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祖策
(安徽省繁昌縣第二中學, 安徽 蕪湖 241200)
對2014年高考安徽文綜卷第34題的剖析與思考
丁祖策
(安徽省繁昌縣第二中學, 安徽 蕪湖 241200)
根據材料和圖1,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很多中藥材生長習性獨特,有的喜陰,有的喜光,有的喜濕,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鹽堿……甘肅地理位置獨特,是全國中藥材資源大省,素有“天然藥庫”、“千年藥鄉”之稱。近年來,依托中藥材,甘肅制藥、藥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業蓬勃發展。

圖1
(1)簡述甘肅省地理位置的特點。(8分)
(2)分析甘肅省種植中藥材的區位優勢。(12分)
(3)說明依托中藥材發展工業對甘肅省的積極影響。(12分)
【答案】(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處亞熱帶到中溫帶的過渡帶;深居內陸,地處濕潤區到干旱區的過渡帶;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的結合部,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三大自然區交匯處;地處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和經濟走廊(“絲綢之路”、“歐亞大陸橋”要道),毗鄰新疆、青海、四川、陜西、寧夏、內蒙古,并與蒙古國接壤,蒙、維、藏、回等少數民族聚居區結合部。
(2)自然地理環境具有過渡性、多樣性的特點,適合多種中藥材生長,中藥材資源豐富;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勞動力充足;產品質量好,中藥材用途擴大,市場需求增加;地處西北交通要道;中藥材加工技術進步;政府政策引導,推動中藥材種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潛力,促進中藥材專業化種植,調整種植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延長產業鏈條,增加中藥材附加值,帶動貿易、物流、科技服務等第三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有利于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收入水平,實現脫貧致富,弘揚傳統醫藥文化,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該組試題以時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為背景,圍繞甘肅省中藥材這一主題設問,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習慣,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四大基本技能。
1.審清設問、明確概念、把握要求
(1)審清設問
通過歷年高考試題分析歸納出綜合題設問的一般模式為:行為條件+行為動詞+前置限定詞+中心詞+后置限定詞[1]。按照該模式對本組試題分解如下表:
(2)明確概念

表1
此組試題有三個關鍵且要把握的概念,分別是地理位置、區位、積極影響。通過對歷年高考相同或類似試題的總結,理清其概念與其內涵。
①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指地理事物在某區域的空間分布,是用來界定地理事物間的各種時空關系的地理專業術語[2],也是一個重要的地理要素,同時也是區位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理位置按兩分法可分為:自然和人文地理位置、絕對和相對地理位置、數據型和描述型位置、靜態和動態地理位置等。按四分法可分為:數理、自然、經濟、政治地理位置。內涵及其延伸:自然地理位置(經度、時區、緯度、海陸、半球、大洲、大陸、地形區、階梯、板塊、河湖、熱量帶、干濕地區、氣候區、自然區、自然帶、植被、土壤、資源位置等)和人文地理位置(交通、鄰省區或鄰國、省區或國家內部、民族種族宗教語言聚落文化區、經濟區、政治、軍事、戰略位置等)。很多人文地理位置是以自然地理位置為基礎,是其內涵的延伸即其特點(優越性和不足)。
②區位。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所選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區位是高中人文地理的重點,也是高考的重要考點,分值比重很大,是考生的較薄弱環節。常考的主要涉及農業、工業(農產品加工業、資源開采)、城市(功能區)、交通(點、線)、經濟區(產業發展)、旅游(項目、設施、線路)、商業貿易、水利建設、運動場地、文化景觀、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區位。其內涵常見有地理位置、氣候(光、溫、熱、水)、地形(地勢、地質)、土地(土壤)、水源、資源和災害等自然區位;市場、交通、勞動力、科技、原燃料、歷史經驗、經濟基礎、個人喜好、環境等人文區位。設問方式常有:從宏觀上,考查有利(優勢)、不利(限制性、劣勢)區位,自然、社會經濟區位等;從微觀上,考查某個或幾個區位因素的影響;還有注意從主要性、主導性、合理性、動態性分析區位因素的影響[3]。答題時,要結合具體地域的情況,注意因果關系,針對主要區位因素作答即可,不需要面面俱到。
③積極影響。影響是指某事物所產生的地理方面的作用,實質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關系,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施加的作用,或利或弊。通過分析近三年全國高考中關于“產業對區域發展的積極影響”知識點考查發現,積極影響有類似表達,如積極、帶動、促進作用、可持續發展、效益、貢獻、意義、好處等。答題要點主要有生態效益、經濟效應、社會效益三個方面宏觀把握,并按照試題的具體要求,從三個方面或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進行微觀深入分析。
(3)把握要求
審題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行為動詞。行為動詞不同,對答題要求不同,答案要點詳略與得分點也不同。通過分析近三年全國全部地理綜合題中行為動詞,歸納總結其高頻動詞和能力層次(見表2),以及本組試題出現的行為動詞的內涵(表3)。

表2[1]
2.解讀信息、明確聯系、組織答案
考試說明明確要求考生具有的、也是高考考查的四大基本技能: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4]。能力要求層次由高到低,也體現了解答綜合題的基本思路。第一步,審題,審清設問、明確概念、把握要求之后,就要從試題的文字和圖表材料中獲取顯性和隱性信息、篩選出有效信息,摒除無效、干擾信息。第二步,調動相關的已有地理數據、概念、原理與規律等知識,運用遷移到具體的情境中,理論運用于實踐。第三步,在前面的基礎上,能夠用簡潔的文字、圖形或其他語言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并加以比較、判斷、分析,闡釋。第四步,要求考生提出創新問題、找出必要證據、科學表達觀點、學會探討評價。本組試題也是這樣,第(1)題考查前兩基本技能,第(2)、(3)題考查了全部技能。
考生按部就班地從圖文材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并進行前后聯系組織語言回答,有利于答案的生成性。通過分析,形成以下的兩幅思維導圖(見圖2、圖3)。
3.深入剖析、發現不足、引起思考
通過深入研究、剖析試題,發現試題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設計細節問題,影響了試卷難度和區分度。
第一,問題設置不太鮮明。第⑴題,設問有點隱蔽,學生易從“地理位置”來思考,很難關注其“特點”即其過渡性。2011年版義務教育課標要求:“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5],可看出本題應有兩小問,建議改為:簡述甘肅省地理位置及其特點。第⑵和⑶題設問與2013年安徽卷第35題第⑵小題(簡述陜西地區種植蘋果的優勢自然條件及其效益)異曲同工,故感覺第⑶小題設問有點拐彎抹角,命題者想體現差異與創新,突破傳統形式,考查單一農業或工業改為依托農產品發展加工業的積極影響,建立農業和工業的聯系,但容易讓考生理解成工業的影響,易形成思路是:依托中藥材→發展工業→對甘肅省的積極影響。而分析答案不難推測命題者的思路是:依托中藥材→發展其加工業→帶動或制約其他產業發展→對甘肅省的積極影響。為了減少誤解,不如直接改為:說明中藥材加工業的發展(或綜合利用)對甘肅省的積極影響。

圖2 第(1)(2)題思維導圖

圖3 第(3)題思維導圖
第二,答案與設問要求不符。第⑴小題設問中“簡述”強調簡要陳述,答案內涵挖掘過深。根據甘肅省情,建議稍加完善,如地處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到青藏高寒區的過渡帶;蒙、維、藏、回與漢等多民族聚居區的結合部;還有考生易想到、答案卻沒有的,建議評分細則中可補充,如地處中緯度,主要在東七區,我國西部,黃河上游,河西走廊;內流區與外流區,第一、二階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亞熱帶、溫帶季風向溫帶大陸性與青藏高寒氣候,森林向草原、荒漠、農牧等過渡帶。第⑵小題設問中“分析”要求詳細分解剖析,而答案中部分要點表述簡略,建議自然區位要從地理位置、氣候、水源、地形、土地等方面細化,人文區位要結合實際具體化(見圖2單劃線部分)。設問要求分析種植中藥材而非其加工業的區位優勢,強記答題模式的考生會從交通和加工技術的角度來回答,而仔細思考的往往不會,因此建議將部分答案改為:中藥材加工技術進步,產品質量好,用途擴大,且地處西北交通要道,便捷的交通擴大銷售范圍,市場需求增加。再深入研究發現區位的內涵本身就包括“地理位置的特點”,故這兩題可以合并即為第⑵小題。若從不同范圍的區域、內涵不過深挖掘或從人文區位設問,可以避免一些,同時也能體現試題設問的層次性。第⑶小題要注意聯系區位優勢并遵循因地制宜、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來作答。通過綜合分析發現答案不夠完善,建議評分細則中適當補充(見圖3單劃線部分)。本組是常考的“地理位置、區位和影響類”試題,考生可根據平時建構的答題模式來作答,死記硬背、生搬硬套,試題能力立意不高,誤導高校優等生選拔和高中平時教學。
第三,圖文材料信息有限。以第⑴小題為例,分析課標和考試說明,設問應理解為:“運用圖文材料簡述甘肅省地理位置及其特點”,考生可直接從中獲取和解讀信息作答,而淡化對知識的記憶和復述、小區域定位要求。粗看信息詳盡明了,大部分顯性信息比較容易獲取和解讀,但有些隱性信息卻很難,如三大自然區(源于老教材,現行的人教版教材已刪);交通和經濟走廊;毗鄰省區和國家。建議材料中添加河西走廊、隴海-蘭新線、鄰省區和國家名稱、界線以及圖例等信息(見圖2雙劃線部分),也可以把這些要點放在評分細則中。
參考資料:
[1] 朱慶龍.高三地理綜合題審題和表述能力的訓練[J].地理教學,2011(5):52-54.
[2] 陳繼革.地理位置的相關描述[J].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14(1):51-52.
[3] 盧鋼,柯健.活用“顯隱性”信息摒棄“八股式”答案——如何因“題”制宜分析評價區位因素[J].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13(2):45-48.
[4]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院.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生安徽卷考試說明[M].合肥: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黃山書社,2014.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