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杰
(廣州市番禺區實驗中學,廣東 廣州 511400)
最近一年,關于教師師德的問題被學者競相討論,也是推行素質教育、優化育人環境的一項重要議題。中小學若要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那么重新審視以德治校方略,優化師德建設理念就迫在眉睫了。就此,我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以德治校”是應時產生,因時強化,時時不能忘記的一種德育模式,它直接體現了教師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也為學生自主管理和推行德育滲透奠定了基礎。
既然黨把以德治國作為基本方略,以德治校也當成為學校管理的基本方略。這樣不僅滿足了新課程改革和學校管理理念提升的迫切要求,還體現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宗旨的教學精神和以提高師生道德風尚和審美情趣為目標的人文素養的有機結合。正是因為科學和人文并行不悖,學生的知識來源多元化和社會影響多層次化,所以師德產生的社會效益也是多個緯度的。原教育部部長周濟曾說“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教師的第一智慧”,也把這一問題提高到了教育智慧的高度。德育的智慧能影響學生,師德魅力關乎中小學生穩定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孩子們積極人生觀的獲得。
以德治校關鍵在教師。在中小學,師德的主體——教師,在開展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在推行德育工作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教師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以“立德樹人、立教圓夢”為己任,在學生的自主管理和德育滲透的過程中,率先用師德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用文明的舉止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那么,推行德育新模式時,學校的管理者就會以學生為根本,以學生為核心,以學生為目的,將學生視為學校德育的動力主體,把切實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根本價值取向,德育工作開展的過程就會成為尊重和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如此一來,教師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師德建設就會更具時代性、實戰性和有效性,德育工作真正深入到了中小學生的心靈,就會成為促進學生改造自我、謀求發展、成長成才的原動力。
“立德樹人,立教圓夢”是一種讓教育者奉為人生信仰的新理念,也是中小學師德建設在信息時代加以優化、升級之后呈現的一種新形態,更是廣大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在新時期所接受的偉大而光榮的任務。
德高則望重,則為師,從古到今都是這樣,春秋時期,學生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對他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自己為例,教育學生要學會寬恕,用道德的力量去影響別人。在老師的影響下,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且多成為了社會的棟梁,可見師德的力量是多么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于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并用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這里強調,師德教育重在讓學生學會如何發現“美”。當今,有師德標兵秦裕琨在教育和科研中燃燒自己,全邦幸“生命不息,育人不止”,陶海林“扎根山區,奉獻教育”,李在良“丹心映雪域,赤誠育桃李”等。正是這些典型事例傳遞著道德的正能量,所以才使極少數師德的反面典型難以立足!
從孔子把“恕”作為可“終身行之者”的信念,到全國師德標兵們感人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師德建設需從基礎教育抓起。具體而言,中小學可在德育中推行“立德樹人、立教圓夢”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兩手都要抓。一方面,“立德樹人”的新理念在課程改革中,要作為改革的排頭堡為教職員工所占據。8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思想的影響下,教師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都發生了巨變,學生的身心發展也同步發生變化。例如,學校里的獨生子女數見不鮮,多以自我為中心,從而漠視他人利益,同時他們的教育條件好,創新能力強,熱心于參加社團活動等。所以,教師要合理利用其優點,克服其不足,讓這些孩子在師德的感染下健康成長。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管理者亟需更新德育理念,把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與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結合起來,將師德建設中“以德求得”的理念滲透在教學活動中。另一方面,“立教圓夢”強調的是“立德樹人”的實踐方式,強調中小學教師需“寓教以德”,要在教學這一關鍵的環節滲透德育夢。具體實施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師德的魅力影響學生,挖掘學生的閃光點,關心每一位學生。以德求得,教師去尊重所有受教育的孩子們,因材育才,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把立德樹人與學生的潛力、個性發展很好地結合起來。
綜上所述,如“中國夢”一樣具有生命力,“德育夢”也已成為全民性的理想,以德治國的重要前提,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工作理念已是十分迫切之事。只有育人模式改變了,營造了師德教育的良好氛圍,那么“教師的第一智慧”也就能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
[1]胡元祖.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師德建設[J].文史博覽,2006(18).
[2]杜時忠.教師道德從何而來[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3]王毓珣.師德分層:師德建設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