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外交開局三個突破
吳建民
回顧過去一年中國的外交,既保持了連續性,又有新的突破。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點:首先,以共贏深化和平發展戰略;其次,中美達成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共識是歷史性的突破;第三,重視發展周邊關系并提出明確的方針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在2013年走上了各自的領導崗位,全世界都十分關注中國今后的走向,中國已經來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心。中國外交上如何行事,不僅影響中國,而且會影響世界。
2013年中國的外交是活躍的,豐富多彩的。中國外交包含四個大方面:大國關系、周邊關系、與發展中國家關系以及多邊外交。在過去的一年里,中國外交是全方位的,在上述四個領域里均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既保持了連續性,又有新的突破。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點:
和平發展戰略是小平同志根據時代主題的變化為我們擬定的一項大戰略。在20世紀很長一段時間里,世界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中度過。當時的世界,積累了大量矛盾和問題,想要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難以奏效,所以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無數局部戰爭,在不少國家還爆發了革命。在廣大的亞非拉地區出現了一場震撼世界的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流血最多的世紀。然而,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的斗爭推動了世界的進步,時代的主題才逐漸從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這是國際關系中最大的變化,也是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中心工作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雖然沒有談時代問題,但就在當時,中央對總體國際形勢的認識在深化,認為“戰爭在可預見的將來打不起來”。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又有一個飛躍,認識到時代變了。小平同志是中國發現時代主題變化的第一人,他會見外賓時,反復講到一個觀點:當今世界面臨兩個大問題,一個和平,一個發展,這兩大問題一個也沒有解決。
中國順應了時代主題的變化,在和平與發展戰略的指導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關系取得了史無前例的進展。不僅與大國關系、周邊國家關系、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均大步向前邁進,中國的多邊外交也空前活躍。和平發展戰略不僅打造了一個有利于我國現代化的、長期穩定的和平環境,而且使中國與世界的合作大大發展,與世界的相互依存度大大加深。
30多年的外交實踐告訴我們,和平發展戰略不僅是行得通的,而且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唯一道路。
然而,勿庸諱言,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我們面臨的疑慮、擔心、困難和挑戰也在增多。中國的崛起是上世紀末,特別是本世紀初國際關系當中最引人矚目的大事。人們會拿歷史上大國崛起的先例來套中國。歷史上大國崛起總是帶來腥風血雨、侵略擴張,中國難道就是例外?人們也會拿蘇聯來套中國。蘇聯強大起來就侵略、擴張、稱霸,難道中國不會重蹈蘇聯的覆轍?特別是中國的崛起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國家在崛起,人類歷史上沒有13億人崛起的先例。中國的崛起必定會打破現存的世界利益格局。打破了,別人不會高興,別人一定要想方設法來對付我們。面對著國際上的眾多難題,中國在外交上應當如何行事?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始終不渝奉行和平發展戰略,堅定地維護我國的領土主權完整、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同時又適時地提出了共贏的思路。共贏的思路是化解國際上對我擔心、憂慮乃至恐懼的重要思路。
中國與發達國家以及周邊鄰國,由于有不同的社會制度、歷史和文化,又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出現分歧和矛盾是必然的。但是,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分歧,我們與世界各國有著廣泛的利益匯合點。我們努力去擴大同各方的利益匯合點,在利益匯合點的基礎上開展合作,發展共同利益,建立利益共同體。這樣做的結果,就會使中國與世界的共同利益日益擴大,關系的基礎變得越來越牢固。這樣,在處理相互之間的分歧時,就會更加冷靜、理智、顧全大局。分歧就會得到更為妥善的處理。
習近平同志就任國家主席后,所參加的一系列國際活動和與外國領導人交流時,講得最多的是開放發展、共同發展、互利共贏。因為只有建立在互利共贏基礎上的合作才是大家所樂于看到的,才能持久地繼續下去。國際社會的反應總體來看是積極的、歡迎的。
2013年6月7日至8日,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了長達近8個小時的非正式會晤。中美兩國首腦舉行非正式會晤,這在中美兩國關系史上還是第一次。兩位領導人達成共同建立新型大國關系共識。這不僅是中美關系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而且是國際關系中的一件大事。
美國是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中國是當今世界發展最迅速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歷史學家認為,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發生沖突在所難免。因為,歷史上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發生沖突與戰爭的共有11次,而沒有發生戰爭的僅4次。然而,這一次在安納伯格莊園會晤期間,中美兩國領導人一致認為,兩國絕不能走過去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對抗的老路。
什么是新型大國關系?按照習近平主席的說法,那就是:“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在人類歷史上,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最高領導人達成這樣的共識,這還是第一次。
中美兩國達成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共識,絕非偶然。首先是因為時代變了。時代的主題已經從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隨著時代主題的變化,國際關系當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
在人類的歷史上,戰爭曾經是威力無比的。國與國之間發生了沖突,如果通過外交談判解決不了,那就訴諸武力。戰爭解決一切問題,戰爭的結果雙方都認了。然而,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里,戰爭已經沒有昔日那么大的威力了。世界進入21世紀后,美國發動了兩場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不僅沒有解決任何問題,而且為美國帶來了一大堆難題。在今后相當長的歲月里,美國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應對這兩場戰爭帶來的后果。這兩場戰爭也告訴世界,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里,誰舉起戰爭的旗幟,誰就會倒大霉;誰舉起和平、發展的旗幟,誰就會走向繁榮。
第二,中美相互依存的關系在加深。自1972年尼克松訪華打開中美關系以來,兩國關系取得了史無前例的進展。1972年中美貿易額僅為500萬美元,2012年兩國貿易額上升到5000億美元;1972年中美相互投資為零,2012年中美相互投資達到800億美元。1979年雙方的人員交往僅為幾千人,2012年雙方人員來往突破300萬人;1972年中國大陸在美國的留學生為零,今天有幾十萬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在美學習。雙方關系為什么發展得如此之快?因為這種關系的發展對雙方都十分有利,也是雙方共同的需要。中美關系經過幾十年的大發展,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度很深,誰也離不開誰的局面了。
第三,中美關系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明確的方向,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也需要可以預測的中美關系。國際關系的重心正在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這是國際關系三百年來最大的變化。變化會帶來憂慮、擔心、恐懼和不確定性。美中兩國作為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雙方關系的不確定性,不僅會損壞中美之間的互利合作,而且會影響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因此中美兩國之間的最高領導人決定向世界宣布達成的共識。這不僅為中美關系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對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也是十分有利的。
◆歷史上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發生沖突與戰爭的共有11次,而沒有發生戰爭的僅4次。然而,這一次,中美兩國領導人一致認為,兩國絕不能走過去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對抗的老路
◆在人類歷史上,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最高領導人達成這樣的共識,這還是第一次
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央召開了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都出席了會議。新中國成立以來舉行如此高規格的有關周邊外交的會議,還是第一次。
為什么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如此重視與周邊國家的關系?這是由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特別是一個友善的、有利于我國發展的周邊環境。周邊環境出問題,會分散我們的精力,我們就不能夠一心一意搞建設。
第二,我國所處的周邊地區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上升。亞洲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曾經是領先了上千年的,直到1820年,亞洲在全球GDP中還占到56%。到了近代,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亞洲落伍了。今天的亞洲正處在追趕的過程中。亞洲地區已經成為全球經濟中最有活力、增長最迅速的地區。
第三,我國同周邊國家關系的分量在我外交棋盤上的重要性在上升。2012年我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總額,高達1.2萬億美元,超過了我與美國、歐洲貿易額的總和。可以說,我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從來沒有像今天如此之重要。
習近平主席在周邊國家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為我處理好同周邊國家關系提出了提綱挈領的四字方針:親、誠、惠、容。
親既是現狀,又是目標。我與周邊國家山水相連、血脈相通、人文相親,人員來往密切。我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總體狀況是好的,今后的目標是要使我們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親密起來。
誠是指處理同周邊國家的態度,以誠相待。于右任先生有兩句話:“造物所忌者巧,萬類相感以誠。”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說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與人之間交往最能打動人的,是誠。
惠是指我同周邊國家關系發展的結果是共贏的,而不是單贏的。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闡述了在新形勢下的義利觀,強調義的重要性,有些時候要取義而舍利。什么是義?義就是道義的制高點。一個國家的利益不是道義的制高點,而人類共同的利益、大家的利益才是道義的制高點。
容是指胸懷。我們所處的亞太地區,空間廣大、地域遼闊,完全可以允許我們這個地區的所有國家實現共同繁榮。有了這樣的胸懷,那就會誠心誠意地擁抱國際關系中的新規則,就是正和游戲,就是共贏;就會摒棄冷戰思維、零和游戲。
我相信,在這四字方針的指引下,我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不管碰到什么樣的困難和麻煩,都會逐漸得到化解和克服,迎來亞太地區更好的明天。
總之,2013年對于中國新的一屆領導人來說,外交上是開局之年。開局是良好的。開局的良好為我們今后外交工作順利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作者為國家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會常務副主席,曾任外交部發言人、中國駐法大使、外交學院院長)
責編/張瀟爽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