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荷
不要輕易說“不行”
●本刊記者:我的朋友昨天興奮地告訴我,他母親的乳腺癌復診結果顯示恢復的非常好,這讓他們全家都興奮極了。他的母親五年前被查出乳腺癌且有淋巴轉移,但他們全家都覺得她一定沒事,他母親也非常樂觀,沒多久后家里又新添了一個成員,他的母親告訴他們:“我一定沒事,還得看著大孫子長大呢!”結果五年過去了,他的母親一直照顧著“大孫子”的成長,真的像沒有病一樣。每每看到這樣“恢復”健康的例子,真的很替他們高興。
○何裕民: 俗語說:哀莫大于心死!心身醫學認定:“希望是作為人類生存的最后通路存在的!”換句話說,沒了希望,就缺乏生存下去的內在動力及勇氣,這是有實驗及臨床觀察事實支撐的——
動物實驗中,把抓來的野老鼠進行實驗。大家知道,野老鼠怕水,把它放在灌滿水的大木桶里,這是模仿絕境狀態,看看老鼠生存能力。動物分成兩組。首先,把一組野老鼠放在大木桶里,但不給限制,讓它自由地游,野老鼠拼命掙扎,往往可以游上好幾個小時。另一組老鼠同樣放在灌滿水的大木桶里,把它下巴夾起來,固定著,不能動彈,但四肢可以劃水,這組野老鼠游了十幾分鐘后,掙扎一段時間,看著掙脫不了,很快就心跳越來越慢,一個小時內大都心力衰竭而死亡了。心身醫學的解釋是:老鼠也有意識,當它還有希望的時候,它體內有生存的潛力和動力,會不斷掙扎,意思是“我還能活”!故可堅持很長時間;一旦被夾了起來,它盡管還能掙扎,但掙脫不了,它意識到:“我沒救了!”泄氣了,從而很快心力衰竭了!
其實,這也可用另外一個理論加以解釋:中醫說“精、氣、神”。什么叫“神”?“神”就是種精神支撐;“精”則是氣血津液等物質,就像身體狀態;“氣”只不過是功能!如果“神”沒有了,就什么都丟失了。因此,對于處在厄運中的人,不管是生理厄運(重病)、心理厄運(巨大災難)、社會厄運(人生坎坷),需要的第一個信念就是“希望”!堅定地相信:我能活下去,我能挺過去!我一定會走出“厄運”。
醫生不要預測病人生存期
●本刊記者:我也覺得心理暗示很重要,不管是誰聽到“可能沒希望”這句話時都會受不了。
○何裕民: 是的,許多患者不是死于癌癥本身,而是死于突如其來的“負面消息”,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從而引起了嚴重的心理危機,甚至心理休克,以致于不救的。負面消息的破壞力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
很多腫瘤患者去看病,醫生兩句話沒說就告訴他:“你還有幾個月生存期……”這種強烈暗示,是導致腫瘤患者生存質量差的一個因素。我記得有個案例,某學校教德育的王老師,平時做學生思想工作,廣受好評。患胃癌3年,治療、預后都不錯,一次去做復查,各項指標均正常,主刀醫師也很滿意。但他去B超室檢查時,做B超的年輕醫師一邊做一邊說“你這個病很容易復發轉移”。之后這位醫師在肝內發現了有異常回聲,就直截了當地告訴患者:“你肝內可能轉移了。”王老師愣了一愣,一聲不響地走了。回到家中和母親說要出一次“長差”,連妻子都不說一聲就走了,這一走竟永遠消失了,親人們一直也沒找到他。在這里我也要提醒一下醫務工作者,千萬別隨意判斷:某某某還有多少天!一則,你沒有這個能力及權力;二則,即使是有根據的,也如同下井落石!會害人性命!
抗癌明星100%樂觀開朗
●本刊記者:有人認為三分之一癌癥患者是嚇死的。此話雖缺乏流行病學準確的數據支持,卻也反映了一些客觀事實。許多人一旦被確診為癌癥,似乎就“心死”了。
○何裕民: 由于對腫瘤缺乏正確認識,很多患者的確是死于患癌后的錯誤認知及“心死”后的一連串劣性心身反應。其實得知自己患腫瘤后,患者心理與情緒活動異常復雜,主要表現為震驚、否認、埋怨、憤怒、恐懼、無助等,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經過幾周的心理適應期,不同的人就會顯露出不同的心態,這些心態會影響到治療的過程和預后。如果個性堅強、理性對待癌癥,家人朋友又有良好的心理支持,那么這些反應一般在幾個月內會慢慢減弱。
事實上,很多癌癥病人從發現疾病到離開人世時間的非常短,有的是絕望而拒絕治療,有的是郁郁寡歡選擇自殺,更多的是因為抑郁情緒導致免疫下降,治療無效。
●本刊記者:可以說患者及家屬的心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疾病的走向是嗎?
○何裕民: 是的,有人曾對106名抗癌明星做過詳細的調查,想從中尋找其共性的因素。結果發現共性的因素有三條:①他們都接受過完整的正規治療。②他們都具有樂觀的精神。③他們都具有一個良好的小環境,如:家庭和睦,領導、同事非常關心等等。可見,心理因素對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
英國皇家馬斯登醫院完成了一項“癌癥患者情緒反應狀況”研究,簡稱MAC。將患者的情緒反應狀況分成4組,最好的是積極樂觀組,最差的是悲觀絕望組。經過長期觀察,5年后,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出現了:當年MAC測試為積極樂觀的一組患者,75%都活過了5年,而當年MAC測試為悲觀絕望的一組患者卻只有25%活過了5年。這說明癌癥患者的情緒反應狀況對預后影響極大。
情緒可以影響免疫功能。腫瘤患者的良好心理狀態,還可以通過中樞神經的調節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糾正機體的免疫缺陷,減輕或阻止放療、化療所引起的免疫抑制,提高并穩定機體的抗腫瘤免疫能力,促進腫瘤的康復。
心藥還需心藥醫
●本刊記者: 何教授能不能給一些調整患者情緒的建議?
○何裕民: 我總結了癌癥“心療”四步曲:釋放壓力,走出抑郁,穩定心理,優化個性。具體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以下幾點——
1.不做無謂聯想。臨床上,許多腫瘤患者存在著一類錯誤的思維方式——喜歡或習慣于自我聯想,且常以錯誤的方式自由聯想。比如:某項指標“升高”,某處有所不適,一定是癌癥復發或轉移了!結果一定沒救了!這就是錯誤聯想的惡果。
2.有時,需要“難得糊涂”。好較真的患者容易長期處于高度壓抑甚或抑郁、焦慮狀態。
3.活在當下。這是句時髦的話,對處于困境的腫瘤患者來說,其意義更為重要。
4.要學會及時表達情感,宣泄郁悶。
5.多結交朋友,取得有效的“社會支持”。社會支持度越高,越容易維護自己的心身健康。
6.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如種花養鳥、書法繪畫,包括打打牌、玩玩麻將,等等。這些,有助于釋放壓力和壓抑,解郁悅情。
●本刊記者:人靠什么而活著?特別是身患大病的人,靠的是精神,而精神則由希望所支撐著。忘掉恐懼、改變心態、多些希望,這是戰勝病魔的有力武器。謝謝何教授的精彩講解,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