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華智慧破解“修昔底德陷阱”
——習近平關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戰略構想解析
葉自成
照搬西方處理大國關系的邏輯思維方法,掉進修昔底德陷阱的概率較高;而按中華歷史文化的思維則有可能柳暗花明,避免掉進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確立了未來發展目標,我們將繼續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將堅持對外開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勢頭。中國越發展,越能給世界帶來發展機遇。——2013年4月25日習近平出席中法商務論壇閉幕式時強調國,我現在依然這樣認為。——2013年6月7日習近平在中美元首會晤時說
這里是離太平洋很近的地方,大洋彼岸就是中國。我去年訪美時曾講過,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
中美聯系緊密,利益交融。兩國經濟關系是兩國關系的“壓艙石”,其本質是互利共贏。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努力,共同努力構建中美合作伙伴關系,走出一條新型大國關系之路。——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作為美國總統特別代表、財政部長的雅各布·盧時表示
雖然在歷史上也有英美之間權力和平轉移的特例,但西方國際關系的主流更認同所謂大國對抗的觀點。這一說法的最早來源可以追溯到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總結雅典和斯巴達沖突的根源時指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他認為 “使得戰爭無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壯大的力量,還有這種力量在斯巴達造成的恐懼”。
近代以來西方主導的國際關系實踐及理論研究也支持這一說法。西方學者如保羅·肯尼迪和米爾斯海默等人在總結近代以來西方主導的國際關系實踐時,也提出國家成長或者經濟增長本身導致了擴張、競爭、對抗、危機、沖突乃至戰爭。在近代西方國際體系中,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意大利、奧匈帝國等在其大國的崛起過程中,都引發了大量的戰爭,有的通過戰爭取代了先前的霸權國。米爾斯海默甚至以這個邏輯來觀察中美關系并得出結論說,中美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首先要跳出這種邏輯推理的思維方法。2014年1月22日,美國《赫芬頓郵報》子報《世界郵報》創刊號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發行的創刊號,刊登了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專訪。習近平在專訪中指出,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于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習近平的這種理念既來源于對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實踐發展的經驗教訓的總結,也來源于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學習和提煉。他的多次重要講話,都大量引用《易經》、《老子》、《論語》、《孟子》、《荀子》、《商君書》等經典,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在習近平倡導的“中國夢”、以民為本、以法治國、人與自然和諧一體、新型國家利益觀等重要的治國理念中,都能見到中華歷史文化精華厚重的影響。
所以,照搬西方處理大國關系的邏輯思維方法,掉進修昔底德陷阱的概率較高;而按中華歷史文化的思維則有可能柳暗花明,避免掉進修昔底德陷阱,構建出大國關系的新模式。

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對抗,首要原因在于對國際形勢的誤判。要建立新型大國關系,就要使所有的大國明白,今天各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已經與過去完全不同,必須建立新型的大國關系。習近平從中國歷史文化的和平思維中,指出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是新的時代特點,沒有和平,發展就無從談起,全球化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關聯,不僅大大弱化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對抗的意愿,更顯著降低了彼此發生沖突和戰爭的風險。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大潮流奠定了新型大國關系的前提。
因此,習近平提出的中國推進新型大國關系的路徑,就是邀請所有大國,不論是老牌大國,還是新興發展中大國,都來走中國正在走的和平發展的道路。所有大國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就可以為構建新型的大國關系提供一個新的起點。
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對抗,第二個重要的原因在于,都想推翻過去的國際秩序,建立一個以自己中心并占主導的國際秩序。過去的英法之間、英德之間、英法俄與德奧之間、英法美蘇與德意日之間、蘇聯與美國之間對抗和沖突的根源,實質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國際秩序的競爭和沖突,或者都是為了在國際秩序中獲得排他性的主導和優勢地位。所以,要避免大國之間、大國集團之間的沖突和競爭的災難,就必須在國際秩序觀上有新的突破。
習近平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提出“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共同享受尊嚴,共同享受發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合作共贏是實現目標的共同途徑,共同遵守規則。所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大國關系,將是所有國家參治和主要大國共治的關系,聯合國、20國集團將在其間起重大作用,而不是原來大國關系的那種排他性惡性競爭。
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對抗,第三個根源是由于各自追求的國家利益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重大或根本性的矛盾。因此,要避免過去大國沖突的歷史鐵律,就必須徹底摒棄有你無我,以力取利、贏者通吃的以零和游戲為特征的傳統國家利益觀。習近平在爭取、維護、發展中國國家利益的外交實踐中,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的精華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國家利益觀。傳統義利觀的精華,就是孔子提出的“見利思義”。
這一新型的國家利益觀與流行的國家利益觀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僅是現實主義的,也是理想主義的,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結合;是考慮國家利益的,也考慮國際道義,把正義與利益結合;是考慮本國利益的,但同時也兼顧他國的利益,把本國利益與他國利益結合。比如,在中俄劃界中,中國充分關照了俄羅斯切實存在的具體的問題。在與拉美國家發展關系時,也關注美國在拉美的利益考慮。習近平提出的正確的義利觀和新的國家利益觀,成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動力。
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對抗,其第四個根源是由于大國追求安全的結果,導致相互都覺不得不安全,你的安全是我的威脅,我的安全是你的威脅,每個國家集團安全的結果導致另一個國家集團的不安全,單獨追求安全的結果最終導致沖突和戰爭。要避免過去大國沖突的歷史鐵律,就必須徹底擺脫大國之間的安全困境,建立以共同安全為目的的新型安全體系。
習近平指出,“我們應該摒棄冷戰思維,積極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理念”。摒棄冷戰思維,就是以平等合作、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并就共同關心的安全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習近平強調共同安全時,強調這些安全措施的結果必須是有利于人民的,就是為本地區人民營造更加和平、更加安寧、更加溫馨的地區家園,也體現了中國領導人不僅在國內政治中貫徹以人為本、以民為本,而且在國際關系中也貫穿這種思想。這使中國的新安全觀超越了單純的國與國的安全關系,開始真正形成一種涵蓋國家與人民綜合安全利益的新安全觀。
從中國和平發展30多年的實踐來看,中國的崛起也有許多方面不同于過去與霸權國爭霸的那些新興大國,與當年的英國、西班牙、德國、日本、蘇聯等崛起時的情況有重大不同:
中國的和平發展不以單方面追求本國的權力為目的。中國并不認為現在的大國關系是一種零和游戲,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影響力的快速增加并不必然導致其他大國的影響力下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持續30多年的快速發展,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發動機之一,許多國家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得到大量的經濟利益。
中國不把任何地區視為中國的勢力范圍,不與任何國家結成排他性的、針對第三國的軍事聯盟,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小國、弱國的關系,也沒有西方歷史上那種大國與被保護國、附屬國、勢力范圍的關系,這也大大降低了西方歷史上那種大國之間的軍事結盟引發直接和間接戰爭的可能性。
中國在和平發展過程中處理與國際環境的一個最基本的國策就是中國反霸但不稱霸、不爭霸,中國永遠不做超級大國、永遠不稱霸是中國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既定國策。中國在歷史上曾經最強盛的時候,沒有在東亞和世界稱霸,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體系和歐洲國際體系重大的區別,就是在東亞體系中沒有發生過類似西方的三十年戰爭、十字軍戰爭、一戰、二戰。中國的不稱霸原則,即是中國和平發展進程的基本指向,也是避免與其他大國和霸權國發生大規模沖突和戰爭的基本因素。
中美關系帶有全局性和戰略性,因此它會對其他的大國關系產生重大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在中美之間探索出一種合作而非對立、雙贏而非“零和”、良性競爭而非惡意博弈的新型大國關系模式,就是化解修昔底德陷阱必須解答好的重大命題。
中美關系已經開始形成易經思維的那種陰陽關系。這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大國關系。中國與美國之間沒有邊界領土爭端等歷史遺留的重大問題,并無你死我活你贏我輸的零和博弈。中國不僅不推翻現存的美國為中心的國際體系,反而積極努力地融入了這個體系;中國不僅沒有挑戰現存的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反而積極遵守和維護以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準則為基礎的現存秩序,甚至在許多方面比美國更愿意維護聯合國機制、WTO機制。最易引起中美沖突的臺灣問題,盡管仍是中美之間的一個矛盾因素,但在中美大局中的影響和作用大大下降。中美關系似敵似友,非敵非友,退中有進,競爭中有合作,總的方向是朝著穩定對話和合作伙伴關系發展的趨勢。
2012年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美期間明確提出,中美應努力塑造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系,“為不同政治制度、歷史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建設積極合作關系樹立前無古人、后啟來者的典范”。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與奧巴馬總統的安納伯格莊園會晤中,用三句話概括了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一是不沖突、不對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贏,就是要摒棄零和思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對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不斷深化利益交融格局,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應成為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推進器。
化解修昔底德陷阱,構建新型的大國關系,需要從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吸取新的思維、新的思想。習近平提出的邀請大國與中國共同和平發展、以合作共贏為目的、以共同利益和兼顧他國利益為動力、以共同安全為核心等思想,是中華歷史文化精華的體現,可以視為中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戰略構想。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責編/嚴俊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