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突發事件特征及應對
熊光清
網絡突發事件分為曝光型、泄憤型、抗爭型、反思型和其他類型等幾種。但是,單一的某種類型的網絡突發事件很少,大多數的網絡突發事件具有混合型特征,很難預測其發展走向及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

網絡作為一個相對自由和開放的空間,成為了熱衷于抨擊時政弊端和社會丑惡現象網民的聚集地。許多網民經常在網絡上對一些社會問題和丑惡現象進行熱烈討論或激烈辯論,并會經常在網上曝光一些“黑幕”和“丑聞”。這導致一些現實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不斷通過網絡迸發出來。特別是最近幾年里,由此引發的網絡突發事件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例如:“我爸是李剛”事件(2010年)、西安藥家鑫案(2010年)、洛陽性奴案(2011年)、小悅悅事件(2011年)、陜西“表哥”事件(2012年)、重慶“不雅視頻門”(2012-2013年)、范悅事件(2013年)、以及反復發酵的朱令事件和郭美美事件等等。網絡突發事件的頻繁發生構成了網絡公共空間的一大重要特色,對中國社會輿論與公共政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一, 網絡突發事件往往由網絡輿情主導,隨著網絡輿情的演變而發生變化,它與網絡輿情的演變軌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網絡輿情的主要陣地是網絡論壇中的主貼與跟貼、新聞及其跟帖、博文及其跟帖、微博微信以及其他一些網絡表達形式。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和網民群體的持續快速成長,網絡輿情的影響力日漸擴大,它所涉及的議題非常廣泛,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輿論力量。
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非常容易產生“蝴蝶效應”、“沉默的螺旋”現象和“群體極化”效應。這樣,盡管網絡信息無限豐富,但是,一旦某一事件成為網絡輿論的焦點,就會引發大量網民的關注,從而形成特定的網絡輿情,導致網絡突發事件的爆發。網絡突發事件表現出非常顯著的突然性、動態性和不確定性,與現實生活中其他類型的突發事件的特征和演變有很大的差異。
第二,網絡突發事件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突發事件,對某一網絡突發事件,往往很難進行準確分類、分級并進行相應的分級處置。2007年8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明確規定:“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痹谶@里,突發事件被分為四種類型,即: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該法規定,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突發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
盡管網絡突發事件也是突然發生、需要緊急處置與應對的突發事件,但是,我們很難把它歸入以上四種類型的任何一類。并且,由于網絡突發事件在演變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因而無法在它發生之初就對其進行分類與分級評估。網絡突發事件雖然是由現實社會問題引發,但其演變過程往往由網絡輿情所主導,表現出與現實生活中的其他突發事件完全不同的特征。它一旦發生,就很難控制,無法預測其發展走向,以及會產生多大影響。正是由于這種特殊性,中國各級政府對現實生活中的突發事件大多有嚴密完備的應急預案和管控措施,卻沒有針對網絡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和管控措施,甚至根本就沒有把網絡突發事件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突發事件來對待。
第三,網絡突發事件雖然以網絡為主要活動平臺,但是,它的活動領域不僅僅限于網絡空間,一般都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一定是以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情為憑借,其活動主體也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更進一步說,網絡突發事件并非僅僅在虛擬世界里演繹,它不純粹是虛擬世界的虛擬事件,而是以虛擬空間為活動平臺的現實事件。也正因為如此,網絡突發事件發生后,相關政府部門并不會單純認為這是發生在虛擬空間中的事件而置之不理,相反,都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處置。
在網絡突發事件演變過程中,由于各種意想不到因素的影響,它涉及到的問題和議題,甚至事件性質都可能發生很大變化。根據網絡突發事件所指向的問題和所要達到的目的,可以將近年來發生的網絡突發事件分為曝光型、泄憤型、抗爭型、反思型和其他類型等幾種。但是,單一的某種類型的網絡突發事件很少,大多數的網絡突發事件具有混合型特征,很難預測其發展走向及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這樣,就導致應對網絡突發事件變得異常棘手和困難。如何有效應對網絡突發事件,已經成為考驗各級政府部門及其相關工作人員的一道難題。
首先,應加強網絡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建設,提高應對網絡突發事件的能力與水平。建立科學、靈敏、高效的網絡突發事件應對機制,是有效化解和控制網絡突發事件的必然要求。但是,中國各級政府應對網絡突發事件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應對機制,尚缺乏可資借鑒的經驗,也沒有成熟的技術手段。網絡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應包括:預警機制、預控機制、控制處理機制、善后處理機制。處置網絡突發事件,可考慮按照問題指向、牽涉層面、是否合法等因素對事件性質進行分類,不同性質的事件按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置。合法訴求、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事件,以正面引導、輿情疏導為主;非法行為、對社會穩定和社會安全產生負面影響的事件,以控制和打擊為主。
當前,應特別重視建立網絡輿情預警系統,及時掌握網絡輿情的動向;建立網絡突發事件管控的組織體系,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應對預案;一旦發生類似事件,必須即時回應或處置。上一級政府部門應指導和督促突發事件的下一級政府及時認真處置相關突發事件,并要求它們及時公布處理進程和結果。
其次,應根據網絡突發事件及網絡輿情的演變規律,加強對網絡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的正確引導。網絡突發事件及網絡輿情的演變軌跡和演變規律有著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對網絡突發事件及網絡輿情演變軌跡和演變規律的認識有限,造成管控此類事件顯得非常困難,有時甚至會發生嚴重錯誤,造成事態進一步激化和嚴重。只有深入把握其演變軌跡的內在規律及其影響因素,才能提高處置網絡突發事件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在網絡突發事件中,要對網絡輿情進行正確引導。對一些重要敏感的突發事件,要迅速做出回應,及時全面公布真實信息,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強與網民和網絡“意見領袖”的溝通,掌握網絡信息場域的主動權。政府信息公開越及時、越詳細,公眾了解的真實信息越多,網絡謠言產生和擴散的可能性就越小;政府對網絡輿情引導得越及時、越恰當,網絡輿情就越可能盡早回歸理性與溫和,網絡突發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會越小。要在掌握網絡突發事件及網絡輿情演變軌跡和演變規律的基礎上,提煉出衡量網絡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演變的主要指標,進而發展出網絡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的觀測模型與預測方法,從而增強對網絡突發事件的預警、預測、監控與引導手段。
最后,應對網絡突發事件要轉變思想,樹立新思維和新觀念。網絡突發事件是隨著網絡的廣泛使用而產生的新問題,應對這一新問題,當然要有新觀念和新方法。新媒體時代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政治管理和社會管理的手段和策略都應有新的變化。以政治生態的變化而言,傳統時代是有權威、有中心、有領袖、有組織;而網絡時代則是無權威、無中心、無領袖、無組織。不認識到新變化,不轉變觀念,還是想用舊思維和舊辦法來解決新問題,是肯定行不通的。
【本文為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北京市網絡突發事件和網絡輿情引導研究”(項目號:13KDA03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編/艾蕓 劉建 美編/石玉