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新
(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級中學, 江蘇 南京 210001)
創設教學亮點 打造優質課堂
王亞新
(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級中學, 江蘇 南京 210001)
地理課堂教學的亮點對于激發學生的認知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加強師生間的教學互動有著重要的意義。而目前對地理教學亮點設計的研究較少,局限在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公開課中。本文從地理課堂教學亮點的設計出發,探討了課堂教學亮點設計的意義,提出亮點設計的原則,結合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案例展開討論,總結出在教學過程中不同類型的亮點以及應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為新課程背景下優質、高效的地理課堂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教學亮點;設計原則與方法;案例研究;優質課堂
“沉悶、枯燥、平鋪直敘”的地理課堂沒有靈性,讓學生昏昏欲睡,但是一堂優質課則各有各的亮點。這樣的地理課堂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更利于師生間的教學互動,從而構建有效的、最優化的地理課堂。
所謂課堂教學的亮點,是指一堂課中最出彩、最吸引學生深思之處。在亮點之處,學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課堂活動,體會探究地理科學奧秘的快樂。課堂需要亮點,可地理課堂教學的亮點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讓每一節課都有教學亮點,這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
1.基于學生的內驅力與認知動機
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高中學生的身心特征,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活動容易被興趣所吸引,教學亮點要能夠真正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把滯留在表面的好奇心轉變成自我提高的需求。如筆者在進行“宇宙中的地球”(人教版)一節的教學時,圍繞恒星的演變過程(主序星、紅巨星、白矮星等)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甚至提到霍金關于黑洞的觀點。通過這樣的討論,真正激發了學生探究宇宙的形成與演化的認知動機。
2.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為了激起和發展學生的才能,最有效的辦法是依據不同學生的差異和特點,依靠其獨立性來組織教學活動。因此,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應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構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與探究的地理活動。可以通過提問、設計學案中相應模塊了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的程度。如筆者在關于“地球的運動”(人教版)一節教學時,在學案中圍繞經緯線與地球自轉、公轉等設計了一些繪圖練習與學生互動,了解到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較弱,從而在教學時通過板畫、三維動畫等形式引導學生構建腦中的地球。
3.基于生活與熱點問題
新課標中倡導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技能與情感和價值觀,因而教學亮點的設計也應基于學生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熱點現象和問題。如筆者在“城市與人口”等人文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圍繞日常生活與南京市建設和發展的案例展開教學,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關注城市發展的社會責任感。
課堂教學的亮點可以是教師設置的探究體驗,也可以是課堂上意外生成的師生互動問答等各種形式。筆者結合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學片斷進行探討。
1.情境創設
學習的過程不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更是加工信息、理解信息、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而情境的創設恰恰符合學習的認知過程,只有緊抓課堂情境進行精心設計,才能打造高效課堂,使情境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亮點。一個精心設計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筆者在教授“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人教版)一節時,結合教材重難點知識,將創設的小華旅游的情境貫穿教學的始終,圍繞自然帶分布與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展開討論,從學生的經驗與已有知識出發,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情境】寒假期間我校小華同學計劃外出旅游,初步選擇了ABCD四條線路(圖略),請你幫他選擇一條線路并介紹相關情況。
【活動1】介紹你選擇的線路,并說明理由。
【活動2】結合自然帶分布圖分析旅途中可能見到的典型植被。
【活動3】根據沿線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提醒小華需要特別準備的旅游用品。
當然,不能把情境的創設當成一件漂亮的外衣,所有情境設計要以學生為根本,考慮學生所具有的認知與經驗,圍繞教學目標與重難點設計,把情境帶來的短暫沖動逐步轉變為對所學知識深層次的體驗與認知,使情境具有明確的思考性與實用性。
2.案例設計
社會與生活實際中存在大量適合案例教學的素材,把這些素材加以改編、重組后變為適合課堂教學的地理案例,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設計恰當的案例,也會是地理教學的亮點之一。這樣的案例既能夠緊扣教材,又能激發學生探究地理現象與規律的興趣。人教版必修二與必修三的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案例,如何選取恰當的案例成為教學的一個關鍵環節。以“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人教版)一節的教學片斷為例。
【案例1】
圖片展示南京紫金山別墅區與城南低級住宅區。
(1)討論:中高級住宅區與低級住宅區的特點。
(2)制表對比中高級住宅與低級住宅的區別。
【案例2】
展示新街口商圈圖文資料。
(1)分析新街口商圈的布局特點。
(2)南京新街口商圈被稱為中國最大CBD(中心商務區)之一,討論中心商務區的特點。
【案例3】
展示南京石化工業分布狀況的圖文資料。
(1)分析石化工業主要分布地區。
(2)小組討論石化工業布局考慮的因素。
這個教學片斷中的案例均為精心設計的身邊事例,可以引起學生共鳴,也是本節課的亮點。案例的精心選擇需要教師平時做個有心人,把社會熱點與和地理教學有關的信息加以分類整理,形成適合不同教學內容的案例體系。
3.師生互動生成
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與美麗的圖景。由于學生的思維具有較大發散性與創造性,很多思考、經驗、靈感的出現往往是課堂隨機生成的,如果教師能夠把握這些思維的火花,在師生互動中呈現教學的靈動,這又會成為一個亮點。筆者在進行“氣壓帶和風帶”(人教版)一節的教學時,為鞏固學生對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設計并記錄了以下師生互動片斷。
【提出問題】通過之前的學習,大家已經掌握全球的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為鞏固所學知識,請各小組結合教室內的資源演示這一規律。
【學生】(一個小組代表發言)可以借助教室內每一排的桌椅來表示氣壓帶與風帶。
【教師】(引導學生如何演示風帶的風向。)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提出每排學生可以表示風帶,同時提議大家用手臂表示風向。于是大家紛紛舉手,但方向各有不同。)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手臂舉起的方向,關注前后排課桌與學生所表示的氣壓帶、風帶名稱。)
【學生】(紛紛調整手臂姿勢,在全班師生的互動下,生動地生成了一幅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示意圖。)
在以上的教學片斷中,教師設計的是活動的開始,由于學生思維火花的綻放,接下來的教學過程是在師生互動中層層遞進而生成的。這種互動生成的教學,需要教師善于發現有效的師生互動生成因子并加以引導,智慧處理學生探索中的不完善與錯誤之處,通過師生間的對話與交流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4.課堂觀測與實驗
第斯多惠說過:“任何教學必須是直觀的,直觀的!”課堂觀測與實驗能夠加強教學的直觀性與形象性,引導學生從觀察表象入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自然地理部分的一些教學環節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疑問處入手,設計一些課堂觀測與實驗,變抽象為具體,這樣不但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更能使學生在玩中學,從而成為課堂教學的又一亮點。下面以“觀測正午太陽高度,驗證南京經緯度”教學片斷為例。
【確定課題】在學習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內容時,其計算公式涉及到了當地緯度的條件,有同學提出了關于南京經緯度的驗證,師生討論可行性后確定對于該課題的研究。
【設計觀測方案】3月21日前后(春分)時,太陽直射赤道,在校園操場內立一根直桿,不斷畫出它的影子。當影子最短時,畫出影子的長度,可以根據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出南京緯度;記錄此時的時間與12時北京時間(東經120度地方時)的差值,計算出南京的經度。
【實施觀測】在天氣晴朗的中午,教師帶領學生在學校操場分組,在操場中間分組豎直固定若干竹竿。12點前后20分鐘內每隔2分鐘不間斷觀測最短影長并記錄影長與觀測到的時間。

不同時間竹竿影長記錄表(部分)
【討論結果】根據測量結果,竹竿影長最短時為12∶08。
南京經度的計算:120°E-(12時8分-12時)/4分鐘=118°E
南京緯度的計算:TgH=竹竿高/影長,從而求得H=58°,因為是春分日測量,根據正午太陽高度公式H=90°-|所求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得到南京緯度為32°N。
【師生評價】學生首先自評本小組觀測過程與結果,各小組比較后教師總結點評。
課堂觀測與實驗應面向全體學生,精心組織,盡量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去。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使觀測與實驗成功,學生就會產生成就感,學習興趣就會大增。當然,觀測與實驗要有明確的目的與過程設計,這樣才能使學生從紛亂的事物中,迅速、正確地分辨出所要觀測的對象并加以分析、總結。
5.結課提升
結課是整堂課的“點睛之筆”,這時學生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巧妙的結課不僅能把教學內容的精髓鮮明地凸現在學生眼前,更能把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在愉快的氣氛中把教學再一次推向高潮,到達“課結束、趣猶存、意未盡”的良好效果。筆者在“城市化”(人教版)一節的結課時設計了一組活動:
【模擬場景】
(1)作為一名中學生,談談你眼中城市的變化。
(2)結合南京城市化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請你規劃南京未來20年城市化的方向。
以上的教學片斷改變了傳統課堂中用練習或圖表等形式結課的方式,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學生思考南京城市化的表現、存在問題與發展方向的同時,升華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當然,結課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用思維導圖或者改編的詩詞、歌曲串聯課堂所學內容等形式結課。
亮點應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內容,不宜過多、過亂。現在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出現了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本末倒置的現象。通過一至兩個能夠貫穿教學過程始終的教學亮點,更能夠突出重點,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真正達到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與交流的目的。
亮點應圍繞學生展開,而不應是教師唱主角。新課程理念中提出,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向引導者的角色轉變,而不是展示自我。因此,教學的亮點不應局限于教師漂亮的板圖、激情的朗誦等,而應深入下去,引導學生發現教師所展示內容的背后的地理規律與地理原理。
亮點的形成需要靈活的教學機智。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變化推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所預設的亮點由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差異或生活體驗的不足等原因未達到預期效果時,或者學生的一個思維閃光點出現時,教師是否能及時發現并調整教學策略,也是能否形成課堂教學亮點的關鍵之一。
總之,課堂教學的亮點是教學智慧的結晶,也是教學藝術的集中體現。有亮點的課堂,學生的學習是自主的、高效的;有亮點的課堂,教師是激情四溢,充滿魅力的。讓我們一起尋找屬于各自的教學亮點,向心中的理想課堂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