退化,有必要安排補償性內容練習。如烹飪專業,由于工作時對腰腹肌素質要求不高,需適當開發發展腰腹肌力量耐力等素質內容。
2.2.2 心智主導類補償性內容
第一,預防心智主導類常見職業病。由于工作特征伏案型較多,長時間一個姿勢,選取能防止長期腰、背酸痛等積累導致職業病發生的按摩、保健操等內容,如預防椎間盤突出、電腦眼、鼠標手、頸椎病等內容。第二,防止心智主導類業群崗位應用之外的關節肌肉、機體器官能力弱化。安排發展這些部位的力量、耐力、柔韌、速度素質,適度提高大肌群承受大負荷能力,注意無氧和有氧機體能力交替訓練內容,增強耐寒耐熱能力內容。
2.2.3 靈巧主導類補償性內容
第一,預防靈巧主導類常見職業病。選取或編排預防肩周炎、視力疲勞綜合征、頸椎病內容。從工作姿勢,體位特征來看,其職業病與體能主導類和心智主導類必然有所交叉,在體育內容上,針對性措施可以共享,多注意保健性內容、降低疲勞性內容安排。第二,防止崗位應用性之外的肌肉關節能力的退化,也應該適度發展其力量、耐力、速度素質,提高機體器官大負荷適應能力,如跳躍、攀爬、快速跑、絕對力量的訓練,刺激心肺器官,提高其工作適應能力。
盡量結合職業特點,引導學生掌握一兩項體育技能。在實際課程開發時注意兩點:一是三大業群的崗位拓展性內容不宜過于區分。如興趣交叉現象很正常,喜歡籃球的學生可能會共同存在于三大業群中;對于職業素養拓展上,如意志品質和競爭合作等能力培養更是可以采用同類內容。二是要少考慮結構安排的邏輯性。可以分別對拓展內容進行,有所側重,體能主導類拓展內容可側重于籃球、排球、足球、健美、散打、跆拳道、障礙跑、爬繩、云梯、耐力跑、運動損傷包扎、急救人力擔架運輸、中暑和溺水救護等,較好地體現體能類崗位要求。靈巧主導類拓展可側重于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毽球、健美操、輪滑、空竹、武術套路、靈敏性游戲等靈巧性內容。心智主導類拓展內容可以側重于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氣功、棋牌、臺球、街舞、花樣跳繩、逃生自救、瑜伽、形體訓練、游泳、戶外CS等休閑性內容。
職業類學校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推動當前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無論體育校本課程如何開發,都要弄清楚 “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三個問題環環相扣,由目標到內容,再到學程設計,本文重在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業群式崗位體育”校本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與開發,還需要廣泛的實踐來驗證,也有待進一步研究與完善。
[1]馬克思.資本論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4.
[2]《運動訓練學》教材編寫組.運動訓練學 [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08-110.
[3]周文來.職業技術院校 “業群式”崗位體育研究 [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20(4):48-50.
[4]羌夢華,崔思棟.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實驗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8):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