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趙 媛
(1. 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46; 2. 南京師范大學 金陵女子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46)
中學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研究現狀與趨勢
李 丹1趙 媛2
(1. 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46; 2. 南京師范大學 金陵女子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46)
基于CNKI中文全文數據庫,通過文獻資料的梳理與研讀,對目前中學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研究現狀與趨勢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在中學地理課程資源的研究中,有開發的案例和實踐的研究逐漸增多,注重生活化和潛在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等好的趨勢,但也需要在潛在課程資源開發,開發的評價,資源的統計、篩選、管理等方面加強研究。
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現狀與趨勢
我國從2001年正式開始進行有關課程資源及其開發與利用的研究。隨著人們對課程資源及其開發利用重要性的認識逐漸加強,對課程資源的研究也不斷深入。本文基于CNKI中文全文數據庫,將“地理”和“課程資源”作為篇名,在不限時間的情況下進行模糊檢索,共檢索出255篇文獻,對搜索結果進行瀏覽后剔除不符主題的文獻,最終得到220篇文獻,以此作為基礎資料,進行我國中學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研究現狀分析。
雖然是在不限時間的情況下將“地理”和“課程資源”作為篇名進行模糊檢索,但由檢索結果(圖1)可以看出,我國學者開始關注中學地理課程資源問題始于2002年,這與2001年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直接相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的課程改革目標,課程資源是課程的載體和基礎,因此對課程進行改革,首當其沖的就是對課程資源的更新和開發,該目標引發了研究者對課程資源研究的熱情。

圖1 地理課程資源論文按年度數量統計(單位:篇)①
圖1顯示,研究人員對中學地理課程資源的關注程度呈波動上升趨勢。自2002年以來,相關文獻數量一直平穩增長,2010年以后研究熱度更是大幅提高,網絡資源、生成性資源等不斷得到研究者的重視并擴充著地理課程資源的內涵,這些因素促使對地理課程資源研究的再度升溫,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對我國中學地理的教學和學科發展有著積極影響。
通過對文獻的閱讀,將研究內容大致分為五類:地理課程資源本身、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理論、開發實踐、開發的評價、地理課程資源的管理,各部分內容所占比例見圖2。

圖2 研究內容分類統計
1.對地理課程資源本身的研究
對地理課程資源本身的研究包括對地理課程資源的涵義界定、類別介紹、特征總結、開發意義。從圖2可知,以地理課程資源本身為主題的文獻數量很少,且這些文章都集中在研究的開始階段,其實對地理課程資源本身的研究并不少,但大多散見于其他研究主題的文章中。
(1)涵義界定
關于地理課程資源的涵義看法多樣。地理課程資源是指富有教育價值的、能夠轉化為學校地理課程或服務于學校地理課程的各種條件的總稱[1]。地理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整個地理課程發展過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包括教材以及學校、家庭和社會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各種資源[2]。現在對地理課程涵義比較公認的理解認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指有利于實現地理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上僅指形成地理課程的直接因素。
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研究者對地理課程資源認識的加深,學生、教師、家長等人力資源、網絡資源、生成性資源等逐漸豐富著地理課程資源的內涵,所以地理課程資源的內涵是不斷變動和發展的。
(2)類別介紹
地理課程資源因劃分依據不同可有多種分類方法。依據功能可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依據性質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依據空間分布可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依據呈現方式可分為文字資源、實物資源、活動資源和信息化資源;依據存在方式可分為隱性資源和顯性資源;依據制約因素可分為原生性資源、內生性資源和外生性資源[3]。
而王向東直接將地理課程資源劃分為地理教材系列、地理教學設備設施、大眾傳播媒體和人力資源四類[4]。隨著地理課程資源內涵的發展,相信其分類也會更加多種多樣。對地理課程資源的分類研究對有針對性的開發和利用有著重要意義。
(3)特征總結
地理課程資源具有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內涵的動態性、分布的地域性、潛在性等特點[5][6]。地理課程資源雖然是豐富多樣的,但仍然要求地理教師樹立開發利用的自主意識,積極主動地根據不同學生和教學環境的需要開發利用地理課程資源,特別是容易被忽略卻又十分重要的生成性資源和人力資源等潛在資源。
(4)開發意義
雖然眾多學者對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或意義措辭不一,但基本都是從對課程改革、課程實施、學科本身、教師、學生等方面的意義來論述的。積極開發地理課程資源順應了國家基礎課程改革的趨勢,實現了教與學的創新,使地理教學更貼近生活,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提高地理教學的效果、擴充了課程內涵、有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發展等。
2.對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理論的研究
對該主題的文獻界定方式是文獻內容沒有依托系統的開發實例。從圖2能看出,以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理論為主題的文獻數量最多,說明這是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視角。
(1)開發原則
地理課程的開發要遵循層次性、社會性、針對性、生本性、經濟性等原則[7][8]。層次性既應按照國家、地方、校本三類地理課程開發利用相應的課程資源;社會性就是應和社會力量互動,利用社會資源;針對性是指針對不同區域、課程內容、年級篩選出有益于地理教育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生本性是指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要緊扣學生的需要、讓學生參與開發過程;經濟性是針對地理課程資源的地域性而言的,要選擇距離近、成本低、效果好、典型的資源。
(2)開發策略
蔣勝強論述了自己對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策略的理解。首先,要充分利用課程標準、地圖冊、練習冊等最基本的課程資源,還要加強學科間的整合。其次,要積極開發校內資源,如自辦地理小雜志和地理科普專刊、地理制作比賽活動和知識競賽、建立校內地理活動基地、教師集體備課整合集體智慧等。然后積極開發校外資源,如開展地理調查活動、開展野外旅游、質疑地理事象等。最后,要注重網絡資源的開發,利用影像資料、Google Earth等軟件,大大提高教學效率[9]。李晴在校外地理課程資源開發方面添加了積極利用社區和家庭地理課程資源,注重挖掘生成性資源和人力資源[10]。黃紅梅補充了開發隱性地理課程資源和建立學校地理課程資源信息管理庫,主張教師應做好調查與整理工作,將各類地理課程資源實現有序排列和管理[11]。
開發隱性課程資源成為當今地理課程資源研究的熱點。隱性課程資源指以潛在的方式對教育教學活動施加影響的課程資源,以教育的物質環境、精神氛圍等方式存在,通過學生無意識、非特定的心理反應影響學生,主要包括學校和社會風氣、家庭氛圍、師生關系、師生的生活經驗、內在特質等資源。李金國論述了開發隱性課程資源的意義、開發途徑和開發策略[12]。陳錦鵬從捕捉學生偶發事件、學生課堂疑問、學生個性見解、學生錯誤回答、課堂教學意外等方面,闡述了捕捉課堂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的教學策略[13]。曹家軍認為要本著參與性、開放性、實踐性、過程性的原則,將學生的知識儲備、個性差異、生活經歷、興趣愛好、錯誤信息等運用到課堂導入、活動設計、案例開發中去[14]。綜上,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要求教師具備敏銳的開發意識和察覺力,擁有一定的教育智慧,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己。
(3)開發程序
課程資源開發的程序主要有調查、分析、篩選、建立數據庫和校內外協調機制五個步驟。王向東認為“調查”包括開展社會調查摸清地理課程資源的內容結構和分布狀況以及調查學生所需的地理課程資源內容兩方面;“分析”指分析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條件;“篩選”指根據不同的價值取向、目標和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地理課程資源;第四步就是建立地理課程資源管理數據庫,對資源進行分類和管理;最后,就是進行課程資源的整合并建立校內外地理課程資源協調機制以順利地利用地理課程資源[15]。
(4)開發面臨的問題
劉永梅認為教師的課程資源觀不正確和能力不足、學生缺乏合作與參與意識、現行教育評價制度的不完善、學校資源匱乏等是制約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因素[16]。王向東認為廣大課程開發者要注意形成科學的地理課程資源觀、加強地理課程資源的統計與管理、建立地理課程資源的協調機制、注重發揮人力資源的價值與作用、樹立正確的地理課程資源發展觀,并要處理好經濟發展水平與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關系、網絡資源與人力資源的關系、地理課程資源與相關學科資源的關系[17]。這些問題和提醒都非常中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設法解決。
3.對地理課程資源開發實踐的研究
對以地理課程資源開發實踐為主題的文獻的鑒定方法是,文獻題目中包含特定的地域、具體的課題等有明顯實踐色彩的詞語,如,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以銅陵市為例、淺談地理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思路——以高中魯教版《大氣圈與天氣、氣候》一節為例等。從圖2可知,這部分文章數量也較多,且近年來越來越多,與開發理論的文獻數量差也越來越小,說明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從理論研究轉向實踐研究,這對地理課程的開發實踐有很大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針對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李愛華著眼于教材的二次開發,利用后現代課程觀的思想指導教材的二次開發實踐,提出了“三時段開發策略”和“雙主型開發策略”,并結合教材進行了實例分析[18]。王剛例談了校內地理課程開發的實際利用,如校園實驗、食堂和商店的利用、師生的手掌資源利用等很貼近生活的有趣案例[19]。針對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姚偉國以上海的一所學校為例,提出對社會資源開發、對校園周邊環境資源開發、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開發等方法[20]。
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實踐往往體現于地方和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實踐,這是由地理課程資源的地域性特征決定的。夏旭云利用鎮江地形開展必修2第四單元“交通運輸布局變化與聚落形態”的教學,并開展了包括“鎮江的格局”“鎮江的山(上)”“鎮江的山(下)”“鎮江的水”“鎮江的展望”五個部分的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實踐[21]。徐家剛以江蘇省淮州中學為例具體闡述了校園內隱性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具體實踐[22]。這些案例的分析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實踐有很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4.對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評價的研究
大部分學者都著重研究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評價方面的研究很少,檢索結果中只有王向東的一篇關于評價的文獻。但對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評價非常重要,因為地理課程資源有效性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地理新課程的實施效果與水平。王向東認為地理課程資源的有效性是指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地理教與學質量提高的貢獻率,具體包括地理課程資源的發現率、利用率、貢獻率,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有效性的策略。他還提出教育哲學、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三個篩選課程資源的篩子[23]。
5.對地理課程資源管理的研究
地理課程資源的管理是指對各級各類地理課程資源進行統計、分類、篩選與整理,以便教師與學生有計劃地進行地理教與學,也有利于實現地理課程資源的共享與更新。目前最好的解決措施就是建立地理課程資源的數據庫。通過對文章的閱讀,發現主張建立資源庫的學者很多,但真正付諸實踐的很少。馬海英闡述了地理課程資源數據庫建設的目的、重點目標、原則并進行了義務教育7-9年級模塊一和模塊三數據庫的實踐[24]。孫德勤研究了基于博客的中學地理課程資源庫的開發模型和管理模型[25],但僅停留在理論階段。潘聰聰從素材來源、整理和處理、分類、保存和共享四個過程分享了建立他們自己學校的地理課程資源庫的經驗[26]。高海波提出了建立資源庫的目的是快捷檢索,首要前提是標準統一,基礎是科學分類,并進行了實踐反思[27]。但總體而言,對資源庫建設的研究較少,而且資源共享成果不大。
1.可喜的研究變化
(1)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案例研究逐漸增多
說明地理課程資源開發逐步走向實踐,一線教師的熱情被開發調動起來,這一股強大的力量一定會使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蓬勃發展。
(2)倡導并落實開發生活化的地理課程資源
這順應了新課程所倡導的現代地理課程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主張地理課程應向學生提供與其生活及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和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生存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而不是讓學生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
(3)關注生成性資源和人力資源等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
顯性資源注重構建學生的知識世界,而隱性資源則注重建設學生的精神世界,對學生的影響更為深遠,所以成為近年來學者們研究的熱點。
2.研究薄弱點
((11))潛在課程資源的開發需進一步研究并引向實踐
該方向尤其需要關注的是學生資源和生成性資源。每個學生的出身、經歷等有很大的差異,其中就蘊藏巨大的地理課程資源。生成性課程資源是在真實的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一系列有價值的資源,是教師和學生智慧的集中體現和反映。現在的開發存在課堂隨機利用多,缺乏整體構建等問題,且它們以潛在的方式存在,具有間接性和隱蔽性的特點,開發和利用的難度也較大,所以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還需要學者們投入更多的熱情和精力。
(2)進一步完善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評價機制
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課程資源開發的理論與實踐上,但到底什么樣的資源是高效的,開發的資源實踐效果如何,學生的能力有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這都需要評價體系來衡量,所以,這個視角需要集中更多的研究力量。
(3)地理課程資源的統計、篩選、管理研究不足
在國內,有許多公司開發了商業教育資源管理系統,如清華同方思科、互盈科技的教育資源管理系統等,但這些教育資源管理系統都沒有提供相互之間進行操作的接口,還是相互獨立的“信息孤島”。另外,現在網上的資源魚龍混雜,有些資源是為了換的積分而草率上傳,質量低劣,會浪費資源使用者的時間,甚至會傳遞錯誤信息。所以需要建設國家級的資源庫,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優秀資源的共享,但建庫是一項巨大工程,還需廣大學者進一步研究和實踐。
注釋
① 2014年的數據統計到8月份。
參考資料:
[1] 范蔚.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J].教育科學研究,2002(3):32-34.
[2] 徐繼存,段兆兵,陳瓊.論課程資源及其開發與利用[J].學科教育,2002(2):1-5.
[3][5] 楊婭娜,李晴.地理課程資源:內涵與特征、類型與功能[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1:88-92.
[4][15][17] 王向東.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基本途徑[J].地理教育,2003,02:56-57.
[6][7] 曾清.中學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江西教育,2014,Z6:76-77.
[8][10] 李晴,楊婭娜.試論地理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原則與途徑[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3:48-52.
[9] 蔣勝強.淺議農村地理教學課程資源的開發[J].考試周刊,2014,63:130.
[11] 黃紅梅,周申立.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1:74-75.
[12] 李金國.高中地理隱性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實踐和思考[J].地理教學,2010,21:9-12.
[13]陳錦鵬.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捕捉生成性課程資源[J].新課程(上),2012,12:41.
[14] 曹家軍.淺談開發與利用學生自身地理課程資源[J].地理教學,2010,24:51-53.
[16] 劉詠梅.阻礙和制約初中地理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因素[J].中學教學參考,2013,12:90.
[18] 李愛華.后現代課程觀視野下的地理教材再開發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
[19] 王剛.例舉學校地理課程資源的實際利用[J].地理教學,2014,14:35-36.
[20] 姚偉國.課改背景下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基礎教育版),2005,04:83-86.
[21] 夏旭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方案——以鎮江市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4,16:29-30.
[22] 徐家剛.校園內隱性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江蘇省淮州中學為例[J].考試周刊,2011,86:165-166.
[23] 王向東,袁孝亭.地理課程資源的有效性初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3,02:34-37.
[24] 馬海英.義務教育7~9年級地理課程資源庫建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
[25] 孫德勤.基于博客的中學地理課程資源庫的構建[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08:31-33.
[26] 潘聰聰.地理課程資源庫的構建與反思[J]. 新課程學習(中),2011,06:106-107.
[27] 高海波,陳建洪.學校地理課程資源庫建設的初步實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10:24-25.
(責任編校:普布卓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